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一定要搞懂这10个佛教问题佛学

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图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文/圣严法师

本期目录

01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02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03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04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05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06佛教对于现实人间是悲观的吗?

07劫是甚么意思?

08大千世界怎么讲?

09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10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本书的主要对象,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明白的佛教常识。

/01/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

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

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

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

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

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02/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

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

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

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杂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03/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

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

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

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

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槃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04/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

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

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

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

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

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分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作这种计较。

因为,时间及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根本无从安立。

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不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

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三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如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载(华严经)。

看来似是无法相信的神话,如能客观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

当然,如想实证这种境界,决非凡夫所能办到。

/05/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

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

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

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

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

第五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是无上正遍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

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

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

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

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

充其量,禅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

如果以天台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

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为,他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06/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是悲观的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对这个问题,他会坚决地回答一个「不」字。

因为,佛教相信,再过一个相当长远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十六亿年之后──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毁灭之前,那时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间出现,称为弥勒世尊。

那时的人间,道德的建设,物质的建设,使得地球成为安乐的、庄严的、美化的、清净的、平整的、统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

不论在交通、住宅、衣服、饮食、池沼、园林、果木、花卉、好鸟、娱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丰富了、美化了、净化了。

那时的人体高大,寿命绵长,相貌端严,精力充沛;世界是统一的,语文是统一的,思想也是统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生活在康乐之中。

那时的人类,除了尚有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淫欲、饮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几乎是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已经迁移到了地球的人间。(注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都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佛的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弥勒出世距今的时间虽远,正信的佛教,却深信那个时间必将来临。

为了迎接那个伟大而光明的时代的来临,预先从事于人间社会的各项建设,乃是正信佛教应负的责任。(详见弥勒三经,长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三.六六)(增一阿含十不善品四八.三)

注六: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三○○~三○一页)弥勒年代亦有异说。

/07/

劫是甚么意思?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

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

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

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

佛教把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

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

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

也就是说,每一次大劫的范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的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

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

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

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槃,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长的寿命呢?

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

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

不过,在每小劫的减劫减到十岁的寿命之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暂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

相反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称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注八)

至于人寿的增减,乃至增长到八万四千岁,我们不妨信为事实,因为大小乘经中,都有如此的记载,并说「其寿减至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蜜诸甘味,不复闻名」。

又说:「八万岁时人,女五百岁始行出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卷六)

注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二页)。

注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08/

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经中说,一个日月系,为一个小世界,须弥山为日月环绕的中心,也就是说,一个须弥山,即是一个小世界。

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传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假用传说来阐明佛法,传说中的须弥山的或有或无,不是佛陀所要阐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须弥山的传说而阐明觉世济民的佛法。

这是很可取的,但是,若要说到佛教的世界观,那又非要说到须弥山不可。须弥究竟何在?

笔者不敢否定,但也无从肯定,在我们尚未究明真相之前,存疑是比较安全的态度,所以我想把须弥山的问题,暂且搁置一边。(注九)

小世界的范围,既是一个日月系,那该是指的太阳系或恒星系了,因为每一恒星,均有若干的卫星,恒星都是日,卫星都是月。对太阳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卫星也是月。

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

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统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为一佛的化区,释迦称为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为了普化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该是多么的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了。

注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09/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慧。

没有信仰心,根本尚未进入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内容很广,一般的要求,能够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至菩萨戒当然是最好的事。戒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战场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兵的功能。

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没有佛教徒的气质;如不持戒而修禅定,也会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著重的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国道教的吐纳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

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能够相比。

一旦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会加倍地上升,再要他不信也不可能。

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著的智慧。

因为,禅定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像这一类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生禅天。

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天的寿命虽长,却未解脱生死。

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国的禅宗,虽然以禅为宗,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

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事实上,有关修持的问题,最好是亲近大善知识,才能摸著门路,本文不能详加介绍,只能略举如上的大概而已。读者如有兴趣,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修持解脱道」。(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10/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当我们尚未解答这个问题之先,应该明白一下苦行两字的定义。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

从原则上说,这个观念并没有错,若从出发点上说,却大有区别: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练,砂中榨油,既没有理论的根据,也没有一定的目的。

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

迷信的自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

理性的自苦也分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认为佛教不主张苦行,认为佛教是主张苦乐中和的中道行者。当然,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弃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体调养复原之后(增含增上品之八)。

不过我们必须明白:佛陀放弃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却又强调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长阿含经卷八中,有著这样的叙述:

佛对尼俱陀梵志说:「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

像这样的苦行,佛陀是极端反对的,因为那是除了自讨苦吃就毫无意义,既不能修身养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谈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诉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闻他正义,欢喜印可¨¨不自称誉,不毁他人¨¨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精勤不忘,好习禅定,多修智慧¨¨不为贡高憍慢自大¨¨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不怀憎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不信因果为邪见),亦无边见(不是中道,便是边见:相信灵魂永恒不变,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我们读了这一节佛教的苦行法门,该会感到无限的亲切,它的内容,无非是持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脱法,但也正是人间世的处世法。但这尚是属于理性的求解脱的法门。

到了大乘经中,更加鼓励我们去大施大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了,为了救济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发愿生生世世救济众生而牺牲自己,乃至做到「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像这样的菩萨行,能说不是大苦行吗?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

──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

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明日继续连载,坚持读书!圣严法师人物介绍

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

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

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

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

-年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觉寺住持

─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

年起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年起华冈教授

创设美国纽约禅中心

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

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

著作

《戒律学纲要》、《比较宗教学》、《世界佛教通史》、《中国佛教史概说》、《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佛心(纽约法鼓)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正信的佛教》、《学佛知津》、《禅门》、《修证指要》、《禅的生活》、《拈花微笑》、《明末佛教研究》等三十五种

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往期阅读

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第1期)

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第2期)

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第3期)

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6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