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风 http://www.gs218.com/四野第44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广州表演《进军舞》剧照在沈阳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回到部队。此时部队在辽阳一带,本想休整一个时期,宣传队也准备排戏。考虑到进城了,部队特别是干部应有思想准备,便选排阿英的多幕话剧《李闯王》,意在希望大家注意这段历史教训。戏刚排几天,百万大军不顾辽沈战役的疲劳,又奉命迅速进关了。我纵队的目标是天津,攻占塘沽,切断敌人从海上逃跑的退路。我们是在天津外围过年新年的。进津之前我们做了三件事:(1)接待伤员;(2)部分同志去师了解部队思想情况;(3)整理《白毛女》,着重排了喜儿B角演员刘清贤的戏,准备进城演出。攻城时,组成了城市工作队,在此之前(1月4日)已初步宣布过入城的任务:(1)搜查敌人暗藏人员;(2)对基本群众进行宣传;(3)要求公职人员、工人留守岗位;(4)保护古迹和建筑物。1月14日上午,向天津城垣发起总攻,我纵与八纵并肩从东面突破,攻向金汤桥,与从西面攻入的部队会师。开始,我们在炮兵阵地后面,观看千炮齐发,城里敌人油库着弹爆炸,多根巨大的火柱直冲云霄,烧红天际。多处弹药库被击中,似春节万家燃放鞭炮,响声一片,连续不断。夜晚,我们城工队沿着壕沟入城,在城区边沿为敌交叉火力所阻不能前进,敌人又用排炮封锁我们的后路,把我们压在一个工厂的废车间里,天明忽听有坦克逼近的声音,大家均觉形势严重,我们既无部队掩护,又无武器可以作战,只好监视着坦克的动向再作行动。不料这辆坦克停下来,转过炮口向敌人工事开炮,原来是我们的坦克!一场虚惊。不久,附近的枪炮声停止了,坦克也走了,我们便进入市区。进城后,我们分散在各处接管工厂、仓库,看守物资,清查敌军人员,进行宣传……等工作。以后陆续集中,进行演出准备。1月26日至2月3日间,借耀华中学礼堂演出了《白毛女》。进城前我们就考虑到,把《白毛女》的演出,作为入津后城市工作的一个新项目。天津是当时我国仅有的四大都市之一,北方 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较高的城市。要使天津人民了解我党我军,文艺演出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我们必须演好。耀华中学是一所有名的学校,该校的礼堂当时在天津是比较好的一个演出从场所。观众来得很踊跃,从剧场的气氛来看观众是很满意的,甚至面露惊讶之色。对于演出是否成功,我们还有一个特殊的测量表。在锦州时,部队送来十几个人,说俘自敌军剧团,望我们做工作将他们留下,据他们自己说是平津的剧人,组织一个剧团到锦州军队中演出的,他们表示尚有家庭在天津,不愿参军。我们交待政策:去留自愿,决不勉强。同时劝他们,目前北宁路一带行走困难,我们反正要去天津,不如随我们一道可能比你们自己走还要安全些,还要快些。到天津后他们就各自回家了。我们相处不错,但他们对我们在艺术方面如何,心存疑问,故我们认为他们可以代表天津文艺界,是我们的一面可靠的镜子。首场演出闭幕后,他们前来祝贺,从他们充满真诚、喜悦地眼神里,便看到他们心中的疑问消失了,我们相信我们这个窗口存在的价值!从1月20日开始,按照北平和平解放协议,将傅作义将军所指挥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国民党十三军军部及两个师由我纵接编,我们宣传队奉命于2月19日去该部驻地,演出《白毛女》及参加改编工作。由于纵队派的领队很机警,每次演出都拉上他们原来的军、师长陪同,故平安无事地完成任务,25日返回天津。据悉,十纵宣传队给原十三军二九七师演出,坏分子向台上扔手榴弹,炸伤了12人。其实,这种危险在我们演出中也存在。我们从北平附近一个部队接收了一个40余人的军乐队,带回天津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政治教育。这些人多为穷苦人家出身,经过讲清革命道理和诉苦教育之后,启发了阶级觉悟,他们能够向我们讲实话。