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界黄志洪春天里,飞来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岁月的沧桑

风雨的洗涤

/

不减金子的光芒

...

栉风沐雨

筚路蓝缕

...

水流千里,终归大海

///

________

黄志洪

年的金秋,那一年,我刚好17岁,还是一位翩翩少年时,考上了离家不远,临近古运河畔的无锡县洛社高级中学。而此时的龚振夏老师已是57岁,渐渐步入了人生的晚年,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奋斗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线。

龚振夏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气度轩宇的师长。他有着魁梧的身材,时常穿着一身米雪色的西装,前额微微有点谢顶,总是笑眯眯的神态,古朴老式的眼镜框中,闪烁着智慧而炙热的目光。他说话不紧不慢,不亢不卑,深思熟虑中,凸显着他饱经风霜的谨慎。龚振夏老师主要执教语文,对古文古诗和现代散文很有研究,担任着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重任。很幸运的是,高中一年级时,我成为了他的学生,能亲切聆听他的教诲,接受他的熏陶。彼此间,还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龚振夏老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风格。诵读,是他培育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法宝。他诵读经典范文时,就似一位高超精湛的舵手,在波光粼粼的文学波涛上,巧妙地掌控着诵读的语速、节奏和情调。他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时而柔情万种,催人泪下;时而铿锵有力,余音绕梁;时而似潺潺的溪水,在涓涓细流中一波又一波地涌动激扬;时而又似春江花月夜,透析着江南的宁静和优美。接受他的教诲,是一种心灵的感化,是一种文学的洗礼,更是一种“天籁之音”的艺术享受。短短一二节的语文课时,他就轻轻地点燃了我们学习的激情,指引了我们读书的方向。我个人文学素养的充实与提高,以及对青春、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让广泛的学生,深度参与文学作品的讨论和赏析,通过点拨学生的文学悟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龚振夏老师一以贯之,“炉火纯青”式的教育方法。记得文学赏析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荷花淀》时,龚振夏老师先简要介绍了该文选自孙犁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反映的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抗日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随后,龚振夏老师让一丁姓女生全文朗读了该文,接着他启发式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水生参军回家后,与水生嫂一番交谈时,水生嫂划苇眉子时划破了手指,她用嘴吮着流血的手指,反映了水生嫂什么样的复杂心理;二是水生走后,四个青年妇女集中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的话,反映了四个青年妇女各自什么样的想法。同学们热烈讨论片刻后,龚振夏老师让一位忙着交头接耳的男生回答第一个问题,那男生红着脸,支支吾吾了半天,竟然皮滑地溜出了几个字:“我没经历过(婚姻爱情),不知道原因。”同学们一听都傻眼了,一会儿,有人又品出了一丝弦外之音,于是“噗”的一声笑了出来,连带大家也哄堂大笑,笑得是前俯后仰,笑得是热泪盈眶。稍后,龚振夏老师轻轻地摆了摆手,就由浅入深,通过逐步点拨,娓娓道来。接着他又让一温姓女生和另一女生分别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到底是女性,思量问题还是比较细腻,答案很简单,其实是青年妇女们担心丈夫参加抗日队伍后,有流血牺牲的危险,舍不得小家庭,有点依依不舍、藕断丝连。

著名作家柳青的《创业史》中,有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们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港台武侠小说正是大光其道,风靡全国,像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更是搬上荧屏,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相继热播,郭靖、黄蓉、杨康、黄药师、洪七公等等小说中的武侠人物,也一时为我们所迷恋。后来,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也纷纷登场,许多同学还流行起手抄本,不时在课间课余广泛阅读。龚振夏老师认为青年学生是读书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应更多掌握基础知识,而不应迎合这一潮流的泛滥,而荒废了学业。他对此心急如焚,寝食不安。出于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他特意在班级里开展了“学生看武侠小说到底好不好”的辩论会,通过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同学们统一了思想,普遍回到了正常的学习征程。

