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皮肤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农历三月三,是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和尚的诞辰。在黄梅民间流行千余年的“三月三吃菜粑”的风俗习惯,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慈恩广布、医术高明的道信大师而产生。远古的黄梅,南为浩荡彭蠡,北乃穷山恶林。自大禹疏九江,南部逐渐变为淤积平原,水乡泽国,鱼米双收,但也容易流行疫病。唐之初年,道信禅师创双峰道场,立正觉禅院,禅农并作,聚众薰修。禅师内明佛旨,外擅群书,而且还是一位高明的医家。他慈悲为怀,常常义务为穷苦山民行医治病。在春瘟蔓延以及疥疮流行的时候,祖师教乡民冬种芥菜、春吃芥菜以防春瘟,又用芥菜汁涂身以治疗疥疮。黄梅四乡竞相效仿,广种芥菜,既能防病治病,又可助济春荒,可谓一举两得。从此黄梅春瘟少发,自江南传染过来的疥疮也有术可治。故自唐迄今,黄梅种芥菜的习惯久盛不衰。每年仲春,是黄梅盛产芥菜的时节,田庄菜市,又肥又大如荷叶的芥菜以及又壮又嫩如春笋的芥菜心(又名春菜)随处可见。从三月初一甚至更早几天的二月尾一直到三月初三,乡民们家家户户忙着做菜粑,用菜粑供祖师、送僧侣、赠亲友,热火朝天,隆重得不亚于过大年。如今国富民强,时代昌明,老百姓丰衣足食,并不存在青黄不接闹饥荒的问题,而三月三吃菜粑的乡风依旧浓厚有加,非独乡村如此,就是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叫卖菜粑的声音也能经常听到。今年的三月三祖师节,我到四祖寺去,既是为朝拜佛祖,也是去品尝祖师道场的菜粑。平常百姓人家做的菜粑,常年都能吃到的,到庙里去吃菜粑,却是我生平第一次。从初一起,就有—些居士上四祖寺帮忙做菜粑了,初二下午,我轻车熟路直上四祖寺,放下车子就直奔厨房看做菜粑。只见几十名善男信女,在典座师的指挥下忙碌不停,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三月三做菜粑的主料是芥菜和粘米。芥菜不怕冰冻霜打,冬春二季都能生长,于农历二三月间收获。菜叶墨绿油亮,长有小刺,味微苦辛,不长虫,禽畜不食,故种植无须农药化肥,是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将菜叶去泥洗净,入滚水杀青,随即捞起,细切精碎,然后加盐搓揉,淌出的菜汁清香冲鼻,沁人心肺,收聚起来,便是治疥疮的良药。做粑粉的粘米选用的是山区产的早粘米,米淘净后,磨粉炒熟,再将碎菜叶与熟米粉和在一起,反复用力搓揉,直到菜叶和米粉完全均匀而充分融合为一体,就可以一个一个的捏成团,再把它捏挤得扁扁圆圆的,那就是菜粑了。当然这样做菜粑是最简单的一种,若在平常百姓人家,在菜粑的中间,还要根据各人自己的喜好,夹上或荤或素各色各样的馅料。粑团做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上灶蒸熟。在锅里蒸上一柱香的时间,就可以拿出来吃了。一位居士告诉我:“现在灶上在蒸的,是昨夜做好的菜粑,用了二百多斤米粉,一百多斤鲜菜,估计还差一半多。所以今天又买了三百多斤米,几百斤菜,总共要做六千多个粑,可能就够吃了。”晚课后,又来了四十多位带料来的居士到厨房帮忙,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才把菜粑全都做完。初三的早课,方丈净慧大和尚主持了道信禅师圣诞普佛,除日常的课诵外,加了唱赞、拜愿等内容,时间要比平常的功课长半个多小时。早课下来,我们尾随僧人步入斋堂坐好,面前的条桌上,每个人一双筷子两个碗,静候行堂人员分派食物。首先盛上的是两瓢绿豆粥,恰好一碗。绿豆能解百毒,同时也可以淡化芥菜的冲劲。接下来盛入另—只碗的,有芥菜嫩梢做的冲菜、炒鲜蚕豆、芥菜心炒酱干、春芽炒地菜、青椒炒莴笋、辣味杂酱等等,色香俱佳。一样一点,也有一碗。菜粑上来了,每人先来一个,柔圆光亮,青中带白。一口咬开,是包心的。内有粉丝、菜心丁、青椒丁、生姜末等。吃在嘴里,香软可口,没来得及细品,就被我几口吃下去了。邻座的年青人也和我一样狼吞虎噬,还微笑着附耳说:“这是三口有(Thankyou)!”好不容易第二巡菜粑到了,这一回我要了两个,都没有包心。米粉香润,芥叶鲜嫩,清香而略带点芥菜特有的冲味儿。三个菜粑、一碗绿粥、几样素点,吃到肚里,口香胃舒,余味无穷。再看僧人们端坐不语,静静地用斋,不禁油然起敬。早斋用毕,师父们念佛到大殿回向,我们起身合十谢恩,然后自收碗筷去洗。几位北方的居士,说是还没有尝足芥菜的冲味儿,就跑到厨房去呷芥菜汁,连叫刺激,说是比喝某种饮料还够味!上午的佛事是上大供,居士来的更多,香客更是络绎不绝。中午过堂用斋,偌大的斋堂根本就无法坐下那么多人,只好分批吃。虽然有几百人用斋,但大家都很安静,除了外面香客的嘈杂,斋堂里倒像是没有人一样。一墙之隔,竟如两个不同的世界。午斋用过,人们纷纷离去,我们也该下山了。临走时,师父又分给每人一小袋菜粑,说是带回去与亲友吃,共沾法喜。三月三的菜粑,遥寄着黄梅人对四祖的千年祈祷和思念之情。
—
本文原载于《正觉》年第2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yz/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