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青州城里开了两家有名的当铺,一家名叫兴隆典当,一家名叫鼎泰典当。按理说这两家当铺个做个的生意,井水不犯河水,可偏巧两家当铺在大街两侧开了个对门。原先此地只有鼎泰一家当铺,店掌柜叫万有财,为人刁钻歹毒,仗着自己家大业大,花钱勾结官府,欺行霸市,对待客人更是肆意欺诈,可谁让此地只有这么一家大点的当铺呢?所以鼎泰当铺倒也生意兴隆。两年前青州城来了一位外地人,名叫李正明,想在此地安家立业,偏巧盘下了鼎泰当铺对门的一家饭馆,开了现在的兴隆典当。李正明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尤其对待穷苦百姓,绝不刁钻为难,救济的穷人不计其数。靠着李正明的为人,兴隆典当两年来声名鹊起,每天门庭若市,直气得对门的万有财吹胡子瞪眼。
这天深夜,李正明正要打烊,一个瘦小的青年风风火火地赶了来,进门便说:"家中有急事,还望掌柜接济一下。"李正明抬头打量了一下这个青年,一身破布麻衣,怀中抱一精致的木箱,一脸的慌乱。李正明冲他说:"别着急,坐下慢慢说。"那青年坐在柜台前,将所抱之箱小心置于柜台上,说:"这就是我所当之物。"李正明看了看箱子,倒也精致,通身镂刻着龙虎之纹,端庄大气。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东西值不了钱,因为这只是普通的杨木所制。李正明问:"不知小哥想当多少钱?"那青年答道:"家中急事,二两银子便可。"李正明思忖一下,想这青年也是穷苦之人,便给了他三两银子,开了张凭条。青年接过钱和凭条,双拳一抱,冲李正明施礼道:"多谢掌柜接济。"青年拔腿要走之时,突然盯着李正明的脸看了起来。李正明有些奇怪,冲他说:"小哥,何事?"青年这才回过神来,支吾道:"没事。"拔腿走了出去。
青年走后,李正明按例要将所收之物分类置于货柜中。他刚搬起木箱,听见里面有东西晃动了一下。"莫非里面还有东西?"李正明有些奇怪,但箱子上了一把大铜锁。在当期未满之前,店掌柜要妥善保管当物,不可随意乱动,这是当铺行的规矩。李正明也没多想,便将木箱放入货柜。
五天后的一个下午,一位顾客当完东西后冲李正明说:"不知掌柜有没有感觉这店铺中气味不对?"顾客这一提醒,让李正明上了心。其实,这几天来他也总觉得店里气味不怎么好,但他也没当回事,看来这次有必要处理一下了,说不定会影响生意呢。于是这天夜里李正明早早打了烊,开始查找原因。"莫非是店里太脏?"李正明想着,打来了清水,拿来了扫把,开始仔细打扫起来。正当他卖力气地大干时,忽听得有人敲门,声音急切。李正明心想定是有急事的人家要当东西,手也顾不得擦,急匆匆去开门。门一打开,李正明吓了一跳,原来门外站着五六位县衙的官兵。李正明从没见过这种场面,下的语调都变了,问:"敢问官爷,来小......小店,有何......何事啊?"为首的官兵一脸凶相,说:"最近城里发生了命案,有人举报说你的店里来过行踪可疑之人,我等前来搜查。"李正明忙解释说:"官爷,这当铺开门不拒客,自然三教九流之人都来过,与我没关系啊。"为首的官兵冲他冷笑一声,说:"有没有关系,要查过才知道。"说罢一把推开李正明,带人进了店。
官兵进店后开始翻箱倒柜地搜,李正明在一旁站着不敢出声。搜了一会,一个小个子的官兵冲为首的那个说:"头儿,你有没有感觉这店里气味不对?"为首那人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快找出气味的来源!"这一声喝着实把李正明吓了一跳,看来这气味非比寻常啊。不久,那个小个子官兵说:"找到啦!"众人忙看过去,只见小个子抱着一个木箱,那木箱,正是五天前夜里那个青年所当之物!李正明一身冷汗,当时他就感觉箱子不对劲,这下惹了麻烦啦,他预感要出大事。
