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如梦,问流水残瓣,何处驻芳踪寻找

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29.html

『“世俗上的人都以为我是为了坎坷的命运而悲叹而流泪,哪里晓得我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孤独——灵魂的孤独而叹息而伤心呢?”』

???

福州短暂的秋季终于来临,明明火热的夏天还在昨日,倏忽之间温度却不留情面,人们也换上了薄外套。不出几日,又要入冬了。

秋天的短暂和犀利颇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被千年以来的文人们反反复复涂抹。就像柳永在《雪梅香辞》里写:“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年前,贬谪之中的刘禹锡写下众人皆知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震惊诗坛,这样的语句出自诗豪倒不足为奇。

很难想象,民国时身世坎坷的庐隐会像刘禹锡一般,她写:“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之,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

不仅她写的秋日如此,她对其他季节的描写显得也格外热烈,和她的经历截然相反。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庐隐是谁。

庐隐当年与冰心、林徽因齐名为“福州三大才女”,却早早结束了悲苦哀婉的短暂一生,带着她凄美静穆的幻梦,沉睡于民国的文学史中。

△庐隐

「1」

生不逢时命多舛

年5月4日,庐隐出生。她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是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袭取“庐山真面目,隐约未可睹”的寓意。

在庐隐眼中,她的童年“没有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她出生时,本该是全家宠爱的长小姐,但不幸的是,她的外婆恰巧在此时病逝,她便成了母亲眼中的扫把星。

庐隐还没享受到父母的温暖,就被扔到奶娘家中抚养。两岁时,庐隐长疥疮,母亲完全置之不理;三岁时,体弱的庐隐还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又得了热病,更惹得母亲厌烦,催促奶娘将她带到乡下。

△庐隐幼时

如果四岁的时候,庐隐不被父亲想起,或许她也能在乡间做个无忧无虑的野孩子,不问白云苍狗,永远葆有孩童般的天真和快乐。

年,庐隐父亲升湖南长沙知县,将去赴任之际,突然想起了女儿的存在,将她接回身边。然而,他也不是良善之辈,因为庐隐在去往湖南的途中一直哭闹,他把庐隐抛入江中。幸得一个随从搭救,庐隐才免一死。

这位父亲自然也没什么好下场,庐隐六岁时,他便病逝了。

庐隐的母亲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投奔了庐隐的舅父,也就是当时的农工商部员外郎,医院御医。在这座大花园中,她的存在仍旧让家人不耻,庐隐只能和家中的婢女住在一起,还被扔给了略识几个字的姨妈。

姨妈对这样的累赘自然很不耐烦,只是每天教庐隐《三字经》和《女四书》开蒙,然后锁在屋里,强制庐隐背诵,背不出就用竹条抽打。

有时候,不明就里的母亲也要上手打一通。舅父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她可望不可及的梦境。

在这样的牢笼里,遭受这样的伤害,再幼小的孩童,对于生命也难免心生厌恶。庐隐的人生,便一直带着悲哀苍凉的沉郁底色。

庐隐九岁时,母亲将她送入教会办学的慕贞书院小学部。即便在病痛中,家人依旧对庐隐不闻不问。而庐隐在校长的关怀下,开始相信上帝的温暖,成为一个虔诚的小基督教徒。

年,庐隐13岁,辛亥革命爆发。舅父舅妈和母亲等20多口人逃至天津租界,只留下她和两个小表妹守着大宅院。

庐隐在这段时间里,看遍了舅父的藏书,又在大哥黄勉的帮助下,于年考进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设高等小学五年级,一年后更获得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官费待遇。这让她的家人们大为惊异,母亲竟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民国时期,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到校上课

庐隐在自传中,回顾这段曲折时写道:“因为我自己奋斗的结果,到底打破了童年的厄运。”但她心中对被厌弃、被虐待的怨恨,凝结成了伴随一生的多愁善感和锐利偏执。

「2」

飞扬跋扈为谁雄

一般故事到了这个阶段就应是苦尽甘来了,但对于庐隐的人生而言,她的苦难还尚未过半。

十七八岁的庐隐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迷上了言情小说,也找到了小说中一般的有情郎。没有手机的时代,文青们相恋十之五六由借书开始——年,庐隐因为求借小说《玉梨魂》,认识了20岁的表亲林鸿俊。

林鸿俊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又温文尔雅、曾留学日本,自然和庐隐有许多话聊。书信往来间,一来二去两人便情投意合。然而他提亲时,却因家庭背景被庐隐的母亲断然拒绝。

当时的庐隐分不清自己是因为爱情,还是出于对周遭环境的反抗,她与母亲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并在写给母亲的书信中写道:“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很让人吃惊的是,在那样一个长辈说一不二的时代,这件事竟以庐隐获胜告结。庐隐母亲的条件是,他们必须在林鸿俊完成学业后再结婚,同时还资助了两千元学费。

此时的庐隐,可能分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却对自己厌倦什么明白得紧。年,她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事园艺教员,不久就辞了职,开始了她“一学期先生”的旅途。

△庐隐和她的朋友们

她对各处的教学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于是辗转各地当老师,北平、安庆、河南、北平……每处只待得了一个学期。母亲希望她能有一份稳定的教职,大为光火,亲戚们也调笑奚落她。

庐隐自己说:“我的心是浮动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我都不能平静地久住下去,算命的人说我正在走驿马运,所以要东奔西走。我自己虽然不信命相,不过喜欢跑,我是不否认的。”