他们说在我们演出时,他们也有人准备扔手榴弹,因为原来的长官在场,故未扔出。返津后,又在各学校进行文艺辅导活动,亦作了些小型演出,以扩大已有的影响。还吸收了少数新队员,排了新节目,再次公演。剧目有歌舞剧《刘顺清》(翟强编剧,张林簃作曲),这戏是写抗战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去南泥湾开垦的事,演员为:方世民饰刘顺清,孔敏英、王玉孝饰老汉甲、乙,佟英伯饰老铁匠,刘长富饰小铁匠,李家声、郝广孝、王维荣、李风山、高德恩等饰战士。《军爱民、民拥军》,演员改由李玉华饰王二嫂,高德恩饰王二,王维荣饰炊事班长。据外国剧改编的《人约黄昏后》,雷平导演,演员为周武饰侦察员,王碧如、赵刚饰女特务。由于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书上签字,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于4月21日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纵已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我们宣传队亦改名四十四军文工团。团的干部仍由我们4人担任,秘书刘书凯,文书费殿甫,事务长唐锡山也仍旧。下设演员一分队,队长王庆丰,副分队长记不清了;二分队队长严德华,副分队长张国凤;女分队,分队长李玉华,副分队长张铁珊;学员分队,队长范云庆;乐队(含军乐队)队长刘书凯兼,副队长李昆。老同志另编一组,组长李守春。我团遂于23日由天津出发,随军南下。一路风沙,渡黄河、过长江,然后又是一路烈日暴雨,越五岭,奔向祖国的最南方。参加了解放广州、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南下途中,我们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搞鼓动工作、群众工作。鼓动工作以黄河渡口最为热烈壮观。黄河上搭起一座长长的浮桥(据当地老乡说这是从没有过的事),大队人马、炮车从此通过。我们在桥头扎上巨大的牌楼,挂着巨幅的对联和标语、图画,两旁分列几个鼓动棚。队伍一到,这里是军乐齐奏,那里锣鼓喧天,有的演戏,有的数来宝,有的放鞭炮,有的喊口号:“渡黄河、跨长江,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真是热闹非凡,过桥部队人人喜笑颜开,心中热呼呼的,不停地唱歌和喊口号。在途中有时也作演出,如过江西吉安,新排了话剧《红军回来了》演出,李玉华饰红军妻子,刘长福饰红军儿子,由学先饰表哥,在新喻(年5月改名新余)体整时也曾演出过。长途跋涉,从北到南的艰苦行军中随团卫生员任淑梅是很辛苦的。一到宿营地就去看病号,督促同志们烫脚,用头发丝为战友们穿“泡”。过去在天津一带,宣传队大部分同志得了疥疮用硫磺熏,不论男女一律亲自督“战”。南下后由于生活条件差,气候变换多端,许多同志患了疟疾、肠炎等病。当时部队缺医少药,她千方百计地设法为病人找方治病。特别是陪伴着重病号,对于一个18岁的女同志来说却是一件苦差事。四野第44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广州表演《进军舞》剧照四十四军入城后奉命警卫广州,文工团也随军入城。这时从南下工作团中抽调部分同志,又在广州吸收了许多青年学生。文工团的人数大增,编制和干部起了变化。南下途中我离开后由高凤官任团长,林开甲仍任指导员,林走后由阎德华接任,孔敏英任导演。全团分4个分队:一分队队长王庆丰,副队长李家声。二分队队长李玉华,副队长张铁珊。管弦乐队队长由学先,副队长李守春。军乐队队长金汤,副队长李昆,后是曹占东。入城后文工团在广州举行多次街头宣传,在剧场演出了《血泪仇》,主要演员:佟英伯饰王仁厚,田玉华饰王妻,周武饰王东才,张铁珊饰东才妻,刘清贤饰桂花,刘长福饰小栓,王玉孝饰田保长。歌剧《王秀莺》(傅铎编剧,艾英惕作曲)先后由林开甲、孔敏英导演,李玉华饰王秀莺,方世民饰张大春,李志东饰小栓,佟英伯饰张殿臣,田玉华、奚一饰婆婆,刘清贤饰张巧玲,董家璧饰二虎子,胡景禄饰村长,由学先饰汉奸人贩子,雷鸣、尤群饰妇女甲、乙。