为首的官兵喝道:"快撬开箱子!"这时李正明开口了:"慢!各位官爷,这......这木箱,是他人所当之物,当期未满,不能随意开启啊。"为首那人冲他又一声冷笑,说:"真要是在这木箱里搜出什么证据,你小命都难保,还惦记什么当铺规矩?要是搜不出证据,所有损失老子赔你!"这下李正明没话说了,呆呆地盯着木箱。不一会,小个子便敲开了黄铜锁。为首的走上前掀箱子的当,李正明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默念着菩萨保佑。箱子被掀开了,众人惊呼一声,李正明只觉得眼前发黑,站立不住。原来,木箱里居然盛着一颗人头!那难闻的气味正是这颗人头所散发。为首的冲李正明说:"这下你还有何话说?带走!"五六名官兵押着早已站立不住的李正明走向了县衙。
昏官断案
李正明当天夜里便被关在了牢狱中,第二天一早便升堂断案。
走进气势威严的县衙公堂,李正明胆战心惊。跪定后他想反正自己是清白的,那人头不过是有人利用行规想要加害于他罢了,自己应该会平安回家的。可他抬头一看县太爷,心顿时凉了一半。只见那县太爷斜靠在椅子上,一条腿搭在桌案上,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捏弄嘴边的八字胡,十足的昏官相。李正明正看县太爷时,不料县太爷猛地一敲惊堂木,喝道:"大胆刁民,公堂之上直视于我,是何居心!?"这一声喝吓得李正明忙低下头去。县太爷又开口道:"堂下所跪何人?报上名来。"李正明答道:"小人姓李,名正明。"县太爷冷笑一声,说:"李正明,名字倒是起得不错,正直不屈,光明磊落,可你为何犯下如此滔天大罪!?"李正明忙辩解道:"小人只是一家小当铺的掌柜,平时做生意、为人都光明磊落,不知所犯何罪?"县太爷听完猛然坐正,又一敲惊堂木,喝道:"大胆刁民!你凶杀良民李阿三,割其头颅,残忍至极!又将其头颅存于木箱,谎称是他人所当之物,企图瞒天过海。如今这木箱和头颅就在此处,还不认罪!?"李正明仿佛被当头打了一棒,他没想到此官断案竟如此草率,心里暗暗叫苦,说:"敢问大人,若那命案是我所为,我何不将此头颅埋于地下,却将它置于我的店铺中来招灾惹祸呢?这木箱确是他人所当之物,是五天前夜里一个穷苦青年当掉此物的。"县太爷问道:"既是他人所当,那当物之人现在何处?姓甚名谁啊?"李正明说:"大人,来本店当物之人,我只给他一张凭条即可,并不知当物人的身份名姓,所居何处。"县太爷听完大喝:"大胆!分明是你自己所为,却来诬陷别人!我问你,木箱是他人所当之物,可有人与你作证啊?"李正明答道:"当时正值深夜,小店快要打烊时那人才来,所以,无人作证。"县太爷道:"头颅在你店中找到,你谎称是他人所当之物,却无人与你做证,分明是你自己所为!来人!拉下去严刑拷打!"不容李正明辩解,便被两个大汉拖入狱中。
在狱中李正明每天都被严刑拷打,但他强忍着伤痛,宁死不肯认罪。这天夜里,受尽皮肉之苦的李正明被拖回狱中。看着身上冰凉的铁链,李正明不禁泪如雨下,自语道:"想我李正明历来为人正直,普济于人,没想到碰上如此祸事,如此昏官,唉,难道这世间就没有天理了吗?再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我会承受不住的,签字画押是早晚的事啊。"
再遇青年
