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读红色经典故事,溯百年恢弘史诗。红色故事,是镌刻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历史丰碑,是谱写革命先烈家国情怀的不朽诗篇。那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是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是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更是披荆斩棘的复兴伟力。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之门,追寻历史长河中的红色脚印,砥砺革命意志,共同见证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史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刘胡兰
年—年
“怕死不当共产党!”这是刘胡兰在英勇就义前的最后一句话。年1月2日,刘胡兰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在陕北转战途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年仅15岁女共产党员的故事,去学习她的伟大精神!
英雄浩气传千古
胡兰精神照后人
人物生平
短暂而绚烂的15年
年
年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八岁开始上村小学,十岁加入地方儿童团。
年
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推翻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
年
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组织参与当地妇女革命工作。6月份,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活动,这时候,她才14岁。
同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将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强烈嫉恨。
年
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英勇就义。
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年
年9月10日被评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巾帼英雄
精神永存
被捕后,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她也是一位追求自由自主有新思想的姑娘。年初,双方家长作主,将刘胡兰与邻村男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这两个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友好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
同年秋,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根固作战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修养,王根固得了严重的疥疮,这种病传染,刘胡兰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病人的同情,主动承担了照顾伤病员的任务。刘胡兰因常去为王根固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在那个年代,身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乡村,这种行为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反封建的思想解放。
后世纪念
红色典范
在《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牺牲的消息之后,刘胡兰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多地“战斗剧社”以刘胡兰烈士的光辉事迹为题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即创作了歌剧《刘胡兰》,每场演出都给观众很大教育。
全国解放后,刘胡兰的事迹被写成书,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生前所在村曾被改为“刘胡兰村”。年,在山西省文水县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在烈士家乡云周西村修建了烈士陵园,永志纪念,刘胡兰遗骨单独迁至陵园。在烈士墓前,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昂首挺胸的刘胡兰全身雕像。
随后我国发行一套纪念邮票《纪念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三十周年》,纪念革命烈士刘胡兰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也出版了由作家马烽写的《刘胡兰传》。
邓小平同志为刘胡兰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
江泽民为刘胡兰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
刘胡兰,这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孕育的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她的精神、她的英名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供稿:郊区党工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编辑:赵丽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