一次,我们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妇对爱情忠贞不渝,反抗封建礼法,双双自杀殉情的凄惨悲剧故事,表达了男女青年要求婚姻爱情自由、自主的美好向往。当龚老师深情诵读“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诵着读着,他的喉音渐渐有点沙哑,一会儿又有点呜咽,后来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是触景生情,还是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为不能再一次带领相亲相爱的学生们,效力两年后的全国高考,为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恋恋不舍的牵挂呢?还是另有隐情?这些疑问一直反复地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年6月17日,我们敬爱的老师、革命离休干部、优秀的共产党员龚振夏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1岁。为他最后送上一程的,有中共惠山区委组织部、惠山区委老干部局、洛社镇党委政府、洛社高级中学的领导,有他为数不多的亲戚,有朝夕相处的邻居,有与他曾经风雨同舟的同事;有许多年前,曾经受过他亲切教诲和熏陶的学生,一部分来自张镇中学、先锋中学和洛社中学,但人数最多的,是来自常州市西林中学的学生。于是,有关他生前谜一般的经历才渐渐解开。

龚振夏老师是原洛社中学龚汉良老先生的长子,年出生于无锡钱桥龚巷。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无锡沦陷前夕,他在龚唐巷协作小学读书,日军飞机在梅巷上、洛社街、洛社火车站、惠山脚下等地疯狂轰炸,惊天动地的爆炸力度和声浪,所造成的破坏及心理恐慌,使他终生难忘。无锡沦陷后,在日军的铁蹄与蹂躏下,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了。他的弟弟普生因长期粮食缺乏,挨饿又缺钱医治,而不幸过早夭折。家庭的贫困,使他患疟疾拖了四年,老烂脚拖了四年;他又发伤寒症,在艰难中活了下来。十二、三岁时,他为维持家庭生机,去无锡源镒五金店当学徒,白天拖着“老虎车”满城去送货,半夜里脚上的烂肉掉在袜子里,期间的痛苦真是难受。他还不能和自己的母亲倾诉,怕她有过多的担心和忧虑。抗战胜利后,他从张高漕初中考入无锡师范学校。读书时,每间教室和宿舍的窗框中没有半块玻璃;寒冬里,北风呼呼吹来,抵抗不住寒冷的年轻人睡在竹塌上,冷得瑟瑟发抖。这些生活的艰苦,和学校时常因缺粮而断炊的窘境,使他在茫茫的黑夜里,觉得分外的凄凉。为此,他在彷徨中不断写作投稿,以倾诉心中的苦闷。期间,他梦想走著名报人邹韬奋新闻创作之路,他的两篇习作《当学徒去》《学校生活的一天》在上海大公报《时代青年》刊登,以后《开明少年》的征文中,又收集了他的另一篇写实作业——《停膳那天早晨》。那时候,他是多么盼望能冲破黑暗,早日迎接黎明的到来啊!年,他从无锡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甘露中心小学、洛社中心小学任教。年2月初,龚振夏老师在洛社中心小学教书时,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岌岌可危的反动统治,在无锡基层各地疯狂地捕捉中共嫌疑分子。为迎接无锡的解放,在十分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地下党员孙秉衡和严幼芝代表党组织找到他,经过几次重要的接触和考察,发展他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地下团的成员,他完成了从一个进步青年到一个革命青年的重大转折,从此走上了光明的革命征程。