两天后的一个夜里,李正明正在狱中感叹,忽然听见牢门铁链的声响。他抬头一看,一个瘦小的衙役打开牢门进来了,并支开了牢房外的两个牢头。李正明以为又是来拷打他的人,不禁双脚向后挪了两步。那衙役进来后只是盯着李正明的脸看,李正明觉得奇怪,也盯着那衙役看,虽然那人帽子压的很低,看不清脸,但他仍感觉在哪里见过他。片刻,那衙役摘下了帽子。当看清那人的脸时,李正明惊得叫了出来,说:"你,你既是官府之人,我又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要陷害于我?"原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五天前夜里去兴隆当铺当木箱之人!那人说:"这事一会再说,我先问你,你十三年前可曾在苏州城救过一个人?"李正明想了想,感觉依稀有过这样一件事,但他一生救人无数,实在记不清此事了,边说:"好像有过此事,但我记不清了。"那人似乎很迫切,着急地问:"您再想想,当时我是一个赶考的穷秀才,中了一种罕见之毒,浑身长满疥疮,无人可医,快要死于街头之时,被您救啦。想起来没?"李正明听完仔细一想,记起来了。原来,十三年前李正明家居苏州城,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名医。一天李正明去帮父亲采购药材时在路上遇见一个快死的秀才,倒在路旁,浑身长满疥疮。李正明顾不得买药材,背起秀才便朝家赶。到家后父亲看了看秀才,表示不愿救治,李正明当时就急了,说行医治病是郎中的本分,哪能见死不救?父亲说,这秀才中了一种罕见的毒,除了自家的祖传药方,无人可医,可这药方需要千年灵芝配上多种名贵药材才可治愈,这要一大笔钱,可这穷秀才自然身无分文。李正明听完思忖一番,不顾父亲劝阻,竟毅然将自己名下一间药材铺盘了出去,购来了所需药材,治好了秀才。秀才表示进京中考后定当涌泉相报。只是后来李正明惹了当地无赖,遭人陷害,家道中落,这才在青州城落脚。此后自然也没有过那秀才的音讯。
李正明想完后问那人:"你果真是当年那个秀才?为何你会在此地当了衙役?"那人神情激动,说:"我就是当年那个秀才啊!后来屡次考试不中,沦落到此混碗饭吃。可我记得您不叫李正明啊。"李正明说:"当年与人结了仇,为避灾祸,才改名叫李正明,我原先叫李光德。"那人听完"扑通"一声跪下,哭着说:"恩人啊,果然是你啊!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你啊。"说罢打起自己耳光来。李正明见状忙拦下他,扶他起身,说:"你这样做也定是他人指使。既然我是你救命恩人,那你总该告诉我缘由吧?"那人抹了把泪,说:"恩人,我这就把一切都告诉您!"
原来,兴隆当铺每天顾客盈门,对门的鼎泰当铺自然少了很多进账。鼎泰当铺掌柜万有财又是个恶毒的小人,便对李正明怀恨在心,想要陷害李正明。万有财买通了县太爷,自己暗中雇人杀了一个当地的乞丐,与县太爷商量了歹计,要嫁祸于李正明,于是便有了那天夜里当木箱之事。
李正明听完仰天长叹,说:"没想到竟有如此歹毒之人啊!"那衙役说完又跪倒在地,哭着说:"恩人啊,我也是被逼无奈啊。"李正明扶他起来,说:"我不怪你,只是这冤案能否平反可就难保啦。"那衙役听完信誓旦旦地对李正明说:"恩人,你放心,既然你救过我一命,我就绝不会不管您!我发誓,就算舍我此命,我也要把您救出来!"
舍命报恩
第二天,那衙役去了县太爷的房间。县太爷有些奇怪,咂着茶问:"你来干什么?"衙役跪倒在地,说:"小人有一事相求。"县太爷问:"何事?"衙役说:"还请老爷网开一面,放过李正明!"县太爷听完"噗"地一声吐出了口中的茶,问:"你说什么!?放过李正明?你与他有何关系,竟然替他求情?"衙役便把十三年前之事告诉了县太爷。县太爷听完笑了一声,说:"嗬,这可真是无奇不有啊,真可谓感人肺腑啊!可他救了你,与我何干?不放!"衙役依然替李正明求情,县太爷笑了,说:"你可别忘了,做这件事,你可是拿了钱的,怎么,反悔啦?"衙役生气地说:"那......那都是你逼我做的!"县太爷急了,说:"你算什么东西!居然敢跟我喝五吆六!当年不是本太爷收留你,你还不知道死在哪呢!告诉你,人,绝对不放!马上给我滚!把我逼急了,你也得进大狱!"衙役站了起来,说:"要是我能救你儿子呢?"县太爷一惊,忙问:"你刚才说什么!?你......你能救我儿子!?"
