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妙峰大师主持修建的太原永祚寺寺塔,为太原市标志性建筑。
明妙峰,名福登,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裔。
明朝的妙峰大师,妙峰是他出家的号,福登是他的名字。他是山西人,姓续,祖先是春秋的续鞠居,左传中记载的晋国大夫。
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他生来相貌很奇特,嘴唇是外翻的,牙齿就露出来了。我们都鼻孔向下,他是鼻孔向上,喉结外突。
七岁失恃怙,为里人牧羊。十二岁,投近寺僧出家,僧待之虐。七岁时他父母双亡,为家乡的人放羊。到十二岁时,在就近的一个寺庙跟着寺僧出家。结果他的师父估计是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很虐待他。
逃至蒲坂,行乞于市,夜宿郡东文昌阁。阁系山阴王建,请万固寺朗公居之。他受不了就跑了,跑到蒲坂,白天要饭,晚上住在郡东的文昌阁。山阴王是朱元璋的五世孙朱俊栅,封地在山西省南部,被人尊称为山阴郡王,文昌阁是他所建,并请了万固寺的朗公住在这里。
朱俊栅祖上是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代王朱桂,封在大同,几代之后,人口繁衍,在大同不好生活,有几支便移封到晋南。朱俊栅就是这样一位旁支小郡王,被尊称为山阴郡王,常住蒲州。史书上说他:“万历二十年,西夏弗宁,山阴王俊栅奏诗八章,寓规讽之旨。代处塞上,诸宗洊经祸乱,其言皆忧深思远,有中朝士大夫所不及者。”他崇佛敬僧,并且精研佛学,深得奥义,著有《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序》及《黄先生儒行集传》四卷、《净土寺记》等。一日山阴王见之,谓朗公曰:“此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必成大器。当收为徒,善视之。”山阴王懂相术,有一天他看到福登,就对朗公说:“这个小孩啊,很不一般!要是五官皆露,神不凝骨不坚的话,那就不行,那是凶暴之人。可他不是,五官皆露,却心神不散,而且骨骼很硬很结实,他日必成大器。你要把他收作徒弟,而且要好好照顾他,不要小看他。”
未几,地大震,民居尽塌。登压其下无所伤。王益奇之。结果刚收他做徒弟没多久,就遇上了大地震。福登被压在瓦砾下面,别人都被压伤了,他没事。命大骨坚啊!山阴王就更觉得这个人不得了了。
乃修中条山栖岩兰若,令登闭关,专修禅观。既然地震你都不死,那我给你盖个兰若,兰若就是僻静处、静修处,在中条山,你到那儿去闭关。
日夜鹄立者三年,入关未久,即有悟处,作偈呈王。鹄是天鹅,日夜就像天鹅那样站立着。说要闭关三年,但进去闭关没过多久,就悟到些东西了。作了一首偈,派人送给山阴王。
王曰:“此子见处已如此,若不挫之,后必发狂。”山阴王也很了不起,“这小子,刚进去闭关,见地就到这样了,如果不挫一挫他的锐气的话,将来一定发狂,就糟蹋了。”
遂取敝履割底,书一偈云:“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汝。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封而寄之。所以他就去找了一双破旧的鞋子,把鞋帮子切掉,只留鞋底,写了一个偈子,封起来寄给他:“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汝。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自己拿着鞋底,掌嘴!
登接得,礼佛,以线系项,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关满,往见王,则本分事明。福登很了不起。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觉得:“我可是开悟的,你还寄个烂鞋底来!老子不干了!”他不。他一接到这个鞋,就去礼佛。我们都戴加持物,他戴烂鞋底,用线绑在脖子上,臭臭的。“自此绝无一言”,三年下来,“本分事明”——开悟了。
具大人相,王甚喜。令其往听楞严,受具戒。继又令其遍参知识。而且具大人相。五官相貌都转了——真正开悟之后,相貌都转了,所以说三十二相是人身本具的。山阴王是个明眼人,很了不起,他会栽培出家人,还安排他去听楞严经,去印证一下你所悟得的东西是不是,并去受戒——可以真的出家做人天师了。之后还让他去参诸善知识,让别人再给你印证。
北方乾燥,及到南方,朝普陀,因受潮湿,遍身生疥。他从干燥的北方到了南方,朝普陀山,因为潮湿,就全身长了疥疮。
发愿造渗金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并铜殿,送五台,峨眉、普陀,以永供养。渗金是古代一种工艺,将金屑渗入合金之中。福登就发愿造合金的三大士像,并造三座铜殿,五台、峨眉、普陀各一座。
五台山显通寺,金碧辉煌的铜殿
回至宁波,染时证,几死。旅宿,求滴水不可得。遂以手掬浴盆水,饮之而甘。结果他回到宁波的时候,染上了当时的流行病,差点命都没了。一个云游僧人,病成这样子谁理你啊,又浑身长疥,问人家要点水喝都要不到。就用手掬人家的洗脚水来喝,哎呀,好喝啊!