多幕话剧《胜利渡长江》(胡丹沸等编剧),由高凤官、孔敏英导演,主要演员:金英饰敌军师长,刘宝钟饰敌团长,高凤官饰我军师长,方世民饰我军连长,胡景禄饰我军班长,佟英伯饰炮兵团长,李家声饰参谋,高德恩饰沈老大,李玉华、吴晖饰沈妻,王庆丰饰船老大爷。此外,还特别组织了歌舞专场,主要演出节目:《进军舞》、《战鼓》、《胜利腰鼓》、《鄂伦春舞》、《蒙古舞》、《生产舞》、朝鲜舞《母亲》、舞剧《夺红旗》等。排练导演是谷风、陈琦。主要演员:谷风、曹金龙、王震、谭志坚、陈传伦、孙鄂、陈琦、梁淑明、郭荣、雁生、黄曼铃、朱纯璧、郭宝钟、刘清贤等。文工团在广州时期演出多场,群众中颇有名气,苏联真理报国际版副主编曾来团采访过。年秋,离开广州,移驻惠阳创作并演出了多场话剧《海战》(王玉孝编剧),表现我军 次海战:解放万山群岛。由孔敏英导演、张滋、佟英伯、周武、赵汝平、唐杰忠……演出。《我们的排长》由鲁颖、梁信创作。大活报《中国人民一定要胜利》,集体编演。又排演了话剧《阶级弟兄》,由奚一、高德恩、吴晖、韩乃琳、袁爱宝等演岀。歌剧《妯娌争光》(谢力鸣编剧,李鹰航作曲)由萧仲霞、张铁珊、袁爱宝、李家声、高德恩、王庆丰等演出。多幕话剧《让战魔发抖吧》(那沙编剧)由孔敏英、雷鸣、高德恩、王庆丰、李家声、袭云凤、陈学敏、王振荣、傅玉清等演出。《荣誉属于谁的》由王庆丰饰团长,胡景禄饰连长,高德恩饰老机枪手,梁忠传、傅玉清、王震等饰战士。歌剧《赵来喜立功》由卢成书、梁忠传、孙鄂、关绍刚等演岀。歌剧《董存瑞》(丁毅等编剧,庄映作曲)由赵戈饰董存瑞。另外还有一个写三反、五反的多幕话剧《控诉》(宋之的编剧,鹏岚导演)由赵松饰资本家,于秀春饰其妻,陶淑文饰其女,赵戈饰 ,奚一饰工人,高德恩饰帐房先生。小歌剧《一把洋镐》由吴晖饰阿么尼,王希饰嫂子,刘清贤饰小姑娘,其他记不清了。大合唱《郭俊卿》由郭宝忠、刘清贤领唱。《王大妈要和平》表演唱,演唱者为郭宝忠、军驰、刘清贤。当时还演过由候战勇创作的《向文化进军》的大合唱。移驻惠阳后,值撤销师的文工队,各师文工队的业务骨干都集中于军文工团。此时全团人数近人,人数众多为各时期之冠。领导班子也作了新的安排;高凤官调离遂任命郭瑞田为团长,先后任命佟英伯和鹏岚为副团长,指导员仍为阎德华。此时团内设4个队:军乐队队长周余,副队长曹占东;综合演出一队队长陈瑶,副队长陈振明。二队队长周武,副队长李守春。三队队长鹏岚,副队长刘世捷;还设一个创作组,组长王玉孝,组员有:苏达、鲁颖、侯占东、朱达、谷风、李克、陈绵曾等。年秋,中央军委决定撤销若干个军的番号(其中包括四十四军),四十四军文工团随之结束。军乐队由周余、曹占东带队到中南海军(即南海舰队)。综合演出二队由周武、李守春带队随师入朝。三队由鹏岚、刘世捷带队随师到海航三师。一队由陈瑶、王玉孝带队随师到海南军区。虽然这个团不存在了,但战时的文工团(宣传队)又是一所培养干部的“随营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除前面提到的石涛、白振远外,还有高岚、张法一、张雅茹、刘金钟、刘长福、朱德林等同志为革命捐躯、为人民积劳病故于解放战争中。自这所“学校”出去的,现在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岗位上(当然也包括文艺战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这份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雷平、林开甲、由学先、高德恩、王常基、齐青云、张国凤、谷风、徐景顺、李志东、任家富、刘清贤、周翠翘及原四十四军文工团在穗许多同志的座谈会录音提供的许多材料,特此感谢)(连载完)供稿:周翠翘同志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此文章,侵权必究!“光荣的四野四十四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yz/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