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取自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蒙田的《随笔集》。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关键问题: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对此蒙田也很不解,人们直观认为学识渊博的人不应该缺乏敏捷活跃的思想;而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何以获得真知灼见呢?由此引出蒙田对学习目的的思考。
蒙田认为,我们往往把“聪明”和“满腹经纶”画上等号,却忽略了知识如果不能应用于现实,则毫无用处。甚至一味获取知识,还有可能把思想搞混乱。很多阅读者仅仅追求用知识装填自己的大脑,却未曾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现实的联系,甚至因此而沾沾自喜,变得傲慢。古语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正是嘲讽只有空泛的“道理”,而没有能力对现实产生影响,提供价值的“学问人”。
那知识是不是没用呢?非也,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指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必须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来提升判断力和理解力。在这一层面上,知识的深度比广度更重要。
这也给我们的阅读以启示,我们需要注意在专精上不断深入拓展,并且通过实践来检验思考的成果。不需要以阅读的数量来衡量阅读成果,读深读精,便可洞见现实,增长智慧。
蒙田的思考,在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非常有价值。
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
作者丨蒙田
随着年岁增长,我发现有种看法还是极有道理的:“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可我仍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却缺乏敏捷活跃的思想,而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不加修饰,天生就具有最杰出人物才有的真知灼见。我很想说,植物会因太多的水而溺死,灯会因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样,人的思想会因饱学装满纷繁杂乱的东西,以致理不出头绪,压得弯腰背驼、枯萎干瘪。但也有相反的情况,我们的思想越充实也就越开豁。在古代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伟大的统治者、杰出的将领和谋士,同时也是非常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说,有人把泰勒斯、阿那克萨哥拉及其同类称作哲士而不是聪明人,因为他们不大关心有用的东西。我分不清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再者,我认为这丝毫不能用来为我的哲学家们辩解;看到他们安于卑贱而贫困的生活,我们真可以把这两个词都用上,即他们既非哲士,亦非聪明人。我要放弃这一个理由。我认为,宁愿把这个弊病归咎于他们对待学问的方式不正确。按照现行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学生和先生尽管饱学书本,却并不聪明能干,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的父辈花钱让我们受教育,只关心让我们的脑袋装满知识,至于判断力和品德则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