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五台山之妙峰祖师和五台山

父母早亡

妙峰大师名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今临汾市),俗姓续,春秋时期续鞠居的后人。

大师七岁时,父母因饥荒去世,死后无棺殓,仅以草席避体。

大师失去依靠,十二岁时在附近寺院出家,得不到善待。

十八岁时,只身外逃到蒲坂(今永济市),郡东山有文昌阁万固寺,僧人朗公住持。

大难不死

大师白天在市里乞讨,夜晚留宿于寺里,朗公很可怜他。

过了不久,山阴王出游,看到大师外貌奇特,对朗公说:

要好好善待这个孩子,日后必成大器。朗公于是收其为弟子。

住了一段时间,正值晚上发生大地震,民居都倒塌了。

大师被压于废墟,以为必死无疑。

朗公赶紧搜救,所幸并无大碍。

于是山阴王对大师说:

你大难不死,非比寻常,为何不以生死大事为重。

三年有悟

大师二十二岁时,奋发心志外出参访,山阴王不同意,在中条山栖岩寺修建兰若,让大师于其闭关。

大师向近之法师请教,近之法师为他讲述华严法界观。

闭关期间修行禅观,日夜像天鹅一样立着,三年后心有所悟,于是做偈子呈送给山阴王。

山阴王看后说:

这么早就有这种见地了,不让他受点挫折,日后怕堕入狂禅。

于是拿来一只破鞋,割下鞋底寄给大师。

并写了一首偈子:

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

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

大师见了,对着佛像礼拜,用线把鞋底挂在脖子上,从此再也不开口讲话。

三年闭关期满,去见山阴王,已经长成大丈夫相。

山阴王非常高兴,说:

你参禅虽有所悟,但没有听过佛法,恐怕会堕入邪见。介休山中有讲《楞严经》的,催促大师前往听经,并受具足戒。

南下参学

大师二十七岁时,山阴王对他说:

作为出家人,没有出过山门,如同井底之蛙,南方有善知识,你应该前去参学,日后归来,权当替我行脚了。

于是亲自为大师置办行李,脱下自己穿的绒衣,外面用破衣服缝上,亲手送给大师,说:这用来防寒。

大师听从教诲,只身南下,参访善知识。

到普陀山礼观音菩萨,回宁波时感染时疾,差点病死。

晚上在旅店住宿,想喝点干净水也找不到,只能用手捧点浴盆里的水喝,感觉非常甘甜,次日一看,那盆浴水很脏,遂呕吐不止。

忽然生起念想:

喝起来很甘甜,看起来很污浊,净秽都是自心分别的。

于是浑身大汗,病痊愈了,但身上因疥疮而肿胀......

后到南京大报恩寺,认识了当时的高僧憨山大师。

印心得要

妙峰大师参学之后,回到蒲州,山阴王很高兴,询问所遇见的佛门龙象。大师告诉了那些年长的高僧大德。

大师回去后,无意世间的闲杂事,就在中条山最深处,建立茅草屋居住。

三年间只喝水不吃饭,大有所悟。

用《宗镜录》印心,深得万法唯心的宗要。

山阴王对三宝日益恭敬,在南山新建了一座寺院,请大师主持。另外请大师亲自进京,请《大藏经》一部供奉。

觅居北台

妙峰大师时常因为没有安葬好双亲,希望改葬山,得到国主查分守、平阳太守胡顺庵的资助。

次年春天,憨山大师和妙峰大师在五台山隐居。

憨山大师在城东高处选择一个地方,安葬了妙峰大师的父母,并作墓志铭。

事情处理完后,两人一起来到五台山。

选择在北台下的龙门居住,在冰雪之中觅得老房子数间。

三年后,憨山大师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发愿刺血抄《华严经》。

妙峰大师也刺舌血,两人各抄一部。

经抄完后,妙峰大师想建无遮大会,于是下山筹集钱物......

而憨山大师向东而行,去了青岛崂山。

造三铜殿

妙峰大师向来发愿塑造渗金三大士像,造三座铜殿,送到三大名山。

乙亥春天,大师途经潞安,拜谒(yè)沈王,沈王恰巧造渗金普贤大士送往峨眉山。

大士谈及铜殿的事,沈王问需要多少钱?

