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营二中七九届纪事

一、历史悠久的汪营二中

汪营二中的前身是年创办的湖北省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年改名为利川县第二中学,年又更名为利川县第二高级中学。6年,利川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利川县第二高级中学相应更名为利川市第二高级中学。

学校坐落在齐岳山麓,清江之源的利川市汪营镇苏家桥村十二组,校园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余平方米,校内林木葱茏,环境幽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一个求知成才育人的理想场所。学校创办至今,教学成绩斐然。毕业的学生,不少被北大、武大等大专院校录取。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居全州普高前列,超过了部分重点高中,谱写了利川第二中学教育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汪营二中是人们的习惯叫法,也可说是口误,其大名应为利川市第二高级中学。

二、学校只招汪建谋学生

当年,汪营二中也是利川市的一所重点高中,高考升学率仅次于利川市第一中学,不好意思告诉大家,从我们那届起,高考升学率直线下降(远不如上届),到后来就远远的落后于利川五中了。最近年份的升学率怎样,由于不那么关心,不得而知。

汪营二中根据当时的政策安排,那个年代只招收汪营区、建南区和谋道区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最好的学生进入恩一中和利一中学习。学习差一点到区高中学习。当时能进入汪营高中学习也有一种荣誉感。年,我从茅槽初中考入该校,成为七九届一班学生,此届共招收三个班,共人左右,一个班学生不会超过50人,一班为文科班,二班、三班为理科班。高二开始时根据学生意愿、史地、理化成绩又一次进行分班,我继续就读于文科班,所以又称为老一班学生。这几届除汪建谋同学外,其它同学基本上是老师、领导子女或其它有关系的人。现在应该面向全市招生了。

三、首届高考预选

高考预选,我们习惯的叫为高考预考,在我国50多年的高考制度文化发展上,高考预选制度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历史词语,是在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当今,我们已经淡忘了那个曾经折磨高考考生的制度。

1年到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高考预选制度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段历史不应该遗忘,因为这个制度的实施折射了高考改革某些非理性的特征,梳理这段历史也是一种警示。不能不说一说它带给我们一代有为青年的剧痛。高考预选是一座山,它就横亘在我们前面,实施预选的10年中多少莘莘学子倒在爬山的路途中,他们苦读寒窗十几载,个别甚至仅高中就读过十载,甚至更多,却无缘摸一下高考的大门,就轰然倒下了。没人去统计这10年中,有几百万学子没有参加过高考就含泪离别了心爱的校园。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让千万学子欲哭无泪。

高考预选,1年正式列入高校招生的政策。

预选方法,由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三至五倍,参照应届毕业生和往年录取情况,把预选数逐级下达给中学,由中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预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想想也真是残酷:我们那届文科班同学是49人,预考指标只给了29人,20名同学居然连高考考场都没有进过、高考试题都没有见过就被推上了社会。

记得预选结果公布后,好多同学当时就哭了。不少预选落选了的同学觉得自己挺倒霉的: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多少水平不如自己的人都参加高考了,偏偏到自己就要先选拔才能参加。我们甚至感慨要早生几年就好了!起码能参加一回高考,即使考不上,一辈子也不后悔,可是制度不给我们这个机会。事实上,我们要晚生几年也好了,大概在八十年代末期,因为高考录取率的增加,各省又相继取消了高考预选制度。就是因为这种预选制度存在了不到十年,所以现在很少人知道它,更不知道在那个岁月,这个制度给多少考生带来了沮丧和失望。条条大路通北京,从我们班同学的最终结果来看:一部份同学通过复读参加高考,考取了中专和大学,能力得到了发挥,一部份同学通过4年乡干部招考,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大多成为了副科级、科级干部,个别已是副处级干部了,进入了公务员行列,享受高工资高福利,人生也很圆满。那些一次通过高考谋到一份工作的同学,由于政策变化,相当部份下岗,生活不如未参加预考的同学,还在为养老劳作奔波,生活也很艰辛。现在,平心静气地想这个预选制度,是有它的弊端,可在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不能怨制度,只能说自己缺乏实力。

四、难忘的学校往事

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前前后后算起,我接受全日制教育也只有11年半。小学5年半,原来是冬季招生,国家政策要改为夏季招生,大约在五年级时,全国所有学生统一留级半年,所以五年级我们读了1年半。当时初中、高中学制也只有2年,再加上读中专2年,比现在高中毕业还少读半年。出生于年1月的我,年9月上高中才14岁,当时大多数同学就这个年龄,由于年幼无知,发生了许多有趣之事,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有意思。

吃事

那个年代,吃真的是大事,吃不饱吃不够是常事,偷吃也是时有的事。怎样填饱肚子总觉得比学习重要。

国家供应粮指标:作为重点高中的注营高中,也享受了一定的政策福利。除城镇户口的同学外,每月由粮管所供应10斤粮食指标,由于是学生,只供应大米,不供应玉米,当时好象是9分钱1斤,由于经济困难,没有资金,部份同学也没钱去买福利大米。

