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故事中国消化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

古代中国的对外扩张思想一直都是存在的。

诸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中国对云南的统治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只是一直因为山高路远,且贫瘠而不太受重视,因此中央对云南的管控也是时有时无。

到了明朝,云南方才被征服同化,那此后为何不继续向南扩张,征服缅甸,沐足印度洋?

云南的芒市是我国距离印度洋最近的城市▼

距离缅甸的皎漂港仅有不到公里的距离

年,两国计划兴建从皎漂至昆明的长公里铁路

年缅甸担心该铁路危害国家安全

导致计划搁置

因为扩张是有成本的,同时也受制于国家实力、政策重心、地理等多方面原因。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社会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无力顾及

秦时的云南还不叫云南,对它的统治也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统治,真正的统治是在汉朝开始的。

因为秦一统六国后消耗了大部分国力,并没有多余的气力往南征战,而那时的古滇国(云南)也只是出于自保性的向秦俯首称臣。

但这也只是名义上的藩属国,秦并没有实际地干涉过古滇国内政,主要还是没有那个精力去干涉。

西汉统治的初期,南方出现了东瓯国、闽越国等政权。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便逐步消灭、统治这些小国,对于云南也是派军入境开拓西南夷。

但因为当时的主要外敌在北方,所以汉朝对南方的掌控逐渐放松,以至于后来南方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山越族,给汉朝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军讨伐,将滇国纳入汉王朝的疆域▼

此后数次反叛,公元前82年,汉昭帝遣军入滇,滇国瓦解

此后,滇人被逐渐分解、融合、最终完全同化

从汉末到唐代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因为水稻对产地要求较高无法适应湖广两地的水土,所以中国对湖广的进一步开发就停滞了,从而影响到对云南的进发。

到宋代开始,太湖和钱塘江一带经过了不断地开发有了富足的发展,而湖广地区也由于大规模地引进占城稻,才开始了大规模地开发,这些都是进一步推进云贵统治的基础。

然而这些基础在宋朝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因为宋朝“弃武崇文叹诗赋,经商富裕享太平”的思想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后面都没有兴趣对外扩张。

于是大理国在云南地方长存数百年,而且独立的倾向越来越强。

南宋时期大理疆域图(左下墨绿色)▼

疆域包含现在中国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及印度东北部、老挝与越南的北部地区

开元年间,唐室的扶植下建国南诏

之后又经历几个短暂政权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

五代时期,大理建国,都城是今大理市

年,蒙古帝国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这也是”云南“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

但蒙古人并不像宋人那样吟诗作赋、耽于享乐,蒙元建立后便是大刀阔斧地四处征战,云南也是在这时才被正式纳入中国领土的,消化还没有完成,更遑论是继续南下占领印度洋出海口。

明朝不同于蒙元的四处抢占地方,朱元璋吸取了金灭宋的“斡腹战术”对作为边疆的云南格外在意。

他在掌握政权后就数次招降大理段氏,在遭到拒绝后直接点兵取道直攻云南,然后系统性地对云南进行了几次移民和戍边。

但因为对云南的统治时间太短、民族问题很大,所以明朝采取土司世袭制和流官制度来管理云南,这样的管理刚开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到了后期便漏洞百出。

元末明初的麓川平缅宣慰使司▼

元朝放弃征缅,将军队撤回内地

麓川地区已无军事力量存在

实际上是再次独立的麓川思氏政权

它不仅仅征服印度阿萨姆到云南中部的广大傣族地区

还南下灭亡缅甸实皆王朝和彬牙王朝

明朝中前时期也不过是更加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与防护,对于云南的管理与开发都还未彻底,更别说是继续向南进攻了。

为了彻底收服云南▼

明朝推进实行“改土归流”

汉族军民开始大批移入

从明初到明末,云南人口由20余万增加到余万

同时,原来大理国的“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附之一烬”

同时推行中原文化的官学、私学和半官半私的书院三者紧密结合

牢固确立了在云南的主流文化地位

明朝多年时间,最终完成了对云南的完全融合

明末清初,在经历永历年间的南征大军和讨伐吴三桂的战役后,云南已经是一个完备的省份了,所以当缅甸入侵云南时,年清缅之战爆发,清军才能那么迅速地反击。

但这场清缅之战只能说是两败俱伤,谁也没讨到好。最后清军沉炮焚船,撤兵北归。此后清朝南征的热情开始逐渐趋弱,乃至消散全无。。

乾隆也在晚年说征缅之战是他不算成功的一场战役▼

此战连损三任云贵总督,还有小舅子傅恒

学者称这是清朝历史上最惨烈的边疆战争

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

古代中国无法向南征服缅甸,除却中央政治上的影响,还有便是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东南亚的地形复杂,山川河流众多将地区划分得支离破碎,导致缅甸形成了交通不便、民族种类繁多且复杂的情况,因而对于立国于海洋,缅甸都是很晚才完成的,更何况是远在北方的中国。

而且想要打败缅甸掌控印度洋出海口,就得横跨险要的横断山脉和数量众多的沼泽地,就是这两点就足以打消中国南下的念头了。

缅甸至今仍然保留着亚洲最大及最完整的热带雨林▼

全国森林占国土的44.2%

而且80%以上的是原始森林

这里降雨充沛,蛇蝎丛生,且疟疾肆虐

是古人视之为畏途的烟瘴之地

古时候的中国,虽说国力昌盛人力众多,但终究是落后的古代,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又怎么可能挨过热带气候所带来的众多疾病呢。这一点,在清缅战争中就有所体现。

