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是两栖生物中的一个大家族,亚种繁多,分布广泛,各地方言对它们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有的统称为蛤蟆,有的统称为青蛙。有的把鸣叫时胸前鼓一个大包的称为蛤蟆,鸣叫时头两侧鼓两个小泡泡的称为青蛙,把那种身上有毒的称为癞蛤蟆或疥蛤蟆。另外,蛙类还有田鸡、水鸡、疥毒等等五花八门的称呼。
就我所知,在我们太原城南汾河东岸的小店地区,蛙类的这三个亚种也都有活动,在过去的老方言中,对这三种蛙类的称谓,既风趣,又有乡野气息,体现了非常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它们叫什么呢?请您听我来说一说。
一、小店有一种蛙类叫“水鹌”小店区从小店往南和往东的北格、刘家堡、西温庄等几个乡镇的老方言中,把那种鸣叫时头两侧鼓两小小泡泡的蛙类,叫作“水ān”。方言中所称的“水ān”,正式名称应为青蛙,青蛙又分为黑斑蛙、虎纹蛙和金线蛙三个品种,这些品种我们这里都有。“水ān”是我们这里能见到的蛙类中,色彩最为鲜艳,身姿最为骄健,样子最为俊朗的品种。身上有绿色、红色、棕色等多种色彩,身体的线条也很流畅,跳跃能力也非常强,有时能一跳两三米的距离。我小时候,有胆大的男孩子们还爱捉住它当宠物在手里玩弄,或者用来吓唬女孩子们。
“水ān”们主要活动在水中和非常潮湿的沼泽地里,很少在没有水的地方见到它们。“水鹌”比其他蛙类“倒霉”的是,它的肉味道鲜美,像鸡肉一样好吃,因此又被南方人叫作“田鸡”或“水鸡”,是南方家口里的美餐。过去生态环境好的时候,“水ān”在我们这里多得很,水塘里,沟渠里到处都是,而且都是肥嘟嘟地的大家伙,有的能长到半斤来重。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到星期天,太原城里的南方家们工人们就三五成群地骑着自行车,拿着钓杆,到乡下来钓它们。“水ān”这东西,你别看它样子很“机灵”,蹦打起来很溜滴,可其实是个大笨蛋。人家的钓杆上根本不用鱼钩,只在线梢儿上用双环头儿穿一条曲蟮(蚯蚓),然后举着杆子让线头儿上的曲蟮在水面上晃,它们就当作美餐叼住不放了,直到人家把它扔到准备好的面袋子里,它也舍不得松口。那些人们半天下来,就能钓那么一大袋子,每次来都能满载而归。那时,虽然我们也知道青蛙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小动物,报纸上,广播里也宣传过保护青蛙的内容。但村里也没人干涉来钓“水ān”的人,那些钓者也没有一丝丝的畏惧和愧意。
关于“水ān”这个词中的“水”字,小店、北格、刘家堡一带的人们读为“fǔ”,西温庄一带的人们呢,由于受榆次方言的影响,则读为“sǔ”。那“ān”这个音节,该用哪个汉字来表达呢?我拍着脑袋思来想去,不得顿悟;抱着辞典查来查去,没有结果。当我看到南方人把这种青蛙叫作田鸡,又叫作“水鸡”时,突然开窍:是不是该用鹌鹑的“鹌”呢?既然其他地方的人能把青蛙叫成“水鸡”,我们为何不能把它叫成“水鹌”呢?我猜想,或许,我们小店地区的先民们过去也曾经吃过青蛙,觉得它可以和鹌鹑比美,于是叫成了水鹌。今天,我把这个鹌字敲在这里,不管它是不是正确的本字,反正声音是绝对没有错的。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水鹌”这一称谓,只是在太原城南,汾河东岸我们的这个小片区内通行。其他地方的人们不这么叫。我曾问过汾河西岸晋源的朋友,他们那里把这种青蛙也叫作蛤蟆,不知道“水鹌”是什么东西。
二、小店有一种蛙类叫疥?
(dū也可写作叾、??)
