快
天天
乐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今天来说说《碧血剑》
人在书途并不孤独
《碧血剑》
主要人物:袁承志、温青青、阿九、穆人清、木桑道人、金蛇郎君夏雪宜、袁崇焕、何惕守
时间:明朝末年
经典语录:
1.这位老前辈脾气很古怪,你不听话,他固然不喜欢,太听话了,他又嫌你太笨,没骨气,只好碰你的缘法吧。
2.胜固欣然败亦喜。
3.国家事大,私仇事小。
4.一路之上,如见到不平之事,便须伸手。行侠仗义,乃我辈份所当为,纵是万分艰难危险,也不可袖手不理。
5.此时纵聚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
6.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华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7.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8.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9.你初次识得我时,我是阿九,那么我永远就是阿九。
10.我天天这般神魂颠倒的想着你,你也有一时片刻的挂念着我么?
11.黄龙未捣,武穆蒙冤;汉祚待复,诸葛星陨。
12.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印象篇
小说以浡泥国张朝唐来中土应试,考取功名开头,最后以张朝唐再次来上国结尾,首尾呼应,开始中原很乱,结束中原还是不安全,朝代的更替并没有真正改变底层百姓的命运,与金庸一直以来写的家国大义一脉相承。
男主人公袁承志是明末名将袁崇焕的儿子,因父亲的死从小苦练武功,以报仇为己念。他的性格是温厚朴实的,聪明才智也不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侠义啦,比较平凡的一点是应该长相普通啦,印象中是其貌不扬,有点黑。个人嘛,觉得袁承志还是不错的,武功好,人也聪明,有侠气,但可能就是因为各方面都还好,所以在这么多部小说里就不是太突出了,因为没有特别分明的个性,不像萧峰的豪迈,令狐冲的不羁,郭靖的敦厚,张无忌的优柔寡断(抱歉,用了个不太好的形容词,其实张无忌也还不错),杨过的“我行我素”……他在觉得温青青不妥时还是救了他,他在知道可能会得罪师兄时还是教训了孙仲君,他化解了闵子华和焦公礼的冤仇,他出手救了阿九,最后让一众草莽心服,当上了七省盟主。在国家大义和个人仇怨中选择了国家大义,暂时放过崇祯,一系列的事件都不用说,我们的主人公还是很好的。可惜人心难测,夺取江山,起义是为什么,闯王李自成不懂,袁承志遇到了李自或,注定了只能是悲剧,最后心灰意冷前往浡泥国。
温青青,话说刚开始期望还挺高的,仿佛看到了黄蓉,然而在和袁承志明确心意后,人物就不太突出了,看到的是一个小气爱吃醋还有点无脑的温青青,可以说是失望,也不太喜欢。偶尔吃吃醋耍耍小性子增加点情趣本身也没错,问题是太过了就不好玩了,可能还是信任感不足吧。作为女主人公还是弱了点。
阿九嘛,笔墨不多,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劫宝比武时,袁承志救了他,另一处就是她在皇宫时救了袁承志一命,也是那时袁发现她原来是公主,并且还对他情根深种,最后被她爹崇祯断了一臂(当然不是崇祯无情,而是不希望女儿亡国时受辱)。这个姑娘的性格我倒是蛮喜欢的,知道袁承志和温青青两情相悦,再加上家国破灭的痛苦,落发为尼,为了教木桑道人甘愿以命相护,也使得木桑道人将她收归门下,成为一代女侠(鹿鼎记中有其后续故事),可惜不是女主。
袁崇焕,金庸说他才是真正的男主。袁崇焕为保卫大明江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被中了反间计的崇祯听信谗言凌迟处死,在死的时候百姓也不理解,认为他叛国了,直到后来反间计出来后才为人所知,可以说是个悲情的英雄,不过好在他的部下信他,即使降清的祖大寿也宁愿冒着被皇太极杀害的风险救了袁承志。
金蛇郎君夏雪宜是另外一个没出场的主角,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狠毒与心计,当然这与他不幸的经历息息相关,袁承志发现藏有金蛇秘笈的铁盒的过程,你不得不佩服金蛇郎君那可怕的心计,最后尸体还能作文章,也因此救了温青青一命,还有他杀温氏众人那精密的算计;另外一个方面是他的深情与寡义,深情当然是对温仪的,你能感到喜欢一个人原来是这样子的,温仪的那段回忆独白让人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这种深情(想起了《沧海》中商清影回忆谷神通的那段,写法可能就源于这儿),寡义当然是对何红药的,何红药的一生可说毁于他手,这就是爱和不爱的区别,何红药虽然可恨,但却是个可怜的人。
穆人清,我很喜欢这个神剑仙猿师父。老人家的那种慈祥、侠义、不为名利都可以感受得到,真是个好师父,好榜样。道长木桑道人同样也很可爱,千变万劫,明明是武功比较厉害,偏偏以棋通自居,哈哈,也算是袁承志的半个师父了。
其他人,好像没有特别分明的了,大师兄黄真就记得他的生意经了,二师兄归辛树感觉并不太好,最起码教徒弟不太行。何惕守,原五毒教教主何铁手,怎么就喜欢上了女扮男装的温青青,也真神奇,后来想拜在袁承志门下也挺神奇,不过也是个我行我素的姑娘。对,还有李岩红娘子那一双人,也真可惜了,奈何所佐非良主啊…
结语
《碧血剑》是金庸早期写的一本小说,在十四本小说里面知名度可能不高,就像前面说的,人物还是挺好的,符合一贯的侠义作风,但反而是人物太好了,所以特色并不是那么明显,观众可能记住的就不多。要说最鲜明的角色,可能真要数那位没出场的金蛇郎君了,让人不记住都难~~
End
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身的阳气,如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汗,烦则喘暍,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碳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湿,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由于风,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是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生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疮和痱子。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收东西一样。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俞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麽,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侵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歧伯说:阴是藏精于内部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片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疥疮等病症。
因而大饮,则气逆。 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