次日见其甚秽,大呕吐。到了第二天天亮了,看看昨晚喝的什么,哇!那么脏的洗脚水!哇地全吐了,这一吐,烧退了。
忽悟曰:“饮之甚甘,视之甚秽,净秽由心,非关外物。”他就突然领悟到:“净秽由心,非关外物。”
讲到这里,就想起来一位韩国的出家人,他出外游方,夜遇大雨,就躲到一个洞穴里避雨,半夜口渴难耐,摸到身边有一瓢水,端起来一饮而尽,觉得这水好甘甜啊!第二天太阳出来,一看,原来他进的洞穴是个古墓,身边是个头骨,原来昨晚喝的水是头骨里的污水,哇!就吐出来了!这一吐,也开悟了。实际上我们的认知都是被六识的分别所骗。净秽由心,非关外物。
元晓(Wonhyo,~)新罗时代的僧侣。二十九岁于皇龙寺出家,与另一位僧人义湘于年前往唐朝,在唐项城(今京畿道华城市)夜晚遇大雨,所幸路旁有一洞穴,二人便进去避雨。洞穴黑漆一片,两人就此歇息。半夜元晓觉得口渴难捱,摸到身旁有一瓢水,便端起一饮而尽,觉得甘甜无比。次日早上醒来一看,发现二人所在的洞穴是一个旧墓穴,身旁还有一个头骨,昨晚所喝的水原来是头骨里的污水,顿觉胃脏翻腾、恶心呕吐。当时也领悟到一切唯心造,“心外无法,胡用别求”,于是便与义湘分手,回到了新罗。后奉王命讲授教义,自称居士,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又被称为海东(朝鲜)师。即通身发汗而愈。而疥疮仍旧。吐完后通身发汗,流行病好了。但疥疮还在,这是过去的业。为了消业,他要做渗金佛像。
至南京大报恩寺,无极法师讲华严悬谈,憨山为副讲。他到南京大报恩寺时,刚好遇到无极法师在讲华严悬谈。憨山大师当时是无极法师的副讲,上午是无极法师讲,下午副讲就把上午的东西再复讲一遍。
登讨一净头单,以期养病而听经。过去听经讨单,要么交钱,要么在庙里做事。他没钱,就讨了一个净头单,净头就是打扫厕所的。因为他刚刚大病初愈,没有体力,希望在那里住一段时间,养养病,顺便听听经。因为对于他来讲,听不听经,已经不在乎了。
每日于大众过堂,及放养息时,打扫厕室,甚为清洁。每天在大众过堂,就是排班去斋堂用斋的时候,或者休息时,趁那些时间他就去打扫厕所,打扫得特别清洁。我们一般人都是急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被分配到的事情就马马虎虎扫一扫。他们这种真正功夫很好的人,做每一件事都很细心。
参加过禅七的人会知道,你要是被分配到任务,比如打扫厕所,因为每天的自由时间很短,第一天你就随便用水冲冲擦一遍,急着继续回去打坐用功。到了第二天就不会了,拿大刷子慢慢刷,到了第三天更不会,更会细细地做。你会真正把心用在每一个动作上,去专注地做。到了后面几天,会拿个小刷子一点点缝都给刷得干干净净。真的,心态不一样了。
憨山忆此净头,必是高僧,遂私访之,与登订盟为同参。憨山看到有人做这工作做到这么细,就知道遇到高人了。他还不敢公开,怕惊动人家就跑了,因为这种人不会愿意承认是自己干的,你得天天去偷看到底谁在打扫,然后私下拜访他。憨山和他约定将来做同参道友,你要去哪里一定要告诉我。福登答应是答应了,但走的时候照样没通知,拍拍屁股就跑了。
不久,厕室不洁,憨山知登去,遂亦去寻之。憨山怎么知道他跑了呢?上厕所时发现怎么变邋遢了,就知道福登走了。算了,他自己副讲也不当了,没讲完的后面你们谁能谁讲吧!他也跑了。因为高人知道得遇高人很难,好不容易逮到一个,你跑了我也跑!
