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长春富贵rdquo闹界

袁家大院(现在的县教育局干休所)门口

早先年,小村的人管青驼、苏村、界湖这样的集镇,往往叫“集”或者“街”,如“青驼街”、“界湖集”,一般地说,集街所在地,往往是当时的商业文化中心。界湖街物流繁忙、店铺众多、商业发达是出了名的,在文化发展上,在20世纪初叶也曾有过辉煌,那就是名噪一时的袁家京剧戏班。

过去年间,养个戏班子可不容易,一方面要有钱养,另一方面得有观众看,界湖街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界湖老围子西南片有家大财主叫袁钿,据说是跟着父亲到口外做生意有了原始积累,回家买了3顷地,在界湖围子里添置了多间房子,开了数家店铺,号称袁半街,就是宅院、店铺占了半边界湖街的意思。

老袁走南闯北,和一般的土财主不一样,是个会玩的主。年,他把2顷地变了现,买了7箱40件戏衣,50多种道具,请了名师,以本地青年子弟为主招收徒弟加以培养,几年下来,“长”字班脱颖而出。“长”字班中的艺员艺名都带个“长”字,学戏的都是穷苦孩子出身,肯下力,加上师傅棍棒打得结实,“长”字班训练出来一批技艺精湛的名角。“长”字班的成功,促使袁钿进一步扩大戏班规模,年,他以老班的长凤、长启为师,办起了60多人的“春”班。培养出了“春法”、“春海”等年轻一代演员。年,在“长”、“春”班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富”、“贵”两个班,形成“长春富贵”四班连台的鼎盛局面。其实,这也是袁佃的算计,四个班,其实是“长”教“春”,“春”教“富”,“富”教“贵”,省了大把请师傅的钱,演员也能一茬茬地接下来。要是时代不变,袁家家业不垮,后面还会有新的班子出来,据说“贵”子班下还有一班,当地人称“小五子”班,但没太成气候,算不上一茬了。

袁家花园养鱼池(老百姓叫鱼汪)北边,有个苇子汪,那是学徒们练功、吊嗓的地方。西边的围墙上插着蒺藜、葛榛、八角子,防止学徒逃跑,师傅对徒弟经常拳打脚踢、罚站罚跪罚熬眼、睡草铺,浑身长满疥疮脓泡,台上风风光光,台下过着非人的生活。

袁家大院南大门外,有一片东西数怪长的广场,年年秋后忙完了,袁钿就在大门以西,面朝东扎个戏台,天天唱大戏。大戏能唱下去,还得说咱们界湖街店铺多,每家出个份子钱,就能转悠下去。

一个戏班子好不好,能不能吸引观众,关键看有没有台柱子,也就是有没有名角。袁家戏班子那可以说是名角辈出。其中水浒套村一个叫“长凤”的花旦,不仅扮相优美,身段滑溜,人称“一滴油”,功架更为一绝。他是男人,一双大脚,但那个时代,女人只有脚小才叫俊,花旦武场戏重,裙角盖不住脚怎么办?长凤就做了一双“三寸金莲”鞋套,大小只有前脚掌那么大,穿上后只能靠脚尖行走,但他照样能亮出“犀牛望月”的特技动作,把那“三寸金莲”慢慢地展现,让观众过足眼瘾,惹得满场喝彩。以至有“长凤不到,退钱十吊”的说法,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咱们一起讲故事吧

加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5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