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温州话,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
温州人,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
温州文化,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的出现为标志;
温州美食,海鲜为主,菜品口味新鲜,淡而不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但温州的一花一木,一房一楼都在改变。
中山公园,五马街,纱帽河,信河街……
无论是哪里,
一想到就有许许多多的回忆,
家人的,与朋友的,与同学的,
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但现在城市发展迅速,
过去的场景早已面目全非,
但有的还保持原状,
一起来看看记忆里的那些地方吧。
中山公园ljx:因为家住在瓯北,所以温州在我记忆里一直都是城里的印象,小时候只有生病才会来温州,但每次来,爸爸妈妈都会带我来中山公园,好像来中山公园,病就好了一半。那时候中山公园里面有许多游船,还有卖小动物的摊贩,兔子,乌龟,蟋蟀,小鸭子等,也会有卖糖葫芦的在门口杵着,那时候看着糖葫芦觉得好诱人,现在反而很少看到了。五马街hjq:小时候放节假日的时候,都会来五马街逛逛,穿着新衣服,拿着糖葫芦,从街头走到街尾,整条街川流不息,摩肩接踵,每次走走逛逛,总要好些时候,现在长大了,反而觉得五马街短的很,没走两步就逛完了,我想是因为小时候好奇心重,对五马街充满兴趣走走停停,现在的五马街闭着眼睛都知道有什么店了。早已失去了儿时的兴趣。纱帽河hsc:记得没错的话,纱帽河有棵大榕树,来的时候都会在榕树下休息一会,后来在别的城市看到榕树,总会想起温州也有一颗大榕树。旁边也有许多商铺了,但大部分卖的还是女装,因此小时候,妈妈总喜欢来这里逛街,然后买点小吃让我拿着,跟在她后面,街不是很长,但是每家店逛下来,着实需要不少时间了。信河街hls:信河街有七十二巷三十六溪之称,石坦巷、蛟翔巷、天雷巷……这些小巷浓缩着老百姓朴素写意的生活。那时候的夏日傍晚,凉爽宜人,我们都会搬出木凳,坐在窄窄的小巷里,望着漫天的星星,听大人讲故事。后来,信河街上又开了一家来福门鞋市场,自此来信河街购物的人,几乎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有时会造成路堵,严重影响交通的顺畅。有一年的正月初二中午,我家摆正月酒,邀请几位远方亲戚过来参加,由于他们第一次来温州市区,不太熟悉路况,到了信河街口后就进不来了,被困在人潮中,很久都出不来。我们一帮亲戚等了很久,在下午1点多才见到他们,各个被人潮挤得狼狈不堪。“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在记忆的长河里,场景总是伴随着许多回忆,
无论是快乐,烦恼,开心,忧愁,
都如同河流带给大地,山风穿过峡谷那样,
留下既不可察觉,又不易磨灭的改变。
而节日中的习俗,同样如此,
拦街福,芥菜饭,吃巧食,晒酱油肉……
都曾在我们的回忆里,留下一抹色彩。
拦街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到三月十五日五马街,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为“拦街福”。
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而现在除了温州地区的传统美食小吃之外,也有全国其他地区的美食小吃均在拦街福上出现,象征全国各地和谐幸福,欢度新年。
wsx:儿时过年,总是吵着让爸爸带我去看拦街福,虽然街上人挤人,但我坐在爸爸的肩头,总能鹤立鸡群,哪里有好玩的一眼就看到,然后指挥爸爸前进,哪里有好吃也总能第一个闻到,最好笑的有一次在爸爸头上吃馄饨,爸爸没站稳,我撒了他一头的馄饨,直到现在说起来爸爸还是一脸无奈,我跟妈妈就在旁边笑的乐不可支。芥菜饭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瑞安县志》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过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kpc:小时候是真的不爱吃芥菜饭,但是每次奶奶都会做得特别好吃,加鸡蛋,加火腿肠,让原本单调的芥菜饭变得美味无比,也只有奶奶做的芥菜饭,让我影响最为深刻了。吃“巧食”“七月七,巧食喜鹊啄。”
