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

三、“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乃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法则,被认为是做人应起码具有的道德,若不知恩报恩,则不配叫做人。《杂阿含》卷四七第经载: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有一天后夜时听到野狐鸣叫,乃告众比丘:“你们听到后夜时有野狐鸣叫了吗?”众比丘回答听到了。佛言;“那只野狐患了疥疮,因痛苦而哀鸣,若有人能为其治疥疮.野狐必将知恩报恩。但世上竟然有不知恩报恩的愚痴之人,连野狐也不如。你们应当学知恩报恩。小恩尚应报答,终不忘失,何况大恩!”《增一阿含经》卷十佛言“有返复”(知恩报恩)之人,“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偈云:

知恩识返复,恒念教授人,智者所敬侍,名闻天世人。

同经卷二六佛将不知报恩的“无返复”之人列为“不可疗治”的五种恶人之一。《优婆塞戒经》卷二佛教导在家弟子应“少恩加己,思欲大报。”《增一阿含经》卷四佛教导出家弟子应该对施主怀有慈心,“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要使施主所施之物终不唐捐(白费)。《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佛教导诸天子:

汝等应当知恩报恩。

其有众生,不知恩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

为人所应报答的大恩,据诸经所说,有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法师恩、师长恩、国王恩等。《阿含经》多说应报父母之恩。《正法念处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报四恩,前者所说四恩为母恩、父恩、如来恩、法师恩,后者所说四恩为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佛陀虽然教人出家修道,但对于报答父母恩德、恪尽孝道十分强调,认为父母恩重无比,为人子女者无论怎样孝顺也无法报答。人多认为佛教重孝,乃是入华后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实则孝敬父母,乃佛陀的重要规诫。《增一阿含经》卷十一佛告诸比丘:

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同经同卷中,佛告比丘:供养父母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位的大菩萨),皆能令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涅槃)”。《本事经》卷四佛言:

父母于子,恩深极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

因此,应该对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能生无量福,得好名声,将来不后悔焦恼,死后升于善趣,生于天上。《五分律》卷二二载,佛告众比丘:

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戒律规定,出家为僧尼,必须经父母的同意。出家后若家中父母无人供养,必须承担供养父母的责任。《五分律》卷二十载:比丘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物供养而不敢,请问于佛,佛集合众僧而告曰:

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佛陀劝导孝顺父母的教诫,还见于其它几种佛经。《杂阿含经》卷四记述了一个佛陀成功地劝化不孝之子的故事:一天,佛陀入舍卫城乞食,见一年迈婆罗门,拄着拐杖乞食,问其何以致此,婆罗门回答:“我将家财悉数交付儿子,为其娶妻,然后自己离家出走,乞讨为生。”佛陀听完后,口诵一偈,教婆罗门记住,回家念诵给他儿子听。佛陀偈云: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边鄙田舍儿,违负于父母,人形罗刹心!

谴责不孝养老父的逆子为披着人皮的罗刹(食人恶鬼)。偈中接着以老婆罗门的口气自述:“我就像一匹老马,因已没有用处,被剥夺了饲料,只得拄着拐杖挨门乞讨,这拐杖用以提防凶牛恶犬,探路拨草,全凭它的帮助,我才免于堕落深坑枯井!”老婆罗门牢记此偈,回家念诵给儿子听,其子听后惭愧畏惧,赶忙扶他父亲进屋,为其洗浴按摩,换上新衣,尽心供养。他感谢佛陀的教诲,尊佛陀为师父,以一件上好的袈裟供养佛陀。

大乘《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中,佛陀谴责那种娶妇忘母的不孝子女说:若抛弃父母,与自己的妻子儿女过日子,美味饭菜,只知给妻子儿女吃,不给父母,不知亲近扶持年迈衰弱的父母,而与妻儿昼夜不离,甚至偷窃父母财物,供给自己妻儿享用,不听父母善言,唯听妻妾恶语,或袒护妻儿而责骂父母,不知惭愧羞耻,此等众生,应划归劫夺他人的盗贼一类,重重地予以惩治!