年4月23日,无锡胜利解放;4月26日,苏南行政公署(省级行政区)成立,驻地为无锡市。年6月,龚振夏老师脱颖而出,考入了他所钟爱的、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新中国新闻干部“革命摇篮”之称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当时,苏、浙、皖、沪有多名知识青年前来报考,仅录取了余人。五十多年后,龚振夏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年6月26日下午,他放弃了洛社中心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后,自背铺盖,沿着铁路冒雨一路小跑,经三十里的颠簸,才赶到了惠山忠烈祠校本部报到的场景。同年七月份,党、团组织公开,班部认真听取了他的个人介绍,指点他去玉祁转团关系,并补填了入团申请书,介绍人一位是李竹轩,另一位是孙秉衡。入团后,他一直被推举为团支部书记,在团委、青联中也一直担任委员,直到年超龄,他才离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担任团的专职干部的八年时间里,十分重视对进步青年的培养和发展。他是原江苏省建委离休干部陈心如和福州大学教授张菁菁的入团介绍人;在东北塘乡工作时,他还将小学没毕业的姚伯清同志带上革命队伍,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是一所知识青年进一步学习的大学校,更是一处磨炼革命先锋的大熔炉。这里,不仅是知识青年追求知识和才能的地方,也是寻求革命真理的地方。龚振夏老师还清晰记得,学校礼堂里拉歌劲起,《解放区的天》《我们是民主青年》等革命歌曲使人热血沸腾,百听不厌。学习是集中听大报告,小组讨论称消化,联系实际写小结,一年之后有鉴定。同学们睡的是双层铺,单人床位却是双人砥足而卧。这些同学放弃了本来当教师、记者、职员、技术员的优厚待遇,来接受没有薪资的供给制而学习,说到底,为的是寻求革命真理,为的是改变社会贫困落后的面貌。五十多年后,龚振夏老师还会常常回想起当初在惠泉山麓学校里的点滴往事:同学们用脸盆在泉眼里臼水洗脸,男生们借黄公涧夏天发水冲澡,在灯光下,人头攒动着在商量手抄报的划样和排版,还是那样的欢快、认真和自信;在无锡塘头工作时,他和彭令昭(林昭)、周永华几位同学住在一地,大家互帮互助的幸福场景,还历历在目;同学、著名作家林斤澜理了一次发,总要把刮光的下巴让他摸摸,同学们对清贫生活是多么开心;同学罗时金二角一分买了包“飞马牌”香烟让他带在身上,每天限发三支;国家困难,国债大家照样购买;有同学家境困难,大家掏钱自发捐赠接济;下乡回校带来两件“宝”:疥疮和跳蚤,当时任何艰难困苦,对同学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不足挂齿。龚振夏老师还清楚记得,他下乡后三天,急性阑尾炎发作,肚皮鼓胀,疼的大汗淋漓,命悬一线之间,是同学侯斌雇人力车送他进城的。手术后,辅导员、班主任胡医院探望他,不住地打招呼:“国家有困难,医疗手术费用还只好自己来。”说时还流露出一脸愧疚。直至几十年后,他参加校友联谊会时,当年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教育长、著名新闻教育家罗列老师还能清楚地叫出龚振夏的名字,使他大大地吃了一惊。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同学情谊和革命友谊,使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年下半年,龚振夏老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苏南土改试点的第五工作队工作,地点是东北塘和查桥,做反匪肃特、征粮借粮、清查黑田、筹建农会等工作,年的前五个月学习新闻业务。在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毕业总结的前后,他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报告,以后他一直处于“积极争取”和“接受考验”阶段。从写第一份入党申请报告到入党批准转正,他却走过了漫长的36年。

年5月20日,龚振夏老师从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分派到常州地委。他和同学秦新琤、羊淇、王润留在常州市里,在商业、机关、纺织、五金四个区党委各派一名,其他十多人去了各县。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到了区里,主要做工会、青年团和工厂党支部的基层建设。他先在五金(西区)后调纺织(东区),以后又去国营企业党委,广化区(南区)和青山区(北区),在报社时又常驻戚墅堰机车修理厂。期间,农村、工厂他都呆过,还和青年工人结下深厚情谊。年,除羊淇外,其他三位来常州的同学都集中到了常州日报社。《常州日报》的前身是《常州工人报》,他初当资料员,后来他又兼当大样校对。为审大样,每天深夜,他都要见一次市委宣传部长王颖同志。寒夜里,王颖部长又得从热被窝里出来披衣审稿,看版面,细声念稿,签发清样,手冷得瑟瑟发抖,一面恳切叮嘱:“小龚,你帮我挑点担子吧,再细细校对。”上下级关系,真的亲如战友。以后,他又当过记者、编辑和工业的发稿副组长。在报社的五年,尤其是兼当大样校对期间,他常常从头顶星星月亮,一直做到东方发白,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真的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组织的安排,龚振夏老师又“归队”到了教育部门。从年4月起,他开始在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任语文老师。年,学校期末工作刚结束,校长就征求他新学年的去处:“回原籍可以考虑,组织上呢,希望你到郊区去,怎么样?”,“那就服从组织吧。”他没有过多考虑小家庭已在无锡老家落户的实际困难,三言两语,就把工作去向定了下来。