登去后,回蒲州,乃于中条最深处,结茅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蒲州就是蒲坂,福登是那地方的人,就又回到蒲坂了,而且当年他闭关的地方就在中条山,人还是喜欢老地方,他就还是回到了中条山,搭了茅棚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
山阴王于南山建梵宇,请登居之。又令往北京请藏经。这时候山阴王在南山建了一座新的寺庙,请福登大师在那里驻化。寺庙应该有藏经,就令他往北京去请藏经。过去藏经不是像我们现在花点钱就可以买,请大藏经得到京城去请。
于京师市中,得遇憨山。及经事完毕,同至蒲州。请藏经需要找人、雇人办事,要请搬运等等,结果在京师的市集之中,被憨山遇到了。等请经之事办完后,两人一起回到蒲州。
次年同往五台,卜居于北台下龙门之妙德庵。藏经请回来了,庙也不住了,第二年就跑了!不想领众嘛,就把庙交给了别人。他们到了五台山,也是在山西省境内,住在北台的龙门的妙德庵。
越三年,各写《华严经》。憨山用泥金刺血和金写。其金纸,皆慈圣皇太后所赐。登则刺舌血和硃写。各以此报罔极恩。其实憨山是在妙德庵里在福登的教化指点下得大开解,得大受用的,《清凉山志》后面的憨山大师传会讲到这个经过,他是在那里初入耳根圆通的。福登是开悟的人,比憨山早悟,憨山之所以要访明眼人是因为希望能带自己入道,因为他那时候功夫还不够。
过了三年后,他们各写华严经。憨山用刺血和金粉来写,所用的泥金和纸张都是慈圣皇太后*所赐。他刺的是臂血、手血,没有刺舌血,因为他每写一个字念一声佛,刺了舌头怎么念呢?憨山用抄华严经成就他的念佛三昧。他和福登不一样。福登刺舌血,因为反正他也不说话了,把血和着朱砂写。两人各报无极之恩,即佛恩。
慈圣太后(-),李氏,明穆宗贵妃,明神宗之母。神宗即位时才九岁,故由母亲代为处理朝政,李太后精明强干,有识人之明。她笃信佛教,宫中她的画像都端坐九莲宝座之上,人称“九莲菩萨”。及经毕,登拟建无遮大会百二十日,事已妥,慈圣太后遣官来山祈皇储,遂以此功德通归祈储。过十月皇储生,即泰昌也。福登在刺血写华严经写完之后,准备办无遮大会,供僧供一百二十天,僧人来了以后都有斋有衬*。无遮大会之后,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派官员到五台山来祈愿皇帝能生个皇储,他们就把报无极恩的功德回向,一回向,宫中就受胎,十个月之后就生出来了,快得很。生的皇储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衬”同“嚫”chèn,梵语“达嚫”dak?i?ā的简称,原有右手、财施的意思。因为在斋食之后用财物进行供养,出家人用右手接受,所以用“衬钱”指布施给出家人的财物。
此会已毕,登与憨山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同皆下山隐遁。人怕出名猪怕壮,大名之下不可久居。跑啊!两个人都下山隐居了。
憨山往牢山,登往芦芽山,结庵以居。太后命人访而得之,即为赐建芦芽华严寺,成一大道场。憨山去了牢山,也就是山东青岛的崂山。福登到了芦芽山,还是在山西境内。但太后令人寻访他们两个,并且找到了,她为福登在芦芽山赐建芦芽华严寺。
自此建丛林,修桥梁,铺山路者,二十余年。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一请登料理,不久即成。成则去之,不复过问。之后,福登就开始建丛林、修桥梁、铺山路,一直做了二十余年。凡大工程别人不能办成的,一请他来料理,不久即成。当然啦,他是什么人啊?是开悟的,又是刺血写华严经的,那样的功德,人天护佑,想做什么成什么。所以别人做不到的,只要一找到他,不久即成。而且不管做什么,他帮你修完了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不再过问,不跟人家争权也不争管理。
一生所兴大道场十余处,并其他工程,由登之福德智慧,与其忠诚,故上自皇帝宰辅,以讫士庶,无不景仰信从而乐施之。一辈子恢复兴建的大道场有十多所,因为他的福德智慧和忠诚,所以上至皇帝宰相,到下面的士庶,没有不景仰不信从的。只要福登大师一号召说要修什么,人们就都纷纷去捐钱。
三大名山之铜殿,亦登所亲制。那个时候他福德现前了,三大名山的铜殿都是他亲自做的。
将终前,晋王请修山西省城大塔寺殿宇。工完,又修会城桥,长十里。工未完,登以疾还山,乃料理所建道场,通为十方常住,各得其人。他快临终前,晋王让他修山西省城大塔寺殿宇。工程完毕后,又修会城桥,桥长十里。结果他生病了,知道自己快走了,所以这桥还没完工他就回山去了。然后把所建的道场通通都办成十方道场,为它们各自请到了合适的主人掌管。
工程初起,妙峰发现原寺院所建大塔向北侧斜倾,便在晋王之母资助下在旧塔之西北增建新塔一座,成就了双塔奇观。大塔寺后经妙峰大师提议,改名为“永祚寺”。
永祚寺的双塔是山西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的太原市徽就以此双塔为主体。
向来辅助料理之眷属,悉令归万固,不留一人于余处。因为之前兴建道场既然挂他的名,他就要安排他的助手们去做。如果是其他人,派了这样辅助料理的眷属在那里盖庙、管理,那顺理成章也就接管那里了,但他不是。他通通叫他们回到山西中条山的万固寺。不留一个人在这些别的寺庙,这样的话,那些地方就不成他的子孙庙了。
至腊月十九日,端坐而逝。寿七十三,腊四十余,时万历四十年。将逝之前数日,皇帝敕封真正佛子之敕黄到。及闻其逝,又赐金建塔,并令凡登所有未完之工,悉令完之。到腊月十九日,他端坐而逝。在他过世前几天,皇帝的敕封到了。听到他逝世后,皇帝又派人带黄金来建塔。而且由皇帝出面,当年挂在福登大师名下还没有做完的工程,通通做完!皇帝出钱!嚯,福报大!