佛陀教导徒众:作为佛弟子,不但要以衣食财物奉养父母,孝敬关怀,使父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获得现世的安乐,而且要为父母的长远利益、究竟利益着想,以佛陀正法劝化父母,令其皈依三宝,去恶从善,依法修持,以获得后世的、究竟的利乐,乃至超出生死,永享涅槃。《本事经》卷四佛说,若父母对佛法僧没有净信,子女应该“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父母若无戒,应该劝令持戒;若不知佛法,应劝令听闻佛法;若不喜布施,应劝令布施;若没有智慧,应劝令修学智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不思议光经》佛言;

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孝子经》佛言:

若不能以三宝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佛陀以其身教,为世人留下孝亲报恩的示范。他成道后不忘父母亲眷,几度回故国看望亲属,为之说法,使他亲族中的许多人都皈依佛教,修行证果。《摩诃摩耶经》载:佛陀为报其生母摩耶夫人生养之恩,特地上升忉利天,为已生于该天的亡母说法。佛灭度后,摩耶夫人从忉利天下,抚佛金棺恸哭,佛以神力,从棺中合掌而起,放大光明,问讯其母,为之说法。佛父王净饭王逝世后,佛率弟子亲赴故国,为亡父抬棺送葬,以尽孝道。

佛还多次以自己前世恪尽孝道的故事教诫徒众。如《杂宝藏经》佛自言于过去久远世时,生为婆罗奈国长者家,名慈童女,其父早丧,卖薪养母,而得居黄金城中三十二万年受大快乐的福报;又因随伴下海经商,其母阻拦而不听,拔母头发数十根,得铁城中头戴火轮之报。因而得知:

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

《睒子经》中,佛自言前世曾为一切妙见菩萨,因见沙夷国中有一对盲人夫妇没有子女,志愿入山修道,恐其遭野兽伤害,遂发愿降生为彼夫妇之子,名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昼夜精进,奉事父母,如人事天。”后随父母入山学道,采果汲水供奉父母,被国王射死,盲父母抱尸恸哭,感动诸天,灌以神药,使睒子复活。国王受此事感化,敕令国中凡有盲父母者,其子女皆须尽心孝养,不孝养者处以重罪。于是国人皆持五戒行十善。佛总结说:

使我疾成无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

佛陀将对亲生父母的孝心,推广及全宇宙一切众生。从佛陀的慧眼观来,在无始无尽的轮回程途中,一切众生皆曾有过父母子女的关系,因而应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像孝敬今生的父母一样孝敬供养,作一切众生的孝子,为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服务。一切修学菩萨道以求成佛者,皆须如此孝事一切众生。而且,我人的生存,任何佛教徒的修道,都离不开众生、社会,众生皆有恩于我,故应普报一切众生之恩,为一切众生谋利乐。

众生中的法师、师长等,为我说法解惑,指导我修行,精心教育、培养我,传授给我真理、知识、技术,教导我正确做人,其恩德仅次于父母,理当尽心报效,尊敬供养。至于报国王恩之说,不见于《阿含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的报国王恩之说,大概是后人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协调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而建立,从现代伦理观念看来显得有些陈旧。但不论什么时代,国王、国家领导、当政者,对全体国民来说,确实干系重大,负有特别重任,若能为民谋福利,尽职尽责,能使国泰民安,德被万民,其恩德非寻常众生可比,理应报答、尊敬、爱戴。近现代的弘扬佛法者,多将报国王恩解释为爱国、报效国家。这也是佛陀言教中本有的精神。《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载: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太子琉璃,因曾受辱于释迦族人,继承王位后发愿报复,率大军征伐佛陀故国迦毗罗卫。佛陀虽以宿命智观见释迦族人应被琉璃王诛灭,定业难移,但出于一片爱国心,还是尽力劝阻。他两度赴琉璃王大军必经之路旁,在一枯树下趺坐,等琉璃王大军来到,问佛为何坐于枯树下时,佛回答说:

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

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

以爱护族人之情感感动琉璃王,使琉璃王两度退兵。后来琉璃王受人教唆,第三次征讨,灭迦毗罗卫国,诛杀释迦族人殆尽。佛闻悉后亲赴故园,为被琉璃王断肢剜目后活埋的五百释迦族妇女说法安慰,令她们皆得生天。后世的佛弟子,多以佛陀为榜样,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意识,将尽忠报国作为佛弟子应尽的责任。

摘自:?佛陀的智慧?,陈兵著

第六章慈悲平等,利乐众生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ngy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yz/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