生活费:当时的生活费不是很贵,学校通知一学期只交2斤黄豆和2元钱后,除主食自已从家里带以外,一学期的生活就不用再交钱了。大多数同学主食以玉米为主,也有玉米与大米混合使用的,能天天纯大米的基本上是城镇户口同学。其实2黄豆和2元钱根本不可能满足生活需要,主要二中有很多土地,用于种植洋玉和玉米,玉米用于喂猪,用于食堂改善伙食。

真实饭菜:从主食来说,应该是从家里带什么吃什么,由自己带碗或钵将大米或玉米淘净后,放入木制的蒸框里,一个蒸框大约可放0碗左右,由食堂师傅集中放入锅上蒸煮,然后按原位放回,下课后直接到原来那个地方端自已蒸的饭。食堂师傅有时未将蒸框放回原位,经常发生端错饭的事,造成无饭可吃。从菜方面来说,基本上只有2种菜,上顿金边洋芋下顿合渣,简单重复。酱油下饭也是常事,汪营街上的酱油只有7分钱1斤,直接倒一点碗里,很好下饭,1斤可以管一学期。

打牙祭:打牙祭才算改善生活,一学期打几次牙祭真的记不得了,好像是2个月一次。学校用洋瓷钵作工具,下面垫上洋芋,上面用五花肉做成蒸肉,每10人一桌(没座位站起吃),基本能吃够。肉来源于学校喂养的猪。那个年代,打个牙祭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食堂师傅:在汪营高中读过书的人,一定会记得这2个人,一个是陈老汉,一个是胡老汉,学生食堂好像就这2个师傅。陈老汉的家应该在汪营街上,一副凶相,大多数学生都怕他,如果你端错了饭或去偷菜,肯定会被他骂,日P到娘的决。胡老汉好像就在学校附近座,人比较老实,不说什么,在我们心中没留下什么印象。当时我们在校时,他们应该在45岁之50岁之间,现在应该早就作古了。

大米换菜:由于食堂的菜太无味,学校附近和汪营街上的村民做起了大米换菜的生意。以海椒面糊为主的农家菜在学校以大米换,一杯米换一碗菜,生意很好。当然,肯定是不公平交易,一杯米的价值远高于一碗菜。

往事

进校宿舍:才进校时,我们的宿舍在教室的后面,男生宿舍的条件远远不如女生宿舍,一个宿舍可住20至0人,一个班最多两间宿舍就够了,上下铺,门窗基本损坏,窗没有玻璃,只有一些塑料纸,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更不能遮休。所有的同学肯定没有穿内裤的,绝对都是祼睡,宿舍门没有锁,用木方顶着就行了。由于安全没有保障,曾发生一次被盗事件。由于交通不方面,只放星期天,一般汪营区的同学就回家了,建南、谋道和长坪的同学放星期基本在学校渡过。记得有一个星期,建南一同学,由于其哥是军医,家里条件比较好,其穿的衣服比较好,不是的确凉就是的确卡,没有穿过补巴衣服。那天晚上,一强盗进入宿舍将他的衣服偷走(没偷其它的),剩下一个全裸人,通过同学向班主任报告此事,班主任给他借衣服才起了床,后发电报给他哥寄钱买了新衣服,才将老师衣服归还。这个案件估计到今天也没破到案。

张家院子:这是我们的第二宿舍,位于下面大操场的东边,好像是一楼一底,木质结构,正二楼是我们云校长的宿舍,一楼右边(外边)是食堂的猪圈,一楼左边(上边)就是我们的宿舍。我们的二楼住的是上一届同学。我们的宿舍隔壁是猪圈,由于采用横板壁,能看到猪活动,猪屎的气味太大,一是影响睡觉,二是在宿舍基本不能吃下饭。有想吐的感觉。在这里大约住了一年左右时间。我曾回校几次,原住过的宿舍和张家院子早就没了踪影。原宿舍已被新房取代,张家院子已变成了空地。

偷事

偷不是一件光彩之事,在那个年代,作为学生,这种偷可能不是好大个违法之事,今天想起来,还觉得很有乐趣。

偷梨子:在汪营二中的校院内,梨树是一大风景,整个大院到处都是梨树,特别是花开之季,太美太美的了。到了梨子成熟的季节,没有一个同学不想偷梨之事。因为吃梨也可填饱肚子。偷梨是个技术活,如果直接爬树偷梨,肯定会被专门管理梨树的张师傅捉到,梨没吃到,学校还可能将你开除。偷的最佳时间是晚自习下课后,白天千万不能去偷。我记得偷梨的方法有两种比较安全。一是抛石头法,二种是树杆打法,原理都一样。晚自习时要好的同学商量好方案。晚自习下课铃一响,一位同学先走在前面,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砸向梨树,成熟的梨就成批掉下来,后面的同学一哄而上,拿上梨就跑,基本不可能抓到,后面一种方法原理和过程一样,只不过是用树杆猛打树梨就成批掉下来了。

