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āngzhuolianr,li?hānshui!
黑丧着脸,流涎水!
胡树青偃师人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洛阳日报原文图专栏“画说河洛民俗”特邀撰稿人
流传久远且奇葩绝伦的谜语,在偃师方言中俯拾皆是。今天再来猜个谜吧,请看题:
“Gāogaosānshàngyīlòurgu?,h?sāngzhuolianr,li?hānshui!”
亲们,能不能把它翻译成汉字?好了,正确的翻译是:
“高高山上一绺儿鬼,黑丧着脸儿,流涎水!”
这则谜语绝大多数字母就是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只有“黑丧”的“黑”与“涎水”的“涎”与普通话读音不同。“涎水”的“涎”,普通话读作“xiān”,偃师方言读作“hān”;小孩儿流口水,叫“流hān水”。
“黑丧”的“黑”,普通话读作“hēi”,偃师方言的读音不能简单的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偃师方言中“黑”的韵母不是“ei”,也不是“e”,而是偃师方言独有的韵母,现在偃师人还都这样读“黑”:“黑帮”“黑势力”“黑锅”“黑天半夜”……其韵母与“e”很接近,但与之不同;这里不做语言学专业术语的探讨,就利用现在的偃师话对“黑帮”“黑势力”“黑锅”“黑天半夜”……的实际发音,暂时借用“?”来代替这个韵母。
“黑”的韵母“?”在偃师方言中是客观存在的。偃师方言中“?”的存在有四种情况:
(1)单独以韵母存在,发音为“?”。这个音用的很少,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它常常用作拟声词,如“小弦子一拉呃楞楞楞——”“呃楞”即读作“ēleng”。“呃”在普通话中读作“e”,在偃师方言中则读作“?”(声调为平声,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阴平”。由于技术原因,这里借用的字母“?”无法标调。以下皆然);
(2)和声母“g”组合,拼成“g?”。它经常在口语中作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前缀。如“疙瘩”“屹弯儿”“圪垯”(其中的“疙”“屹”“圪”并不确切表意,只取其音),用“g?”打头的词语多了,如:过去壮年人吃饭使用的一种大号儿陶碗,叫“大g?lou”。瘸腿走路叫“g?拐”。做饭锅漏了,钉几个把钜,叫钉“锅g?bar”。庄稼苗、花草萎蔫叫“g?rang”(以上的“g?”读品声调,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阴平”);
“一动一动叫“g?dong”。一只脚跳着走路叫“g?deng”。衣服、布料、纸张、人得面部……发生的皱纹叫“g?zour”。过去有一种真菌传染皮肤病,书面名称叫“疥疮”土名儿叫“g?nao”。木料弯曲翘曲叫“g?liao”(以上的“g?”读品声调,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阴平”);
(3)和声母“k”组合,拼成“k?”。它经常在口语中作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前缀。如:胃里不好受,烦躁叫“k?fan”。把东西给糟蹋了、浪费了,叫“k?ci”。盛装粮食的一种器具叫“g?lou”(以上的“k?”读平声);
土块叫“坷垃”,方言音“k?la”。弄破且除去了蛋清、蛋黄儿的鸡蛋的外壳儿叫“鸡蛋k?lour”。残破的缸或者瓦盆儿没了上部,叫“缸k?canr”或者“盆儿k?canr”(以上的“k?”读方言“上声”,符号应当是“?”);
(4)和声母“h”拼,音“h?”。它主要是“黑”的读音,如:晚上叫“h?lao”(“h?”读平声调),或者叫“h?di”(“h?”读“上声“?”调;
用棍棒取拨动物件儿,引申为挖墙脚叫“h?lao”,例如:“羽毛球落在了墙头上,用细棍儿把它h?lao下来!”再如:“我们单位的几个人才,都叫你给h?lao走了!”等的“h?”读“上声“?”调,这是偃师方言的特征;
这里我借用“?”作偃师方言中的特殊字母,基本上解决了发音问题。但是,却无法给“?”表音调。
不愉快,愠怒,脸色阴沉,叫“黑丧着脸”,其“h?”读平声。
还有两处儿化音,前边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轻声”调的知识,偃师方言中,轻声字特别多,固定的词语最后一个字多读轻声。
说到现在,亲们该知道这个谜语的谜底了吧?猜猜吧?
谜底是:下雨了,瓦房房檐儿流水的情景。
在古代,瓦房是极其普遍的房子,其房檐是一排“流水”“钩檐”。“流水”“钩檐”是特殊的瓦,上面造有花纹。“钩檐”扣在连檐木上,“流水”则仰摆在“钩檐”上
边。下雨时,雨水顺着瓦垄儿往下滴或者流,“高高山上一绺鬼”说的是排列在檐口的钩檐流水,由于是雨天,阴沉,所以用鬼来说。小孩流口水叫流涎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