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烂身烂腮红嘴肠炎等细菌性败

大菱鲆,俗称多宝鱼,在分类上属鲽形目、鲆科、菱鲆属。主要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北海、黑海及地中海一带。它具有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快、肉质鲜美、可摄食人工饲料、易于集约化养殖等优点,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养殖对象。我国的大菱鲆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等北方沿海地区,并已日渐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大菱鲆的疾病问题也日渐突出,大规模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病害及对策介绍如下。1、红体病病原为虹彩病毒。病鱼鳃丝贫血,呈暗灰色,鳍基部出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出血发红,胃肠壁呈点状出血,摄食力下降、活力差、不易集群。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死亡很快。

对策:(1)避免投喂不新鲜的冰冻杂鱼,以防病毒被带入养殖池中;(2)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3)及时使用稳立克+金肝利胆+止雪肠腮康2、黑痩症病原为灿烂弧菌。发病鱼苗体色发黑,头部大,身体相对较小,呈畸形,不摄食、活力差、发育迟缓、变态率低,最后沉底死亡。孵化后7-18天的早期仔稚鱼易受感染,此病发病率高,死亡快,属急性死亡。

对策:(1)保持养殖用水的清洁和充足的换水量;(2))用“草本驱虫净”对轮虫及卤虫进行驱杀后再收集投喂鱼苗;(3)用“稳立克”拌料并配合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5天,每天一次。同时拌料加外泼液肽美,每日1次,连用3-5天为一个疗程。3、白鳍病病原为鳗弧菌。病鱼背、腹鳍变浊白,鳍的边缘卷曲,鳍组织出现溃烂。腹部外观呈现橘红色。严重感染的病鱼体色变暗、不摄食、漂游水面、游泳无力。此病主要发生在25-40天的仔稚鱼,表现为急性死亡。对策:(1)养殖用水要严格过滤,并经过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清洁;(2)降低养殖密度,加大换水量,及时吸污清底和清除死亡鱼苗;(3)用稳立克+金肝利胆+止雪肠腮康

4、腹水病病原为鲨鱼弧菌鲨和大菱鲆弧菌。病鱼腹部膨大,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凸出。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死亡率高,常引起大规模死亡。对策:(1)加强卫生管理,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2)发现病鱼立即隔离,以防相互传染;(3)用稳立克+金肝利胆+止雪肠腮康5、烂鳍病病原为鳗弧菌。病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先变浊白,1-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严重时鳍部组织烂掉而缺损。该病多发生于苗期和养成初期,传播快、死亡率高,属急性死亡。对策:(1)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发病机率;(2)勤吸污,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3)适时分池,小心操作和搬运,防止擦伤;(4)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处理;(5)用稳立克+金肝利胆+止雪肠腮康6、疥疮病病原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发病初期,在背部出现局部性红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间产生黄色脓状物,最后表皮出现黄白色、圆形溃疡性伤口。溃疡伤口多集中在鱼的躯干部肌肉厚实的地方,可形成深窝。严重时伤口可洞穿整个鱼体,伤口处充满脓状物。该病多见于养成期。

对策:(1)加强常规管理,勤换水、吸污,防止出现残饵,保障良好水质;(2)适时分池,调整养殖密度;(3)出现病症时,及时将病鱼隔离;(4)用止雪肠腮康+金肝利胆+液肽美,绿色安全无刺激,可替代传统的碘、二氧化氯、戊二醛等杀菌剂,产品安全无刺激,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细菌病。7、白便症

病原为大菱鲆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吞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稠的白色粪便。因此,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该病常见于育苗期和养成期,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性慢性死亡,养殖过程中常与腹水病状并发。

对策:(1)加强吸污和换水,清除池底污物;(2)勿投喂不新鲜的冰冻杂鱼,防止病原体的侵入;(3)池底较脏时可进行移池或使用“氧立得”等强氧化剂处理,使池中有机物氧化;(4)用止雪肠腮康+白便速止+液肽美8、脾肾白浊病病原为细菌,菌种有待鉴定。该病俗称“阴阳鱼”或“两截鱼”。病发时,腹部肾脏区隆起,鱼体开始变暗,摄食量下降,鳃丝末梢出现白色肿大物。解剖病鱼后发现脾肾严重肿大,外观呈白色,组织易碎,切开后像豆腐渣,失去了正常组织结构。随着病情发展尾端变黑,黑色面积自尾端向头部方向逐步扩大,出现明显的“黑白”界线,鱼体好像分成明显的两截。当黑色边缘推移到腹腔位置时病鱼开始发生死亡。该病发生在养成期,属慢性死亡。

对策:(1)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保持池底、水体清洁;(2)发生此病时在饵料中添加“金肝利胆”内服,每日两次,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9、凸眼病病原为一种肠球菌属细菌。病鱼的单眼或双眼凸起,眼周组织浮肿呈淡红色,眼部正下位的腹面区域也常出现红肿。严重时眼球暴裂导致病鱼失明,最后因无法捕食而死亡。此病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均有发生。

对策:(1)避免投喂不新鲜的小杂鱼及冰冻鱼;(2)加强水质管理和卫生操作。(3)用止雪肠腮康+液肽美10、鞭毛虫病病原为漂游鱼波豆虫。在感染初期体表出现多处呈不规则状的小面积白色斑块,1-2天内可遍及全身。鳃丝及白斑处有大量黏液和寄生虫体。病鱼食欲差、消瘦、游泳迟钝。该病多见于养成期,在高温期发作,传染极快,1-2天内可导致整池鱼大部分死亡,属急性死亡。对策:(1)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2)一旦发现病鱼,应尽快加冰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池水水温,降低鞭毛虫繁殖速度和疾病蔓延;(3)同时将病鱼用草本驱虫净驱杀鱼体表面鞭毛虫。

11、盾纤毛虫病病原为蟹栖异阿脑虫。鳃丝、鳃盖膜、眼周和鳍部组织为盾纤毛虫的易感区域。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白斑、粘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一般体色变暗、活力减弱、摄食量降低、生长减慢、在养殖池中散群,偶有出现打转游动现象。该病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此病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死亡。对策:(1)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或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养殖池;(2)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3)投喂鲜活小杂鱼要经淡水浸洗30分钟以上或冰冻处理后投喂;(4)发现病鱼后,在池中使用草本驱虫净以杀灭鱼体表面和水体中的纤毛虫。12、白化病该病属因特殊营养缺乏和失衡而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在自然环境下,大菱鲆的自然体色为背面青褐色,腹面白色,中间分布有点状黑色颗粒。但在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大菱鲆易出现白化现象,我们称之为“白化病”。患有白化病的鱼虽然生长基本正常,不发生死亡,但其养成商品鱼的经济价值降低,给养殖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鱼背面体表色素异常,出现不规则白色斑块和少量的浓黑着色区域,严重时整个背面呈白色。该病在苗期和养成期均有发生,发生率可达90%以上。患病仔稚鱼皮肤透明状,色素稀少或分布不均,随生长其皮肤逐步变成全白或黑白相间。

对策:(1)在亲鱼培育期间,制定适宜的控光和控温计划,严禁升温过快、急率促熟的操作方法;(2)强化亲鱼营养,投饲一定量的鲜活饵料以增强卵的营养积累;(3)给鱼苗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轮虫和卤虫;(4)降低苗期培育密度,同时提供适宜的培育条件。(5)使用液肽美提高活力、补充营养、抗应激。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