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山西运城国际学校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编者按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近几日,通过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大家熟悉了这样一首小诗,同时也被来自贵州石门坎的一群纯朴可爱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天籁之声打动。说到“贵州石门坎”,南明教育的前身“新教育研究中心”也与它有一段故事,有一场无法抹去的记忆。今天,小编特别为大家分享一段新教育研究中心年赴贵州石门坎的公益行动叙事。为保留历史原貌,正文未作任何修改。文字很长,很长,但值得一读。
走过“石门坎”
教育在线新教育板块年圣诞节专题
灵山-新教育公益小组冬贵州行片段
前排左起:卞淑美、杨娟
后排左起:魏智渊(铁皮鼓)、王云(西门小醉)、马玲、彭磊、干国祥
编写者前言好久没有这样艰难的写作了,“石门坎”仿佛是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沉甸甸地压着我,逼得我想放弃,但逃避时的负疚却更沉重地袭来,迫使我重新翻起它,写下它。
我知道,既然走过那一遭,它就成了我们的一笔债务,而我们脆弱的生命,却无法承担“石门坎”这三个字里所积淀着的沉重。
在几个月之前,我们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石门坎”这个地方,只知道在新教育团队经常去作“公益行”的贵州,其实所到之处都还都是贵州的富庶之地,而真正穷困的地方像毕节,却还有与世隔绝的麻疯村,还有一日三餐用土豆充饥的生活……
但因为我们是以“新教育研究与推广”为己任,到贵州,也只是去寻找那些已经准备好了,渴望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同仁,与他们分享“新教育”的成果,而不是也无力去作类似扶贫的工作,所以,听到这些,一声叹息之后,仍然埋头做着自己能够做的那些事情。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新教育发起人、新教育团队精神领导人朱永新老师在自己的博客里转载了《南方都市报》的一篇长文《贵州威宁县石门坎:苗疆石门重开“文化圣地”复兴》,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张坦则正在执行一个‘百年记录’的口述历史计划,为石门坎留下真切的历史记忆。他说,石门坎要发展,需要卞淑美那样扎根下来的人。谁都认识卞淑美,石门坎唯一骑摩托的女人。深圳市民在石门坎捐建了一所小学,让附近两个苗寨的孩子不用走上几里路去读书;东北小学教师卞淑美来到这里任校长。她借鉴柏格里汉苗双语、小班制教学,如今学校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比石门乡的平均分高整整30分。卞淑美认为在石门坎的‘流放’是自己最重要的成长,不过代价不菲:在发现有学生患了结核病之后,她联系结核病防治中心在学校和寨子里做了一次排查,最后发现十几人感染,包括自己8岁的女儿。卞淑美正与一些支教组织联系‘新教育试验’,这个计划意图以建设一个完备的图书馆,来影响学校和社区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