猗与懿哉!如登者,可谓人天师表,法门砥柱矣。“猗与懿哉!”就是感叹赞美他。这样的人,真的算得上人天师表、法门的中流砥柱。
当其闭关得鞋底时,若非有大根行,当即气死,岂肯以此系之于项乎!如果不是大根的人,在闭关得到鞋底时,气都气死了:“我开悟了,你还寄个鞋底子来!”他不是,还戴在脖子上时时提醒自己。
况已通宗教后,为养病故,讨净头当。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识,人家请坐高座都来不及。他不是,去给人扫厕所,只是为了能够养病、听经。
今人稍有见处,令彼打扫佛殿尚不肯,况厕室乎!又况偷空打扫,必致极其净洁乎!现在的人,稍微在修行上有点见处的话,你叫他去佛殿当个香灯他都不肯呢,觉得天天起来还要扫地点香,不肯。何况要去打扫厕所?更何况又是不误听经地偷空去做——因为过去大丛林,动辄千人百人的,那厕所,你想想,多大呀!通常当净头都得是全职的,得花时间打扫。不仅要负责洗扫厕所,还要负责洗刮屎的竹篾。过去擦屁股用竹片,竹篾子拿起来刮,刮完了之后就丢在脏的一个桶里,你每天要负责清洗,洗完了晾干了之后要放在干净的桶里,给人家继续用。
所兴十余处大道场,自己眷属一人不住。其谦卑自牧,无有我相。唯知为法为人,了无自私之念。非乘愿再来,振兴法道者,能如是乎!登一生道行功业,详具《梦游集》本传,今略举其大概而已。他所兴建的大道场,都不让自己眷属留着,他就这样非常谦卑,毫无自私之念。是乘愿再来的振兴法道的菩萨啊。
他的详细事迹可以参看《梦游集》,这是憨山大师的著作集。因为妙峰大师实际上是憨山大师真正的恩师,憨山大师说他:“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所以他对他的记载比较多。
小编:那我们就来读一下憨山大师所写的妙峰禅师的生平小传,字里行间,对妙峰禅师是无比的尊敬与怀念啊。
《憨山老人梦游集》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
呜呼。师果何人哉,起于孤微,卒能于天人中,作一代广大佛事。以予早岁,物色师于陆沉贱役中。及年三十,同行脚,刻志修行。既而台山一别,三十余年。始以小王助道,终至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果何缘而能致耶?苟非心游法界,圆融性海所流不思议力,而能若此也耶。
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耶。
师貌古骨刚,具五陋,面严冷,绝情识,孤劲无缘饰,终身胁不至席。予深感切磋之力,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虽别三十余年,时时居然在目,如临师保,生平不忘所自,岂非宿缘哉!
悲予老矣,不能致瓣香于龛室。以因缘障道,世多肉眼,概以福田视师,而不知其密造。故述师生平之概,使后世知我明二百余年,其在法门建立之功行,亦唯师一人而已,岂易见哉。
赞曰:古人一得金刚正眼,则能揽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非分外事。然于法性空中,特野马尘埃。师之自视也,亦若是而已。予常窃谓,假能以似师之缘,摄归一际,作助道具,建刹如那兰陀,性相并树,禅净双修,则四十余年,足不离影。而于法门之功,当与清凉东林比隆矣。触目华藏净土庄严,又不止三山十刹而已也。嗟乎往矣!其或俟师再来耶。
讲完了妙峰大师的生平,岂能不讲著名的憨山大师?敬请各位期待下一期的《清凉山志》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