大师说每座需要一万两黄金。

沈王很高兴,表示愿意出资造峨眉山铜殿。

随即准备财务,送大师到荆州,由大师负责监制,所需全部由沈王出。铜殿高长数丈,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间未有。

铜殿造成后,送到峨眉山(即普贤殿)。

大中丞王霁宇到四川慰问,听说大师在四川,请求相见,问佛法大意,相谈很投机,王公希望出资造南海铜殿。

于是在四川采铜,汇集工匠于荆门。

完工后,送至龙江时,普陀山的僧人极力阻止,不能前往。

后于南京华山选择地势,奏请圣母太后修建寺院安置,也成为一个大的道场(即观音殿)。

接着大师又造五台山铜殿,钱物都来自普通百姓,没多久就造好了。

乙巳年春天,大师亲自送往五台山,商议安置在显通寺(即文殊殿)。

皇帝得知后,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太后遣近侍太监陈儒,都拿着钱物来探视,在寺内选择地方,修建大殿用来安置。

丙午年夏天五月开工,改制创新,用砖垒七处九会大殿,前后六层,周围楼阁耸列,规模壮丽,皇帝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完工后,筹备华严七处九会法会,一千二百僧人参会,请了十名法师讲《华严经》,所有费用都出自皇家。法会盛况,前所未有。

佛门鲁班

大师刚来五台山时,因为道路崎岖,于是遇河搭桥,石铺大路三百余里,修阜平县桥,皇帝赐额普济,建接待院,作为往来休息的场所。

又在龙泉关外,建茶庵,敕赐惠济院,施舍药物和茶水,每年皇帝都要赏赐钱财。

后来,皇帝颁赐《龙藏》,修建殿阁供奉,后来又建了七佛殿。

在阜平建长寿庄,奉太后之命建殿阁,前后七层,塑阿弥陀佛接引像,高三丈六尺。

山门、钟鼓楼,两廊僧舍,规模宏大,又成为一大道场,赐额慈佑圆明寺,购置数倾田地供养寺院。

大师在五台山常住,皆随缘修建。

山西抚台请修崞县要道上的滹沱河大桥。

晋王请修太原大塔寺......

修完后,修会城桥长十里。还未完工,壬子年秋天九月,大师因为疾病回五台山,料理修建的道场。

全部改为十方丛林,各寺院都由合格的僧人管理。自己身边的徒弟,让他们都各自回以前的寺院,没有留下一人。

大师示寂

万历四十年(公元年)腊月十九日卯时,妙峰大师安详示寂。

大师出生于嘉靖庚子年,于万历壬子年圆寂,世寿七十三岁,法腊四十多年。

大师逝世前数日,明神宗敕封他为“真正佛子”。

大师圆寂后,皇帝赐葬,在永明寺西建塔。责令完成大师未完成的事业。

皇太后赐千两黄金,五百匹布用于葬事。

追忆生平

大师的同门师友憨山德清大师,因故不能亲临葬礼,后来撰写了一篇《妙峰登禅师传》。

记载了大师的生平事迹和两人的交谊。

他赞叹大师说:

......我与大师相识,三十岁时与大师一同行脚,发愿刻苦修行。

当年五台山分别,距今已三十多年。

开始是小王扶助大师,后来皇帝、皇太后成为大师的施主。

凡是想营建的,念头一动,布施随即而来。

只要去多的地方,都成为大的道场。

究竟是什么样的缘分才能这样呢?

如果不是心无染住,自法界自性中包容的不可思议之力,怎能如此!

大师自出家以来,住山行脚,除一件衲衣之外,别无他物,没有长期跟随服侍的侍者。

所建立的,都秉明一心,从无染指过金钱利养,随来随去,从未放在心上。

修建的十几处大丛林,没有传给一个徒弟。

随缘而住,无一毫私心,离去就好像遗忘,心无挂碍。

飘然如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

......世人以肉眼多将大师视为福田僧,不知大师密行。

所以记述大师生平事迹,让后人知道我大明两百多年,在法门所建立的功勋,只是大师一人而已。









































移动app后台开发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yz/1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