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星期四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的来源
历史人物纪念
纪念屈原说: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泊罗江自尽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泊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的遗体。后来人们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纪念伍子胥说: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曹娥孝节之日。
龙图腾崇拜活动
闻一多先生根据诸多的文献资料认为:“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东汉以来,吴越地域逐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个节日才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地区。”“一方面端午节日的活动项目中,又多与龙有关。一方面这风俗流行的历史最久,保存的色彩最浓厚的区域,因之可判定为这节日的发祥地吴越,正是古代一个龙图腾团族的分布区,并且还可以进一步的推测,说它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的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恶月恶日说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端午与夏至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端午节习俗
挂艾草与菖蒲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佩香囊
端午节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作各种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台湾都广泛流行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船)的节日风俗。关于赛龙舟的起源,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这是最普遍的说法。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顺江打捞,一直到洞庭湖也未见尸身。此时,正遇瓢泼大雨,湖上渔舟争相回到岸边。渔夫听说岸上百姓想渡船到湖中寻找爱国贤臣,便争先恐后地相帮,这便是龙舟竞渡的起源。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他,借以驱散江中的鱼,免得吃掉屈原的尸体。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赛龙舟亦为祭祀龙图腾的活动。
挂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我国流行范围很广的传统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的口味也越来越丰富了。
各地粽子
苏州粽子
苏州粽子: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除鲜肉粽、火腿粽、蛤蒌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
广东粽子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海南粽子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
闽南粽子: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多样作料,香甜嫩滑。
闽南粽子
四川粽子
四川粽子: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的四角粽。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北京粽子
端午节各地习俗
除了上述这些家喻户晓的端午习俗之外,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端午习俗呢?
广东
化县端午节,正午会烧符水,洗手眼,然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福建
福州端午旧俗,一般临近端午的5天内都要吃指定的食物,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田螺、海螺,初四门前挂艾草,初五吃鸡蛋,以求来年平安。
江西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四川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江苏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陕西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山东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更加了解端午节呢?你们的端午节怎么过的呢?执行编辑:刘玉叶责任编辑:伏帅、张勇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