原来县太爷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两个月前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像个死人似的,气若游丝,动弹不得。县太爷寻遍天下名医,得的方子几乎相同:让一青壮年每天按时服下精心调配的药剂,静养一个月,再取其大腿骨及鲜血半盆,大火熬至沸腾,让病人服下,方可补足病人所缺之精气。可谁又愿意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去救县太爷儿子呢?更何况人们恨透了这个昏庸无道的贪官,于是他儿子一直没有好转。
衙役说:"你若肯放我恩人,我愿救少爷一命。"县太爷问:"此话当真!?"衙役说:"不敢戏言!"县太爷喜上眉梢,说:"好一个不敢戏言!那就一言为定,我儿起床之日,便是李正明归家之时!"
于是这衙役便每日按时服用那些名贵的草药,安心静养。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这天,在县太爷儿子的病房里,聚集了好多人,有负责接血剔骨的,有负责生火的,有负责给那衙役包扎的,还有负责给县太爷儿子喂药的郎中。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那衙役。只见衙役手持一把锋利的铡刀,冲县太爷道:"老爷,记住您答应我的事。"县太爷说:"你放心,我说到做到!"衙役听完双手高举铡刀,喝道:"恩人!我给您报恩啦!"喝罢手起刀落,只见一道寒光闪过,衙役的左腿掉在地上,鲜血顿时喷涌而出。其他的人各司其职,整个过程倒也顺利,那衙役也无性命之危。县太爷的儿子喝下沸血没多久便呼吸顺畅,乐的县太爷双脚直跳。
七天后,县太爷的儿子已经完全康复了,可县太爷似乎忘了他承诺的事情,李正明依然被关在大牢中。
这天,那衙役忍着伤痛拄着拐扙又来到了县太爷的房里。这次县太爷的态度好了许多,笑着说:"快坐快坐!有什么事啊?"衙役并没坐下,开门见山地说:"老爷,少爷已痊愈,您为何不放李正明?"县太爷听完笑了笑,说:"你呀,就是想不开,即便放了他,于你有何好处?你看这样好不好,为了感谢你救了我儿一命,我愿把万有财为陷害李正明给我的两千两银子分你一半!你看如何?"衙役听完勃然大怒,喝道:"身为官员,你居然出尔反尔!而且你收受贿赂,助纣为虐!你!你有何面目......""闭嘴!"县太爷喝断了衙役的话,说,"你别给脸不要脸!你不过是我身旁一只狗!你救了我儿又怎样?哼,信不信我照样把你关进大狱!?"衙役冷笑一声,说:"我早怀疑过你会出尔反尔,没想到你真这样做了。不过,对你这种人,我还是留了一手的,不放李正明,你儿必死无疑!"县太爷心头一紧,忙问:"何出此言!?"衙役说:"十三年前我身中奇毒,无人能医,将死之时,是李正明救我一命,并告诉了我此毒的成分。如今为防你出尔反尔,我已暗中配药,在你儿子身上洒下此毒,不及时救治,他便会生得满身疥疮,痛苦而死!而且,能解此毒者,惟有李正明!"不等县太爷发话,他的师爷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喘着气说:"老......老爷!不好啦!少......少爷他......他......浑身又痒又痛,不知何病啊!"县太爷听完脸色铁青,气得浑身直哆嗦,指着衙役说:"你!你!你好大的胆子!看我不扒了你的皮!"衙役笑着说:"我烂命一条,死就死了,可是你儿子,可就不好说啦。"这时,只听得县衙外一片喧闹声,一个官兵慌慌张张地跑来说:"老爷!不好啦!县衙外聚集了很多当地百姓,他们绑了万有财,嚷嚷着要求放了李正明。"县太爷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说:"怎么会这样?"这时那衙役冷笑一声说:"我已将万有财与你勾结陷害李正明的事传扬出去,李正明平时救人无数,这些都是他救济过的百姓。你难道不怕犯了众怒吗!?"县太爷一时无语。
最终,李正明安全出狱,县太爷也迫于压力,将万有财绳之以法。李正明托人给县太爷送去一副药方,带着那衙役连夜远走高飞了。
图文贵在分享,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