原来,国家的经济形势有了一丝转机,常州地区的党委政府和文教部门,决定在市郊第一批先办雕庄、青龙、西林三所初中,以后又增办了丁堰和新闸二所初中。为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急需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到第一线工作。于是,他来到了常州市郊的西林公社。和他一起到来的教师,还有好几个是从各机关调来的。学校里大多是年轻教师,大家工作热情高涨,同事之间是团结的,民主的。大家先在破旧的梅庄庵驻扎,建校所用的砖瓦、木料,包括黄沙、水泥都靠全体师生用自己的肩膀挑来、掮来、扛来的。他们战胜连续三年的困难,没有发生过一起失窃事故,这就是西林中学的早期风貌。

西林中学的学风、教风、校风很好,招生范围扩展到北港、礼河、邹区、卜弋,甚至厚余等地。其时的西林地区,农村还很贫苦,好多学生面黄饥瘦,裹着的旧棉袄外面系着根草绳,一早就来校上课了。但学生们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课听讲和做作业一点都不马虎。就是还魂纸似的练习本上铅笔轻轻写过,要看清笔迹还真不容易。尽管学校还是初创时期,初中三年读完,有些学生还考取了省外的中专,有的读机电,有的念建筑,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龚振夏老师着力帮助学生补习语文基础知识。一学期里,语文课默写六次生字,每次个,有个礼河姓张的学生,连得六个分,送出去再读高中,第一次就考上了哈工大。学生们也很关心学校的工作,校工刘福生上了年纪,寄宿生们总是轮流值班把厨房的大水缸挑满,龚振夏老师亲切地问学生累不累,学生们回答道:“不觉什么,睡一夜力气不又来了!”

当时的西林地区虽然贫穷,但民风淳朴。农家子弟回到农村后,迫切需要文化来改善生活。一次,龚振夏老师去北港猪婆滩访问学生的家长。一位学生的妈妈拖的孩子多,且清一色是男孩。其中有一个孩子由于读了中学,被大队推荐去铁匠铺学艺,可增加好多工分,他的妈妈可高兴了,逗留半小时,还烧点心出来,奇怪的是她退缩着端来点心,咋一留意,一个妇女,大热天,竟是一件象样的布衫还穿不周全,前胸的衣衫已洗得破碎了。这就是当年群众生活的一斑。临出村时,那学生的妈妈还特意从后面赶上来,经多番推辞,她一定要把刚炒出来的半斤左右的蚕豆,硬是塞在了龚振夏老师的口袋里。一股浓浓的暖意,瞬时在他的心中腾起。龚振夏老师家访过的学生家长很多,唯独这位母亲的形象,还一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时时感动着他,也时时激励着他。

一年过中秋佳节,他和住校的孙金荣老师,意外见到了“四角菱”,买了点尝尝,算是一次难得的会餐了。无数个深夜里,他和其他教师一起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后,时常饥肠辘辘,如果能吃上一次麦麸皮团子,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年11月中旬,龚振夏老师还在西林公社张家大队帮助秋收秋种和做宣传报道。劳动一结束,西林公社党委就通知他:“无锡调令来了,回老家还干老本行,祝贺你!”

在西林中学的风雨十五年,真是龚振夏老师的盛年好时光。从年至年的十五年间,他从人生的青壮年到中年的宝贵时期,在一片荒凉的白地上,亲自参加了西林中学的创建和劳动;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初具规模的发展过程中,他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坚守着他在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毕业时,曾经誓下的诺言:我们是革命的先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多年后,龚振夏老师在西林中学曾经执教过的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干部、老师、厂长和经理。他们纷纷给他写信,给他寄书,特意赶来看望他的,每年总有好几批。他们深切感谢老师当年的关心和培养,是老师给他们描绘了美好的明天,和美好的前程。

