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介
绍赵中振
赵中振先生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本草纲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香港卫生署荣誉顾问、美国药典委员会草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中心主任等职。也曾为日本星火产业汉方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等。
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MH)。
韭菜是葱属多年生植物。葱属植物共同的特点是有葱样的气味,叶多基生,花序是伞形的,花序还有一个总苞片。叶子有些是圆筒的中空的,也有些是扁叶的,比如,韭菜、大蒜。
韭菜陈虎彪摄五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提到“荤腥”。腥代表了肉类食品,荤菜指的是一些来自植物的食品。韭菜、蒜、葱、花椒、大料等刺激性的植物食品,被列为荤菜。
一般的文献都统计《本草纲目》收录了种药。但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本草纲目》有的条目下涉及到多种药物,比如第二十六卷菜部的五辛菜。
五辛菜不是一种植物,在此条目之下李时珍其实列出了六种蔬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与古代的五谷之列相似,五辛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著作中,五辛有不同的记载。但无论哪种记载,一定少不了韭菜。韭菜被列于《本草纲目》菜部第一位。
中国韭菜韭菜在我国栽培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年前的《礼记》中就已经讲到菜园子里栽培有韭菜。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提到韭菜这种春天的时令菜。杜甫那首《赠卫八处士》的诗中,有这样两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苏东坡也有诗:“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红楼梦》中有一句诗,大家可能更熟悉了:“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眼前仿佛展开了好一幅田园秀色。
立春时,人们推崇吃当时当令的新鲜蔬菜,这个习俗叫“咬春”。如吃春卷、炒合菜等,用料都是一些辛、温、无毒的蔬菜。在新春到来的时候吃时令菜的目的——“助发五脏之气,可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特别是春天刚长出来韭菜,鲜嫩可口,有一种好似采新茶、品新茶的感觉。
到了冬天韭菜的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部会进入休眠状态。东汉《说文解字》其中写到“韭菜一岁三、四割”。韭菜生命力顽强,不但耐寒,也很耐热。南方虽然吃不上茴香,但能吃得上韭菜,所以韭菜在南方也特别受欢迎。
我们现在餐桌上吃的韭菜都是经过千百年来栽培选育的优良品种,不仅味道香,韭菜叶也宽。不过大家不要轻易去采摘野外的野韭菜食用。那样可能会误采一些外形很像韭菜的风铃草或水仙的叶子,吃了以后会导致食物中毒。
韭菜怎么吃李时珍说:“韭之为菜,可生可熟,可腌渍,能久放。乃菜中最有益者也。”这是李时珍对韭菜给出的高度评价。韭菜馅的饺子、包子、盒子、春卷,北方人再熟悉不过了。南方人做的美食也少不了韭菜,比如,过桥米线、香干豆腐、各类汤面里都会放上些韭菜。
韭菜饺子林燕靖摄八月开花时,把韭菜花收下来可腌菜吃。过去在北京,几乎家家都腌韭菜花。做韭菜花酱很简单,就是在韭菜花上市的季节取下花骨朵,洗干净,控干了水,然后拌上盐,用擀面杖、捣蒜锤或搅拌器把韭菜花捣碎,装瓶密封,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吃了。吃涮羊肉、羊爆肚蘸芝麻酱的时候,可加点韭菜花。炖肉、炖酸菜、煮砂锅菜也都可以加上韭菜花调味。吃韭菜花是北方人的习惯,到了南方正好相反,喜欢吃梗不喜欢吃花。韭菜梗只是接近根部比较老,三分之二以上都比较嫩。
韭黄林燕靖摄
不熟悉韭黄的人可能以为韭黄和韭菜是两种蔬菜,其实非也。李时珍曾记载:“韭之美在黄,黄乃未出土者…豪贵皆珍之。”土遮住韭菜的部分由于见不到阳光,叶子则会变成嫩黄色,这就是韭黄。现在韭黄的栽培已不像李时珍描述的培土栽培了。有的是在地窖里面盆栽,有的是用遮光大棚把韭菜全株覆盖起来,原理都是一样的——不让韭黄见光,不产生光合作用。有的人家春节包饺子会放韭黄。用韭黄炒肉,韭黄炒鸡蛋等都是家常菜,鲜虾仁馄饨汤里也常加韭黄,韭黄味道不像韭菜那么强烈。
临床应用《本草纲目》记载生熟韭菜的功效是有区别的。
生韭菜辛涩,辛则散血,可以散瘀活血,能够行气导滞。熟韭菜温中下气,补虚益阳,比较适合于腹中寒冷、腰膝冷痛的患者,中老年人比较适用。
用生韭菜压榨出来的韭菜汁可以外用,治疗跌打肿痛、虫蛇咬伤、疥疮,并且生韭菜汁可以直接鲜用、直接喝。《本草纲目》记载了一个病例。有一贫困老人,平时吞咽食物受阻,中医的术语叫噎膈,吃了就吐,还伴有胸中刺痛的症状。李时珍用韭菜汁加了一些盐、梅、卤汁,让患者小口慢慢地喝下去,肚子里那些黏稠的痰涎液体都吐出来了,症状马上就缓解了。
韭菜籽陈虎彪摄韭菜还有别名叫“起阳草”或“壮阳草”。据《本草纲目》所载,比韭菜的益阳作用还要强一些的,还有一味具有治疗肾阳虚功效韭菜籽。韭菜籽在《名医别录》中被列为中品,中医用它治疗肾阳虚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在临床上常用由于肝肾不足所的一些病症。但中医药的补肾、益阳是一个综合调理的过程,需要辨证论治。
薤白韭菜和薤白功效类似。薤白也是一种葱属植物,它的别名是藠头。薤白入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薤白做了进一步说明。《中国药典》记录薤白有两个来源,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
小根蒜陈虎彪摄薤白看上去样子就像葱和蒜的结合体,叶子中空,非常像葱。不过,薤白的管状叶子上是有棱的,很容易和圆筒状的葱叶子分开。薤白的鳞茎比较膨大,有点像蒜,但没有蒜头那么大。
薤白拿来腌着吃就叫腌藠头,味道类似糖蒜,脆脆的,很爽口。但与蒜不同的是,即使把腌藠头所有的皮都剥干净了,也找不到一个蒜瓣。因为它的鳞茎和洋葱的结构比较类似,是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的,而不是一瓣一瓣的。
薤白药用有行气、宽胸、散结的作用。中医有个病名叫胸痹,主要表现为胸痛,甚至痛彻心背,相当于今天西医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张仲景的栝蒌薤白汤就是治疗胸痹的千古名方,其中主药就有薤白。
我以前不大吃韭菜,一吃就觉得烧心,闹肚子。这几年反而可以吃了,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人的体质也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也就是我们中医反复强调的,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包括了一年四季,也包括每个人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综合考虑一个动态的过程。
本草诗社春韭新葱配五辛,
荤腥点缀待朋宾。
尝鲜不避此餐贱,
通脉扶阳一席珍。
刘斌晓看庭园雨润芳,
丛丛新叶溢柔光。
食辛避疠盘中嫩,
咬饼迎春口内香。
药圃温阳争韭子,
书坛挺秀赞杨郎。
生鲜熟渍由君品,
豪贵珍之美在黄。
张子明
注:五代杨凝式,官秘书郎至太子太保,所书《韭花帖》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更多精彩科普栀子花开伴锦程尝新品熟爽胸襟立秋前后巧养生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