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是很多常见皮肤病的主要自觉症状。却常会给人带来烦躁不安、痛苦难耐。现代医学对瘙痒的机理也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也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全国著名老中医、河南省皮肤病协会主任张延教授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针对瘙痒的诊治,研制出舒肤止痒酊,其组方是采用治疗“痒风”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基础理论,以当归、威灵仙活血,苦参、冰片凉血治其本;威灵仙、蛇床子、苦参祛风除湿,蛇床子、百部、地肤子杀虫治其标,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与其它外用止痒中成药相比,“活血”“止血”“凉血”是舒肤止痒酊,特有的功效。
现就其临床体验,略作探述。
01
瘙痒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痒的内因常与心、血、脉相关。换言之,血热、血虚、血瘀常是产生肌肤瘙痒的内在原因。一般血热者,多因风邪外袭或夹热夹湿为患,致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而发生瘙痒;血虚者,则因肌肤失养,化燥生风而发痒;血瘀者,则因脉道不通,血行不畅肌肤失养而作痒。因此,瘙痒发生的内在机理主要在于血热、血虚和血瘀,而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及虫咬所犯等等,也常是诱发瘙痒的重要原因。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认识.也即含此意。
02
瘙痒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病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侯气宜,无失病机”。针对瘙痒产生的病因机理,对应的治疗常以养血凉血或活血祛瘀以治其本,清热、燥湿、润燥、祛风或杀虫止痒以治其标。
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常以内治法与外治法相互结合,标本兼治。当然,依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表现不同也可单独使用内治法或外治法,或内外结合有所侧重。
一般而言,凡皮肤病灶范围小,瘙痒部位局限者,常以外治法为主;皮肤病灶范围大,瘙痒波及周身者,常以内治法为主;凡病程较长,体质较弱,久治难愈者,往往需要补气养血或滋阴润燥以扶正止痒;病程较短,体质较强,局部症状和病因属性明显者,则往往需要针对病因以驱邪止痒;凡皮肤病灶不明显,而瘙痒又呈全身性、泛发性者,则尽可能的依据望、闻、问、切所得.以补气养血、凉血活血或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以辨证论治。
03
瘙痒的辨证用药
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辨证用药,不仅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要将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传统用药与现代用药相结合。我们一般在临床上常把瘙痒性皮肤病分为血热湿热性瘙痒、血虚风燥性瘙痒、血瘀寒凝性瘙痒及蚊虫袭扰性瘙痒以分型论治。
血热湿热性瘙痒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瘙痒剧烈,皮损泛红,或有流滋水疮,或有局部灼热作痒等,或伴有口苦、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数等。治以清热凉血,燥湿止痒。内服凉血消风汤,龙胆泻肝汤,解毒清营汤;外用舒肤止痒酊喷涂患处。这类瘙痒多见于急性湿疹,荨麻疹,玫瑰糠疹,日光性皮炎,银屑病等。
血虚风燥性瘙痒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瘙痒剧烈,但缠绵难愈。皮损色淡或患部干燥,皮肤干枯脱屑等。常伴见唇干不泽,皮肤干燥,唇龈色淡或舌淡,脉细弱等。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内服养血润燥饮,地黄饮子加防风,荆芥,乌梢蛇等。外用舒肤止痒酊等。这类瘙痒常见于老年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等。
血瘀寒凝性瘙痒
症见瘙痒的同时,皮肤常见色素沉着,瘀紫斑块,疣赘或皮下结节,或有瘙痒遇寒加重,得温痒减之状。也可伴见肌肤疼胀,肌肤甲错,舌质青紫,脉象沉涩等瘀血之征。治宜养血祛斑温经止痒。内服活血散瘀汤,永安止痒汤等。外用舒肤止痒酊以止痒。这类瘙痒常见于痒疹,冻疮,脉管炎,瘀滞性湿疹或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蚊虫袭扰性瘙痒
此类瘙痒,包括疥疮、蛲虫、以及螨、蚤、蚊、臭虫、滴虫所致的瘙痒,应根据致病虫类和具体病状,而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以杀虫止痒。一般多以外用药为主。
例如:疥疮可外喷舒肤止痒酊于患处,3日为1疗程,一般患者2个疗程即可痊愈。蛲虫所致肛门瘙痒,用舒肤止痒酊加温水稀释5-10倍,每晚作保留灌肠,连用5晚就可治愈。滴虫感染所致的阴道瘙痒,用舒肤止痒酊加温水稀释5-10倍冲浴阴道等等。
以上所述各型瘙痒证,包括了传统和现代的某些病证所致的瘙痒症。诸如:癖证(神经性皮炎、体股癣),湿疡(急慢性湿疹),瘾疹(急慢性荨麻疹),肤痒(皮肤瘙痒症),母子癣(玫瑰糠疹),冻疮,药物性皮炎,接触过敏性皮炎等一些常见的皮肤病所致的瘙痒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