小店方言中所说的“疥?”,人们口中有时也叫作“疥?子”或“疥?儿”。学名叫蟾蜍,大众化的俗称为癞蛤蟆,也有叫疥蛤蟆、癞刺、癞疙宝的。蟾蜍是我们这地方的蛙类中有毒的品种,它皮肤粗糙,背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就是它的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
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抗癌、麻醉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痈疽疔疮和皮肤癌等病。蟾酥虽然能治病,但蟾蜍却是绝对不能吃的,据报导,有人因食用蟾蜍而丢掉了性命。由于蟾蜍有毒,又由于它长着一幅令心厌恶的外表,而且我们这一带民间还传言,说是蟾蜍身上的疥疤会传染人得一种叫作疥疮的皮肤病,因此,就把它叫作“疥蛤蟆”和“疥?子”。
蟾蜍我小时候,我们一位邻居得了疥疮,人们就圪捣说是“疥?子”“惹”上的。因此大多数人对它避之唯恐不及,特别是女人们,一见了它就吓得哇哇怪叫,浑身起鸡皮疙瘩。人们对它没有好感,它也就得不了什么好的名字。你看,前面所举的癞蛤蟆、疥蛤蟆、癞刺等,都是贬义非常明显的大号。我们当地的老年人,就把它叫作了“疥dū”,您若问“dū”这个音,我为什么没有写作“毒”,而用了这个“?”它呢?有这样一些理由或依据的:一是我们的方言说“疥dū”时,读音为平声,而“毒”字为去声。因此用“?”字比“毒”字更符合声韵;
二是我们这里有一个民间熟语为“疥蛤蟆跳门槛,又蹲?子又伤脸”,意思是笑话有些人不计后果办了件事,结果落得又丢人又败财的下场。其中的蹲?子,就是指“疥?子”这种东西本来是只会爬不会跳的,它若从门槛上跳过去,必然会“蹲”伤的,蹲伤的不是它的屁股,而是“疥?子”自己。由此可见,当地人叫它疥dū,意思就是这个“?”字。
第三个参照是,早年咱们当地的人,有把自己讨厌的,不起眼的动物昆虫或其他东西,用“?”字来臭拍的习惯。如有一种黑色的甲虫,因其身上散发着一种难闻的味道,人们就把它叫作“臭?子”;还有一种尾巴尖尖,扎上人怪疼的小昆虫,人们叫作“尖?子牛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把蟾蜍叫作疥?子也就不奇怪了。
三、小店有一种蛙类叫蛤蟆泽蛙蛤蟆这个名字,就不是小店地区的特色方言了,凡是讲汉语的地方,都如此称呼这种生物。在小店南面不远处的榆次地面上,有一个村子就叫蛤蟆营;生长在晋源的著名农民作家李海清,就以题名为《蛤蟆营春秋》的系列小说知名于文学界。蛤蟆这个名称,一方面它是蛙类生物的总称,另一方面,它还特指学名叫作泽蛙的一种蛙类。泽蛙就是这种鸣叫时胸前鼓一个大包的小爬虫,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过去在水塘里,庄稼地里,道路上,甚至人们家的院子里随处可见。现在,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很少见了。
泽蛙的形状和活动方式,介于水鹌和疥?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可说的一点就是,农耕时代,医疗条件差,村里缺医少药,很多病人们都用土办法和偏方来治疗。人们就注意按偏方的要求来制作土药。每年到了五月端午的这一天,有些人就逮住蛤蟆,往它嘴里捅上一条墨锭,直通到肚子里,让蛤蟆皮把整个墨锭包起来,然后挂在太阳地里晒干,叫作蛤蟆锭。村里有人得了痄腮(腮腺炎),就用包着蛤蟆皮的蛤蟆锭在砚台上用水研成墨汁后,抹在人的腮邦子上,疗效很好。据传说,因为五月端午人们要逮蛤蟆做蛤蟆锭,所以蛤蟆们到了五月端午的这一天就想办法躲着不露面,以免让人们逮住。于是就有了“疥蛤蟆躲端午,躲了端午躲不了端六”,这个民间熟语,形容有些人为了逃避责任而躲着不敢见人,但早晚是得面对责任的。
由于蛤蟆是一种农村里常见的东西,所以民间语言中关于蛤蟆的熟语、谚语和歇后语等非常多,下面仅举几个流行于我们这一带的:
一物降一物,蛤蟆降疥?。
蛤蟆跳三跳还得歇一歇。
蛤蟆眼前落蝇子——送到咀边边上咧。
蛤蟆能叫鸣,还要公鸡干球甚。
蛤蟆圪蚪撵鸭子——自家寻死。
井儿底下的疥蛤蟆——就看的笸篮大的一片片天。
蛤蟆一叫,大雨快到。
疥?儿拱地皮,下得一地泥。
相关阅读:?晋祠蒙山跟进!山西工作日免费景区陆续落实中——
?我们说丨太原城南方言中的肥与费——
?我们说丨太原城南方言中的窈窕——
太原张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