每当梨既将成批下架时,是偷窃最多的时候,有时所有男生待老师睡下后,全部出动偷梨,有的偷回放在木箱里,有的放在枕头边,整个下半夜都在吃梨子。不知发生在那一年,由于同学告密,学校老师组织到男生宿舍搜查,得到风声的同学借上厕所之机,将梨倒入厕所屎池之中,早上起来去上厕所,看到屎池里全部是梨子,估计有斤左右。有几个同学很倒霉,被直接从箱子里抓到了现行,第二天学校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几个同学受处分,个同学被开除。我记得很清楚,这几个同学不是文科班的,是理科班的,具体是那个班的记不清了。

偷种洋芋:学校的土地基本以种洋芋为主,由于肥料原因,市场出售的洋芋很小,只有从天池山进的种洋芋又大又长,种洋芋成了我们偷的目标,经几个要好的同学商议,在学校安排下种劳动的时候,先派几个同学到地里挖一大坑,在其它同学和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几筐种洋芋直接倒到坑里,然后用土盖上。待星期天时(那时没有双休),未回家的同学找一个洗脸盆,将种洋芋挖出来,找些柴火,在学校院墙外洗净后用削笔刀花开,直接煮来吃,也能改善一次伙食。有一次很不幸运,被云校长碰见,当时气很大,说要给处分,不知什么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偷饭菜:偷饭菜是食堂时有发生的事,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当时生活条件差致,一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已蒸的饭被别人端了,只好去偷别人的。二是有意为之,因自已的主食不如人家,下课后冲在前面,找到钵好的纯大米饭端。吃了之后直接将钵丢掉,因为有的人已在钵上打了记号或刻了名字,怕被发现只能这样。三是直接偷菜,这一般是星期天不回家同学所为,待到开饭时,直接到锅内打两瓢菜就从后门走掉,不是什么好菜,不是金边洋芋就是合渣。只不过为了吃饱点。

课事

课堂上往往也会发生很多的事,多数都记不得了,当时学校有两个很特别的规定,我记得很清楚,一是周末打扫卫生时,女生扫男厕所,男生扫女厕所;二是编座位时,必须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同桌。不知道年龄都小不知青春期之事,还是处于性别分离期,有许多机会与女生身体接触,但都不愿发生。当时我与丁姓女同学编在一桌,我座里边她座外边。并在桌中间刻了一条线,放书或手都不能越过,如楚河汉界。上下课时,我必须提前进去,否则她有意朝后座不让我进去。只好翻桌进入座位。有一天有点倒霉,潘老师(有名的潘代数)上数学课,老师和同学都全部到位入座,我因事迟到,采用传统入座,正准备翻桌,被潘老师制止,罚在教室外站了半节课。潘老师有句名言,我现在记得很清楚“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来那好的事”。教课文的朱老师最喜欢讲他读大学的事,一讲就占用了半节课。有时听他日白也是一件乐事。

病事

冻疮:那时天气很正常,冬天来得早,一般阴历9月就开始下雪了,且很冷,上课取暧成了一件大事,上小学时,一般从家里带个风笼就可以了,上高中一是离家远,二是学校制度不允许,大多数同学都会长冻疮,手上最厉害,脚次之,那时没有什么保暧鞋。最好的办法草鞋套棕袜子,比保暧鞋还暖和,草鞋在百度还可搜索到图片,但棕袜子搜索不到。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疥疮的体征是皮肤剧烈瘙痒,而且皮疹多发于皮肤皱折处,疥疮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疥疮的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疥虫离开人体能生活2~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也可间接传染。疥疮患者常伴抓痕血痂、继发湿疹化等症状,疥疮的治疗常用的有硫黄软膏等,一般可以治愈。当时由于卫生条件差,同学之间互相传染,男生多于女生,严重一点的同学不得不休学或退学。

有一向姓同学,突发高烧,人已昏迷,跑到一水塘中降温,被同学发现后报告老师送汪营卫生院,具体治疗情况不清楚,应该不是什么大病,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诊断水平,在医院治好之后就再也没读书了。放在现在,估计吃几颗药

植树

大约在高一时,学校开展植树活动,我们班负责大操场边植树,从张家院子那边数过来第十四颗树,是我和黄姓同学所栽,经过0多年的生长,已由小苗变成了大树,每次回校我就要去看一眼,原厨房那颗大树一直还在。它们目睹二中发展壮大。

年进校,1年毕业,一晃已有7年了,已从一个无知少年变为半央老汉了,记忆不好使了,还有许多事都忘了,恳请同学们补充。

来源:美篇作者:徐继承

感谢作者辛勤创作,我们尊重作者及原创,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徐继承

赞赏

长按







































谁看好了白癜风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yz/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