年,龚振夏老师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无锡县,在洛社地区最边缘的万马农中任教。在这里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时期之一。他承担着学校初一、初二两班的语文外,还要承担两个年级的政治和初二的历史,工作压力真是不轻。物质条件的极端贫乏,也使他常常苦不堪言。为了日常的伙食和生活,他常常要挑着多斤重的煤球和粪桶,从洛社街上穿过弯弯曲曲的泥泞小道,一路挑到学校;时常还要和张祖基老师一起,在学生中午放学后,才仓促做饭,而煤球炉上的锅子盖头却是洗脸的脸盆。他俩在双庙街上还买了两斤羊油熬熬,每晚各吃用米二两左右的咸粥。学校里的宿舍,白天当办公室,晚上当床铺,冬天里的雪花从冷摊瓦上钻进来,早上起来时,彼此的棉被上,已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就这样,他度过了第一个冬天。后来,办公室太挤,就借附近农民空着不用的陋宅,既要办公,又要在里头做饭吃。他和张祖基老师合种两畦蔬菜:一畦是青菜,一畦是萝卜。常吃的蔬菜是山芋切成的豆子块,倒点酱油炒炒。朋友来了,要招待下,就弄了点丝瓜和扁豆,虽然老了点,还是从机灌站旁边去摘取来的,算是改善了下伙食。

岁月的沧桑,风雨的洗涤,不减金子的光芒。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也为龚振夏老师送来了一股温暖的春风。教育部门听说他在常州曾教过高中,在业务上渐渐重用他,先是给往届生上复习课,后来就调到张镇中学,和执教数学的黄荣德老师搭档多年。年,居然头炮打响,他任课的学生中,正式录取六名,其中有兰州大学数学系一人,成都气象学院一人。张镇中学这一届学生,听说在苏州地区的录取人数还排在前五名呢。以后,他由张镇中学转至先锋中学新校舍,连送两届高中毕业生。洛社乡镇合并后,他才来到他一生工作的终点站——洛社中学,陆续又送走了四届高中毕业生,以后为代高中语文年轻教师,他在高一、高二任教,直至年离休。让龚振夏老师无比欣慰的是,在年的全国高考中,我们余名当年受过他亲切教诲的同学,先后有20多人考进了各级各类高层次院校,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在无锡县同类的普通高级中学中,均名列前茅;而大多数同学,则投入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时代洪流。8年5月,他还应邀参加了我们毕业二十周年的师生联谊大会,留下了“春风化雨,桃李满园”的幸福记忆。

“水流千里,终归大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年,龚振夏老师经黄荣德、奚瑞英两人介绍,在洛社中学党的支部大会上,他被全票通过,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后经上级组织批准转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他经历了整整36年的漫漫长途。是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一直深藏着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呢?是他幼年时期,国破山河的凄惨经历;是党的深情培养,使他成为了革命青年;是人民的殷切期望,使他成长为百炼成钢的先锋战士。在纪念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他曾深情撰文《不懈的追求——也谈新专的凝聚力》,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深深地认为:不懈的追求是苏南新专学员们终身如一的品格之一,也是登高一呼招之即来的凝聚力所在的原因之一。新专是个比较完美的群体,这个群体几乎和十二亿人民声息相通,血肉相连,他们深情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导,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一种不懈的追求。”

龚振夏老师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从事革命工作七十年间,始终不忘投身革命的初心。他深深扎根苏南农村,辛勤耕耘三十年,为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忘我工作,为国家为地方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促进社会进步,他把教育艺术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最好年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怀恋。许多年后,这里的人们,一定还会深深地记起:在桃李缤纷的春天里,曾飞来过一只火红的布谷鸟。不信,你听,“布谷、布谷、布谷......”,那一路嘹亮的歌声,还是那样的亲切,还是那样的感人!

(图片源自:黄志洪)

黄志洪,江苏无锡作家,自由撰稿人,出版人。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县洛社高级中学,年毕业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协会员,无锡市作协惠山分会会员,惠山区洛社镇文学协会秘书长。获第四届华夏散文奖二等奖,第四届中国最美游记文学大赛三等奖,首届“羡林杯”全国生态散文奖三等奖。

主编:卞毓方

出品人:李剑锋

副主编:丹青丁一梁长峨余继聪张桐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zgswj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