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西安扑通
前几天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阿里女员工陪酒被性侵”事件,在8月9号早上有了一个初步结果。
该辞职的辞职,该记过的记过,并且终于舍得把涉嫌员工辞退。剩下的交给司法机关处理。法律的铁锤很大,恐怕他得忍一下。
虽然事件本身让人生气,但更让人气的点在于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整整12天。期间这位女员工在因缺乏证据(被嫌疑人拿走)报警之后,公司拉群并向领导反映(迟迟没法传达),只能去食堂发传单替自己发声...
如果不是受害人老公坚定的支持她,如果不是网友们的“网络升堂”,是不是只有给嫌犯摆上灵堂,才能让公司高层注意?
除了性侵之外,这件事情在网上激起最大声浪,是老生常谈的「酒场文化」问题。
之后阿里还#明确支持员工拒绝陪酒#,还有人觉得暖心?能不能拒绝陪酒,领导自己心里真是没点数吗?之前还支持员工不加班,结果呢?
陋习就是陋习,糟粕就是糟粕,霸凌就是霸凌,还美其名曰文化?反对陪酒就大大方方说呗,还“下放选择权”让弱势的员工自己拒绝?是不是有这个声明之后,默认员工陪酒都是自愿了?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大家来职场就是为了工作的,应聘的就不是夜场氛围组,凭啥要有“陪酒”这项业务。但在打工人混成老油子之前,面对四面八方怼来的酒杯,谁又能真正拒绝呢?
关于咱们西安的酒场现状,我想先发一个朋友圈了解一下。没过半个小时,就收到了很多遇到过职场被劝(灌)酒姑娘的回应。
所以咱今天不得不聊聊,我的西安朋友们遇到的酒场上的破事。
No-左安·学生-01都说大学是最后的象牙塔,同时也是步入社会的“学前班”,如果你加入了社团或学生会,幸运的话就能更早的看到社会运转的一些倒影。
加入学生会的第一次聚餐,便让我见识到酒已经渗到了大学中。就拿我们学校来说,部长们聚餐,对新来的干事灌酒已经是既定项目,往往喝不吐不准走...
干事、部长、会长更是组成了校园劝酒生物链,谁给谁敬?敬多少?这套位置逻辑显然经过常年应用和发展。
而我有一个学长的导师更表示:入我师门自带酒量半斤。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也要冲击一下茅台院士。
关于酒桌糟粕,我还以为会终结在我们90后,没想到还没出校门,大学的酒桌规矩就像前人挥舞着的皮鞭,而一波波上桌的年轻“陀螺们”则被惯性抽着旋转起来。
但要说套路,大学灌酒真就只能算是“傻白甜”。
No-E·营销策划-02高中同学E刚毕业第一份工作,就入了某大厂实习。某日部门领导私信通知周末公司团建,没有在大群说。E还以为是怕她新来不好意思,单独邀请表示关心。
结果他们去了才发现,领导只叫了她们几个刚毕业的姑娘。一桌吃饭的就两个公司领导,剩下的全是生面孔,不是这总就是那总。
饭还没吃几口,就开始一直让喝酒。话术就是那一套“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白酒啤酒不好喝,那就上甜口的高度果酒,没喝几杯,各种总们就开始飙起了黄段子。
如果是现在的E,肯定是吃药、疫苗+姨妈的不喝三连。但当时刚出学校一下被架住了,便被灌的差点断片。
好在趁着去卫生间的间隙给舍友打了电话,算是在喝大之前被接回了家里。之后公司团建只要不是大群信息,E都会请假,半年后就跳槽了。
E现在还记得那些油腻的脸,回想起难免会心有余悸。
No-小H·市场-03比起强行“灌”,利用身份优势的“劝”在职场显然更为常见。尤其是面对经济相关的甲方劝酒,如何取舍才是一大难。
在H观念中,自己所谓的“会喝酒”是喝过酒,某次饭局上的甲方显然不这么以为,直接把她标成了“海量”,几个人上来一通乱劝。
好在H之前的同事都还蛮好的,大多数都有男同事来挡下了。后面再有类似的局,H都会直接说自己刚吃了头孢,或者胃溃疡,便很少有遇见硬劝酒的人了,只是偶尔还会遇见“说不会喝酒的最后都是喝不倒”之类的歪理。
但不得不说,在H她们公司两个人相同能力的情况下,会喝酒的人往往会混的更好。仿佛交给她的小事都能去星巴克解决,而海量的同事总能在晚上饭局拿到更大的单子。
No-小白·行政-04我身边朋友们在职场,比起碰见强行“灌酒”的带恶人,更多的是小白所遇见的和唐僧一样叭叭劝酒的小老板。
他们平时文质彬彬对大家也都不错,一旦开始聚餐就会先劝你多少喝一点,喝了之后也不会一直灌你。
但菜过三旬饭过五味之后,他们会揣着领导的架子一直叭叭叭的唠叨个没完。无非就是面子、尽兴、别老压抑自己,再用陕西话甩一句“huo酒嘛,又不斯活yue!”
对他们来说,喝酒就是高兴和面子,其本身就是场上的气氛掌舵人。大概率本心不坏。你要是硬是不喝,没一会儿他们就闹腾别人去了。
或为了活跃部门氛围,或为了庆祝团队做出的成绩,这种劝酒伤害最小,却也是最难推诿的……
有人说喝酒就是喝一个面子,具备的时候动辄就是不喝看不起我X某人。为啥非要是喝酒?而不是喝蜜雪冰城、喝八宝粥?
因为劝酒的本质,大概是一种彰显自我权利和地位的服从性测试和诚意测试。
其喝酒本身和信任以及面子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场酒桌上“闹剧”的过程,才是这场测试的关键。处于弱势一方,在酒精的作用下被劝(逼)到露出丑态,这丑态就是换取信任的“投名状”。
喝醉之后又疯又吐,损了身体也没了尊严。这时候在那帮深谙“酒桌文化”的人眼中,“我”的信任比“你”的健康和尊严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中层管理可能也是在给上面打工,劝酒者同时也可能是被劝者。原本都是打工人,相煎何太急。到头来曾经的受害者却挥起大酒瓶子,甩向更弱者。像极了开头说的大学劝酒“食物链”。更复杂,更坚固也更毒。
事实上,这些年职场劝酒已是性侵犯的温床。
本在就业上经常遭受性别歧视的女性,也是酒桌上的绝对弱势群体。而酒桌上的霸凌,往往也涉及着两性关系。
这次阿里事件只是一个缩影,但凡受害人稍微有一点退缩或网友们稍微不给力,这件事就会化成律师求助网站上成千上万条悲剧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一些行业中,酒就是开路的钥匙,是生意的油门。滴酒不沾在职场风生水起的大有人在,但到了部分底层打工人这里,往往没有过多的选择。
因为如果不喝,他们就会渐渐削弱竞争力,脱离社交圈,最后甚至失去工作。这像是社会中一个长久存在的疥疮,90后部分已经被腐化,后辈们仍需努力修正才是。
至于那些提倡保留所谓“传统文化”的人,是当年醉的不甘,上位后在新人上施暴?还是现在已经重仓茅台股票?
总之职场上的灌酒+侵犯,在一些人眼里的文化风光,骨子里却欲壑难填,文化?就这?
投稿邮箱mrdyq
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