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实况报道

重要事实

猴痘是一种罕见疾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偏远地区。

猴痘病毒可在人类中引起致命性疾病,类似于已被消灭的人类天花病,但病症远为温和。

猴痘病毒由各种野生动物传播给人,但存在有限的人际间二次传播。

暴发猴痘疫情的死亡率一般介于1%至10%之间,大多数死亡发生在较年轻的年龄组。

虽然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非常有效,但尚无治疗方法或疫苗。

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是从动物传播给人的病毒),病人症状与过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相似,但严重程度较轻。年在世界上消灭了天花,而猴痘在非洲部分地区仍有散发病例。

猴痘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一种。

年,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国家血清研究所在调查猴子的一种痘样疾病时,首次确认了这一病毒。

疫情

人猴痘病最早于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一个9岁男孩身上发现,当地已在年消除了天花。自此之后,报告的大部分病例均在刚果盆地和西部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尤其是刚果民主共和国,被视为在当地呈流行状态。至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疫情。

年春季,在美国中西部确认出现了猴痘病例。这是在非洲大陆之外首次报告猴痘病例,大多数患者与宠物草原狗有过紧密接触。

年,在苏丹联合州发生猴痘疫情暴发,非洲其他地区也报告了散发病例。年,在对进入刚果共和国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难民进行活动时,发现并确认了两起猴痘病例。在年8月至10月期间,在中非共和国出现猴痘疫情,有26例病例,2例死亡。

传播

指示性病例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粘膜损伤而获得感染。在非洲有记录表明,人感染是通过处理受感染的猴子、冈比亚巨鼠或松鼠而获得。啮齿类动物是病毒的主要宿主。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肉类是一种可能的危险因素。

二次传播或人际间传播因密切接触了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者的皮肤损伤或最近被病人体液或病变材料污染的物品而造成。传播主要通过通常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活动病例的家庭成员面临较大的感染风险。传播也可通过接种或胎盘(先天性猴痘)发生。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仅通过人际间传播可使猴痘在人群中持续存在下去。

在最近的一项草原狗—人猴痘动物模型研究中,鉴定出刚果盆地株和西非株两个不同的病毒株,刚果盆地株毒性较高。

症状与体征

猴痘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为6至16天,但可为5至21天。

感染可分成两个阶段:

发病期(0-5天):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皮疹期(出现发热后1-3天内):出现不同阶段的皮疹,经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常见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脚掌(75%)皮疹。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变)到小水疱(充满液体的小疱)、脓疱,约10天后结痂,约三周后结痂才能完全消失。

病变数量从几个到几千不等,影响口腔粘膜(70%的病例),生殖器(30%)、结膜(眼睑)(20%)和角膜(眼球)。

部分病人在出现皮疹前会发生严重的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这可有助于识别猴痘,因为其他类似疾病都无此特征。

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4至21天。严重病例较常见于儿童,且与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居住在森林地区或附近的人们可能间接或低水平地暴露于感染动物,可导致亚临床(无症状)感染。

猴痘出现流行时死亡率差异很大,在记录病例中低于10%,主要发生于幼儿。一般来说,较年轻的年龄组似更容易发生猴痘。

诊断

必须考虑的鉴别诊断包括其他皮疹疾病,如天花、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感染、疥疮、梅毒和药物过敏。在发病初期出现淋巴结病可能是一个临床特征,可用以区别天花。

只能通过实验室检验来确诊猴痘,病毒鉴定可利用不同测试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抗原检测试验

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

治疗及疫苗

尚无针对猴痘的特效药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发。虽在过去已证明,接种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灭天花后已不再供一般公众使用。以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减轻猴痘病症。

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非洲,多种动物均有猴痘感染:绳松鼠、松鼠、冈比亚巨鼠、条纹小鼠、睡鼠和灵长类动物。对该病毒的自然史仍存有疑问,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猴痘病毒的确切宿主及病毒在自然界的存续情况。

在美国,人们认为该病毒是从非洲动物传播给与其混养的其他易感动物(如草原犬鼠)。

预防

预防通过动物贸易传播猴痘

限制或禁止非洲小型哺乳动物和猴子的移动可有效减少病毒在非洲之外地区的扩散。

不应为圈养动物接种天花疫苗。应把感染动物与其他动物隔离,并立即实施检疫。对任何可能与感染动物有接触的动物应进行检疫隔离,且根据标准预防措施处理,并观察猴痘症状30天。

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发生猴痘疫情时,与其他病人密切接触是猴痘病毒传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在没有特效治疗和疫苗的情况下,减少人群感染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开展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减少病毒暴露需采取的措施。监测和快速识别新病例对于遏制疫情暴发至关重要。

公共卫生的宣教内容应侧重以下方面:

降低人际间传播风险。避免与猴痘感染者进行身体密切接触。照看病人时,应戴上手套和防护器具。照看过病人或探视过病人后,应按规定洗手。

降低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区,预防传播应注重食用彻底煮熟的所有动物产品(血和肉)。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配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服。

在卫生保健机构中实施感染控制

医务工作者在医护怀疑感染或已确认的猴痘病毒感染病人或处理病人标本时,应实行感染控制标准预防措施。

应考虑为医务工作者和治疗或接触猴痘病人或病人标本的人员接种天花疫苗,但不应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接种天花疫苗。

采集怀疑感染猴痘病毒的人和动物标本时,应由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操作且在有适当装备的实验室加以处理。

(来源: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ff/1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