正如温州童谣里唱到的那样,每逢七夕,温州人就有吃“巧食”的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型,指型等,夜晚时,将“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寄望喜鹊多报喜。
“巧食”味道酥香可口,薄脆咸香,即使是平日里,作为零嘴也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
ljh:巧食简直就是小时候的最爱啊,每年爷爷都会多做一点保存起来,哪怕过了节日,还是有的吃,虽然外面也有得卖,但是爷爷做的就特别香。看看电视,拿一块,酥脆可口,得用手不接着吃,不然渣渣掉一地,几块下来,脸上沾了芝麻,手上也油腻腻的,总得惹来妈妈的一顿训。晒酱油肉看到酱油肉,小编就不淡定了,并且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发明这些节日习俗的人都是个顶个的吃货,新的一年要吃芥菜饭,年中要吃巧食,年末要吃酱油肉,吃货名单里怎么能少得了从年头吃到年尾的温州人呢。
温州人特别是家里的长辈总是习惯在农历十一月就开始晒酱油肉,将猪肉在酱油中浸泡,然后晒干几日,哪怕一直挂着也无碍,想食用时就切几块下来,别有风味。
所以温州一到过年,特别是农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上就密密麻麻的打上铁钉,然后一排一排挂满了酱油肉,小狗小孩站在下面看得直流口水。自制的酱油肉干净卫生,肉质鲜美,招待客人还是自己食用都非常合适。
sdf:酱油肉配饭党在此,一小块酱油肉就能吃三口饭!妈妈每年都要晒点酱油肉,饭前就切几块在跟米饭一起蒸,饭香+肉香,放学还在路上的我,总是感觉酱油肉在召唤我,那段时间回家总是特别快,书包一放下就催着开饭,油滋滋的酱油肉啊~掸新吃完了酱油肉就差不多该大扫除了,在温州话里叫“dasang”(掸新),与“担心”发音极其相似,因此不懂的人,常常听得一头雾水。
每年年尾,都要“掸新”,全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齐上阵,扫尘驱垢,晒洗衣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喜迎新春。
ytt:平日里爸爸工作,我要上学,因此家务活总是妈妈一个人全部包揽了,只有在过年前我跟爸爸放假了,才有时间帮着一起打扫,也就是“掸新”。每次都是妈妈指挥着我们做这做那,但我们父子总不会抱怨,都希望让妈妈休息几天。现在家里有了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妈妈家务活也少了许多,过年的“掸新”也变得更加轻松了。分岁酒VIP吃货温州人“掸新”完,又要开始吃“分岁酒”,也就是年夜饭,但小编觉得“分岁酒”更加形象,也更直观。
值得一提的是,讲究的分岁酒都会在酒席上摆上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称为“十全”。有象征大吉的柑橘,早生贵子的花生等,还会用红萝卜盖在顶端,讨个彩头。
wss:每年的分岁酒都在爷爷家吃,一直到现在也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在这天齐聚,别提有多热闹了,还没上桌吃分岁酒,冷盘里的水果就被我们抢的只剩几个,奶奶跟阿姨们齐齐上阵,开始做菜,爷爷叔叔们都在旁边杀鸡杀鱼打下手,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就看电视吃零食放鞭炮。即使到现在可以去酒店吃一顿豪华分岁酒,但我们一家人仍然愿意自己动手做一顿分岁酒,更显热闹。dvdf
每一句方言都怀念,
每一道美食都想念,
每一处场景都思念,
尽管现在世事境迁,
但记忆里中的那些场景,那些习俗,
只要一想到,许多回忆还是涌上心头。
在你记忆中,温州还有哪些让你一直不能忘怀的吗?
快来留言告诉我们吧,说不定就能找到同好呢。
第十期
温州周末
生活新玩法
已在各大商圈上线啦!!!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