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类社会曾饱受瘟疫肆虐。在科学落后、医疗局限的时代,瘟疫常常无法得到有效遏制,造成十室九死,甚至亡国灭种。
19世纪,路易斯·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解开了瘟疫——这种传染性疾病的真面目,使病毒、细菌逐一暴露出来。医生也在长期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慢慢准确认识这些疾病,慢慢发展出战疫法则。
西医东渐,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作为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 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学校,自开办之日起,就把“减少人民痛苦”作为办学宗旨。代代北医人薪火相传,以“除人类之疾痛”为誓言,坚守、奋战在疫情 线。
他医院(医院)的“鼠疫斗士”伍连德;是红军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北医届毕业生贺诚;是参与近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创建、发展全程的北医卫生系荣誉系主任金宝善;是我国热带医学研究的奠基人,医院院长的钟惠澜;是为“消灭梅毒”鞠躬尽瘁,死后捐献遗体的北医老校长胡传揆;是一生对抗脊髓灰质炎的“糖丸爷爷”、北医届毕业生顾方舟;是“发现青蒿素”,创制新型治疗疟疾药物,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诺贝尔奖得主、北医届毕业生屠呦呦;是亲历各个霍乱疫情治理现场的流行病学家魏承毓;是“以身试药”,研制 支乙医院医生陶其敏;是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北医届毕业生钟南山……更是每一位奋战在非典、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线的北医人!
追寻北医人百年战“疫”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医者仁心,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是他们科学求索,不畏艰难的执着与坚守;更是他们心怀家国,使命在肩的历史自觉。
红色卫生
贺诚
(-)
年8月,未名湖畔, 次全国卫生工作大会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兼军委卫生部部长贺诚在报告中,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方针。在两年之后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增加“卫生工作要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至此,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四大方针”得以确立。新中国展开了一系列消灭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疫工作。
新中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方针的提出,是贺诚的突出贡献。他说:“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根据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提出的。反对疾病的斗争,无疑的首先要解决对群众危害 、发病最多、死亡率 的疾病。这种主动的斗争就是预防。”
预防为主,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也正是贺诚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在红军军队中首先成功开展的。这位从红军中走出的卫生部副部长,曾多次肩负着地方和军队的双重卫生领导职务。他在中央苏区白手起家,开展了一系列医疗卫生工作,奠定了红军卫生事业的基础。
届全国卫生会议
“你还有块金牌牌喽”
年,在组织安排下,贺诚进入江西中央苏区担任军委总军医处长,此时红军中缺医少药、因病减员的情况非常严重。
在这里,贺诚见到了毛泽东。毛泽听说贺诚毕业于北医,高兴地说:“你还有块金牌牌喽!看来我们的红军中是有人才的哟。”
贺诚,原名贺宗霖,生于四川农村一个正骨中医家庭。年秋,他考入了位于和平门外琉璃井后孙花园,号称“国立九校”的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现北大医学部)。大学四年期间,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北京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贺诚是校学生会主力干将,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贺诚参加了北伐战争,救护伤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广州起义;之后,在组织部署下,他筹划在上海以开诊所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要开诊所,需要医学院的毕业文凭。但在毕业前夕,贺诚因为参加反对北洋政府的斗争,而被学校开除了学籍,未能取得毕业证书。这时,贺诚打听到,现任的北医校长是徐诵明。贺诚求学期间,很受徐诵明的器重;北伐战争期间,徐诵明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卫生科长,而贺诚也正是他手下的科员。贺诚立刻写信给徐诵明。徐诵明接信后,查明了贺诚被开除的原因,立即给他寄来了毕业文凭。
“医院”的牌子终于挂了出来,这里成为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秘密开会、谈话、转移的地方,更为营救彭湃、惩办叛徒白鑫等行动做了重大贡献。
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地处深山贫困农村,红军又面临敌人的频繁“围剿”和医药封锁,医务人员屈指可数,药品器材严重匮乏,医疗条件极端艰苦。
贺诚到任后,医院调查。他发现:医院的伤病员中,以疥疮、痢疾、疟疾和下肢溃疡四种疾病最为多见。而针对这几种疾病,如果能在部队中加强卫生教育、普及卫生常识、健全卫生管理,从防病工作入手,辅之以积极治疗,完全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
贺诚认识到:疾病是红军的一大危害,部队因病减员已经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因此,在红军卫生工作中,卫生防疫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贺诚向毛泽东汇报了他对工作的设想。毛泽东肯定了红军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他对贺诚说:“你那个医科大学教科书大概没有写如何做红军的总军医处长吧。工作生疏不要紧,边干边总结经验嘛。重要的一条是做好调查研究,一切主意、办法要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医院,健全前后方医疗机构设置;他开办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培养红色医生;创办卫生器材厂,生产药品、器械;出版《健康报》、《红色卫生》等报刊、书籍,进行卫生宣传。
在军委总医处的指导下,红军积极实施防病措施:部队行军每到一处,要清扫环境,疏通沟渠,排挖厕所;要求将士们洗衣晒被,剪指甲,理短发;烧开水,禁喝生水,禁吃腐败食物。为了预防痢疾,规定了禁食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为了预防疟疾,防蚊虫叮咬,规定部队首长的查铺知道,要帮助战士压蚊帐、盖被子、关门窗……各项规定,细致之极,战士们从这样严格的管束中受益匪浅,因病减员的情况开始减少。