在清缅之战中,一开始清军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是占了优势的,,但因为实在解决不了将士们的水土不服、热带气候所携带的疾病以及供不应求的后勤问题,最终只能讲和。

在其中的第四次战事中,清军病死的将士远超过战死的,其中就有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等人,连皇帝的小舅子傅恒也是感染了疟疾一病不起。

若是这样还不能清楚明白,那便再举一例。

在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便因为受不了热带气候和肆虐的疾病的折磨,而败退回国。

当远征军穿越缅北时并没有战争发生,但在野人山等地就已经损失了三四万的精锐将士,这远比打仗时被日本人打死的还要多得多,最终从缅北走出来的只有一万人。

杜聿明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回忆:

“一个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官兵死伤累累,前后相继,沿途白骨遍野,惨绝人寰,令人触目惊心。”

且不说此时没有遇袭,就是远征军带着真枪实弹只顾逃亡都有如此高的死亡率,更何况是装备更差劲的古代中国呢?

后来日本也企图通过缅甸来攻击印度,但在从英帕尔战役中就可看出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了。

此战,日军在泥泞不堪的原始丛林当中▼

连基本的行军都有困难

遑论发起有效的攻势,战死、饿死

士兵因为感染痢疾、疟疾而不断倒下

日军9万余名士兵中,其中战死32,人

只有约万人生还

过半数死者则是因饥饿或疾病而死

其中阻碍因素除了疟疾、气候外,还有就是路途遥远、远离政权中心的问题。

想当年唐朝是如何的盛大,南诏依旧是说反就反,而且那时的唐朝政权中心已迁至洛阳,但对于南诏的平定也有点鞭长莫及的感觉。

想当初大唐十万大军远赴南诏,无一人生还,虽说其中少不了吐蕃的暗中相助,但也可看出千里迢迢而来的大唐军早已是疲惫不堪,又怎经得住南诏的猛击呢。

现如今,面对比南诏还要远,地形更是艰难险阻的缅甸,中国又如何能占领它甚至长时间地掌控住它呢?

赔本买卖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远征别国,最需要除了人力物力外,还需要大量的财力,所以古代中国想要征战缅甸甚至是打到印度,都需要有极丰厚的资金做后盾。

但,并不是每一个时期的中国都有这样的财力与魄力的。这一点我们从清缅之战中也可以看出来。

清缅之战打了七年,可谓是耗时又耗力,在这七年里清朝一共花费了万两白银,而且这场战争清王朝还不是完全的胜利。

两国言和不过是两个国家都经不起这样的巨大消耗的战争罢了。所以清朝连攻克缅甸这一道门槛都过不了,又怎么可能进一步打到印度洋去呢?

不过元朝时期的蒙古大军倒是曾经远征扩张到安南(越南)、缅甸、占城甚至爪哇国,但始终还是没能拿下印度洋出海口,主要是元朝统治者的野心太大,四处征战,使得国内经济供应不上军事上的消耗,百姓负担加重怨声载道,这也是后来农民起义的一大原因之一。

对于云南的统治始于秦汉,但那时的中国刚大一统,且还在逐步发展的阶段,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来继续向南进。

而且那时的中国主要是防范北方虎视眈眈的豺狼,对于南方的不起眼的小国,中国基本不在意。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还是现代中国来说

威胁永远是来自北方的

海洋文明的威胁挺多算是八爪鱼的触角

而北方的威胁却是可以直接诛心

相比之下,南方永远不会成为防卫的中心

最多算是疥疮之疾

而到了大唐盛世后,虽说经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的繁盛时期,大唐盛世的美名远渡重洋传到了海外,但唐朝的重心始终还是在抵抗突厥、吐蕃、契丹等外敌的身上。

到了开元盛世后,唐明皇逐渐沉溺于享乐、纵情声马、不问政事,所以唐朝在鼎盛时期急剧转下经历了安史之乱,此后唐朝便是四分五裂更不可能花费巨额钱财向南扩张了。

经济发展迅速的宋朝倒是有这个经济实力,但奈何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弃武崇文”的思想便深入人心,宋王朝根本没有对外扩张的心思,对云南的管理也是听之任之,至于远征缅甸、印度就更别提了。

明朝曾经在越南设立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管理

在红河三角洲这种鱼米之地都守不住

直接管辖21年后,灰溜溜退出

承认越南的藩属国地位

一言蔽之,山高皇帝远

占领是做着赔本的买卖

加上国土的威胁在北方

这里犹如鸡肋一枚

缅甸在农业社会的中国看来

就是烟瘴之地,根本难于开发

鸡肋都算不得

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更是植根于农业社会,因为传统的农业才是国家根本,以至于两朝年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实施海禁政策。

彼时的中国对自己海洋、渔业都提不起兴趣,怎么会花着银子干着折本的买卖,去征服缅甸、沐足印度洋呢?

///////////////////////////////////////////////////////////////////////////////////////////////////////////////////////////////////////////////////////////

版权声明:来源:腾讯

怎样才能每天收到睛彩内容?

只需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tp/9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