△电影《建党伟业》中,演员白冰(右)饰演庐隐

相较于同时代的人,庐隐真正飞扬恣肆的生活到来得很晚。

五四运动发生的年,庐隐已经21岁,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招收中国公办教育史上第一届女大学生。庐隐先以旁听生的资格回校就读,一学期后转为正式生。

虽未亲历过五四运动,庐隐心中沉积多年的悲哀依旧被爱国热潮所冲淡。她在大学里好似变了个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各种学生组织和社会运动中总是被公推为代表,同时也是旅京闽籍学生组织的“福建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苏雪林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中写:“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

或许是五四思潮与庐隐一直被压抑的斗争性十分契合,庐隐当时自称“亚洲侠少”,并与三个女同学王世瑛、陈定秀、程俊英组成“四公子”,学术相讨,生活相共,终日形影不离。

她们参与各种组织,编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在五四运动中为妇女解放独立自由勇敢地走上街头,游行集会,开中国女子参政之先河。

年11月15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为破坏抵制日货运动,派出便衣警察殴打表演爱国新剧的学生。16日午后6时,驻福州的日本居留民团集众数十人,持械寻衅,故意与学生发生冲突,死伤多人,一时全国震动,是为“福州惨案”。

此后,事件逐渐升级,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日爱国运动,同时,声援闽案运动成为全国性五四爱国运动的殿军一战。

△年5月,福州南门兜的“请用国货”石碑

“福州惨案”后,郑振铎和郭梦良等人发起成立福建同乡会,并且创办油印刊物《闽潮》。

庐隐与福建籍同学,在惨案发生后到福州会馆参加同乡会,认识了就读于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郭梦良。庐隐参与了《闽潮》的编辑工作,渐渐为他的才学所倾心。

此时,林鸿俊已从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到山东糖厂当了一名工程师,希望能和庐隐成婚。但在书信往来中,庐隐发现,林鸿俊的视野局限在柴米油盐和升职加薪中,和自己的愿景迥然两别。她不顾家中反对,坚决要求退婚。

然而这厢,虽然罗敷未有夫,但使君却已有了妇,郭梦良早已有了家中包办的妻子。庐隐也曾在这段关系中百般挣扎,最后仍然坚决表态:“只要我们有爱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紧。”

△庐隐作品

不羁的几年大学生活,也是庐隐作品井喷的时期。才上大二,她就发表了《一个著作家》《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等。年元旦,她加入了茅盾、郑振铎创组的文学研究会,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这一团体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庐隐是第一批会员,登记的序号是13,是继12位发起人之后的第一位会员,也是首批21位会员中唯一的女作家,名气自不必说。

年,当时已经十分有名的庐隐决定下嫁郭梦良为妾,京城哗然,母亲和亲戚们也觉得颜面扫地。无论是林俊鸿的被退婚,还是与郭梦良的感情,都让母亲受尽众人指点,母亲无奈只好回到福州老家。

△庐隐与郭梦良

老人回榕后积郁成疾,不出几月便抑郁而终,家人悲愤之下,也与庐隐断绝了关系。

年,在上海的“一品香”旅社,庐隐正式嫁给郭梦良。

「3」

多情自古伤离别

对庐隐来说,波折之后的爱情,在生活的诸多麻烦之下终究归于平淡,甚至难捱。

刚结婚的那年,两人自然比较甜蜜。庐隐以大学时的"四公子"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海滨故人》。

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被视为庐隐的代表作。书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女性爱情桥段,反映了当时五四思潮之下的新女性们,对打破现实古老窠臼的无力感;主人公露沙与梓青之间的感情,也以她和郭梦良为蓝本。

庐隐在给程俊英的信中感叹:“过去我们所理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只应天上有,不在人间。”

年,郭梦良因伤寒去世,留下了庐隐和十个月大的女儿。在丈夫的福州老家,扶柩还乡的庐隐切实感受到身为妾室的尴尬和心酸,长歌当哭也述不尽感怀触绪:“我常自笑人类痴愚,喜作茧自缚,而我之愚更甚于一切人类。”

当时在福州当老师的庐隐,将四顾苍茫、无枝可栖的冷漠凄凉都倾泻于笔尖,《寄天涯一孤鸿》《时代牺牲者》等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峰峦叠翠的鼓岭巧合间成了庐隐的避风港,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怀抱中,她开始凝视更高广的事物。作品《房东》中,庐隐开始描写社会题材,成为她文学生涯的一次转折。

△鼓岭老照片

然而,庐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依然在不断消逝。回到北京后,庐隐与同病相怜的好友石评梅相互慰藉支持,但命运并没有停止嘲弄,石评梅猝亡于急性脑膜炎。

很难想象,庐隐心中是怎样的满目疮痍、积思成痗。

「4」

红消香断有谁怜

年,一个年轻的男子打开了庐隐的心田。这个叫李唯建的清华才子,与庐隐相谈投契,感情渐深。

相识的一年间,他们来往了68封书信,庐隐自称“冷鸥”,李唯建自称“异云”。这些书信被辑为《云鸥情书集》。

这朵异云向庐隐表白:“你是我的宗教,我信任你,崇拜你,你是我的寄托。”或许内心孤凉的庐隐正需要这样火一般的炙热,从重浊肮脏的躯骸中逃脱,救赎狼狈的自我,年,两人成婚。

△《云鸥情书集》的扉页

年的长篇小说《象牙戒指》中,庐隐在讲述石评梅的故事之时,也提及了这段恋情:“从前我是决意把自己变成一股静波一直向死的渊里流去,而现在我觉得这是太愚笨的勾当。这一池死水,我要把它变活,兴风作浪。”

在这样的心态下,庐隐的笔墨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tp/5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