年,在贺诚的提议下,红军总军医处改名为军委总卫生部。贺诚任军委总卫生部部长。这次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工作的中心不仅仅是医疗,而是包含大量预防卫生工作。“预防 ”的口号作为红军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被贯彻执行下去。各部队卫生机构又统一了编制,方面军、军团和师设立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连设卫生员,卫生防疫深入基层。
中央苏区的防疫卫生运动
赣南、闽西,气候湿热,是痢疾、疟疾等传染病高发区。这里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低,卫生观念落后,封建迷信思想重。
年初,赣西南发生鼠疫。《红色中华》报道:“富田一带,传染病非常厉害,甚至一天死60人左右。这种可怖的传染瘟疫非常危险。”
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已经成立,贺诚兼任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卫生管理局长,他开始同时领导军队和地方的卫生工作。
疫情发生后,临时政府决定“举行全苏区防疫卫生运动”。中央指出:“要向广大群众作宣传,使工农群众热烈的举行防疫的卫生运动。”
“卫生工作只有动员全军指战员和根据地群众都行动起来,同一切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才能有效保证全体军民的身体健康。”贺诚说。
年,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由贺诚起草的《卫生防疫条例》和《卫生运动的纲要》两个文件;苏区建立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地方到中央、从机关到部队的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苏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有了充分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贺诚将红军中预防疾病工作的经验推广到全苏区,他们通过报刊、手册、标语、歌曲、活报剧、报告、卫生课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卫生宣传,动员大家讲卫生,并形成了竞赛、检查、评比等制度。
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专门写了“卫生运动”一章,他记录了卫生运动的细致工作,包括:农民几家组成一个“卫生班”,几天大扫除一次;规定家中不要放灰粪,公共水沟要轮流梳扫,禁止吃死东西;要有督导,做深入宣传。毛泽东写到:“疾病是苏区中的一大仇敌,因为他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致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
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军卫生统计表明,年到年间,疥疮基本被消灭,下腿溃疡、痢疾、疟疾的发病率也大幅下降,其他疾病也随之减少。
贺诚回忆说:“卫生运动对增强军民体质、减少疾病和提高军民的卫生文化水平也起了很大作用。”
贺诚,年在北京
建立新中国防疫体系
“预防 ”和“群众性卫生运动”是中央苏区红军卫生工作的创举。国际友人马海德医生曾对贺诚提出的“预防 ”十分赞赏,他说:“我走过大半个中国,到处都看到中国人民生活贫困,遭受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的折磨。来到陕北,听到红军有‘预防 ’的方针,我很兴奋。军队要打仗,不讲预防 ,就不能保证士兵的健康。”
年,在 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着重讨论了建国后卫生工作的方针问题。贺诚说:“根据人民军队和各时期的根据地、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历史经验,‘预防为主’作为卫生工作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健康的极大关怀,也表现了医学科学发展的新趋向,应列为全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预防为主”被确立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而在建国初期,“预防”又以“防治传染病”为中心。
据统计,当时中国人口4.7亿,肺结核患者有1千万,天花患者万,疟疾患者万,霍乱、鼠疫时有流行……各类传染病患者达三四千万之多。
贺诚在 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分类、分步骤防治传染病的方案,他说:“对于危害 而在预防上非常简单的疾病,譬如天花、婴儿破伤风等,我们应该马上着手,组织普遍的预防,定期予以全部或大部消灭;对于危害很大,但在预防上不很简单的疾病,譬如伤寒、霍乱、鼠疫、疟疾、黑热病等,我们应该一面积极预防,一面争取与创造条件,以便从部分消灭达到全部或大部消灭,这自然需要比较长时间;对于危害很大,但预防困难尚多的疾病,如结核,我们应该开始着手在几个区域内试行预防,取得经验,然后再推广全国。”
卫生部指导各地迅速建立、健全海关、疫区的检疫所、检疫站,又派出防疫队、医疗队奔赴各个疫区。
年,贺诚向中央送交《21个月来全国防疫工作的综合报告》。他汇报了“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显著减少”的成绩,也指出了防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毛泽东对此做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改正对于卫生工作缺乏注意的缺点,同时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
由于中央的重视,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的建设加快,到年底,全国各地县级卫生院的建立已经达到91.2%,病床较解放前增加%。同时,为了应对 中美军发动的细菌战,全国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到 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一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得到控制。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由年的35岁,提高到57岁。
年,贺诚受到批判、被撤销职务,平反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文革期间,贺诚再次受到严重迫害,在陈毅、邓小平等人的帮助下,毛泽东亲自批示为贺诚平反。贺诚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后勤部 副部长。
年,贺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聂荣臻说:“贺诚同志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他以毕生精力献身于我党我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宝贵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冯彩章,李葆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年;
邓铁涛主编,《中国防疫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年;
田刚,《20世纪30年代苏区卫生防疫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年。
相关链接
百年战“疫”·北医人
鼠疫斗士——伍连德
百年战“疫”·北医人
消灭梅毒——胡传揆
百年战“疫”·北医人
卫生救国——金宝善
百年战“疫”·北医人
糖丸爷爷——顾方舟
百年战“疫”·北医人
发现青蒿素——屠呦呦
百年战“疫”·北医人
治疗霍乱——魏承毓
百年战“疫”·北医人
敢医敢言——钟南山
北京大学医学部宣
文/宣传部徐璐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王景茹徐璐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