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份的清明,
请签收~
4月5号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也是中国八大主要传统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
如果你认为只是4月5日那一天的话,那你就错了。
清明的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虽说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但清明与其他节气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三候”。
一候桐始华
白桐花开放(不过学校通往女生宿舍的那条路上的泡桐花好像是很久之前就开始开放了呢)
二候田鼠化为鹌
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可能是在躲避清明那天的雨水吧)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小伙伴们在清明下过雨后记得抬头看看天空哦,说不定真的可以见到彩虹哦)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
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戴柳插柳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荡秋千的经历呢?反正小编小时候是只顾着爬树枝钻稻田了,荡秋千的次数倒是少的可怜。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
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小编我是真的想不到清明居然有斗鸡这个习俗,更是想不到连皇帝也喜欢斗鸡)
讲完习俗,我们来讲讲传统美食叭~(小编最喜欢美食了,你们喜欢嘛?)
青团子
是江南一带地区在清明节时吃的食物,将浆麦草捣烂出汁与糯米粉糅合成面团在里面包上豆沙馅,放入蒸笼,蒸熟就大功告成了。
艾粄
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吃。艾草煮熟捞起,将其剁成碎泥,用艾草水将糯米粉和成面粉,加上自己喜欢的陷将碎泥一同抱入糯米粉中,蒸熟。味道十分清香。
暖菇包
在泰宁一带,一到清明节前后时间就会有很多暖菇草长出,很多人将其采摘回去,做成暖菇粉,再做成暖菇包。味道鲜美,是泰宁的传统小吃。
清明饭
用可食用的青草药,如艾草、麻叶、清明菜、荠菜等洗净,拌在糯米中蒸熟食用,也是清明节的一道传统食物。
枣糕
北方一带在清明节时用酵糟发面,与枣泥混合蒸熟,对脾特别好,也适合春天食用。
芥菜饭
这是闽中各地区的传统食物,在清明节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做。用芥菜与大米混合煮,在当地流传说吃了不长疥疮。
朴籽粿
潮汕人在清明的传统食物。用朴籽叶做成的糕点,清明时节,气候转暖,比较潮湿,朴籽叶具有消痰下气,排气解热的作用,十分适合在这个时候食用。
大葱和蛋饼
在青岛,清明节时人们主要是用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馓子
在我国南北各地区,都有清明节吃馓子的习惯。各地风味不同,品种繁多,物美价廉。
说了这么多,小编的肚子都开始叫了(要知道小编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码的这篇稿子,叫出声来吵到室友多不好呀,
不过……真的好想吃东西啊~)
好啦,到这里就快要结束了,最后给你们推一组图~
大家还记得春分时“竖蛋”这个小习俗吗?
“春分”十里竖个蛋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