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故事灵古中学的诞生与坚韧行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的好 http://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灵古中学的诞生与坚韧行进

虞城县高级中学李子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后期,马牧集(镇)属于河南省商丘县第二区。这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位,又在陇海铁路南侧三四华里的位置上,有相当好的区位交通优势。朝外,虽说没有一条今天这样的柏油公路,可泥土大道四通八达,不仅有钢铁大动脉贯通东西,南来北往也极为方便,因而是几省商家云集的一个地点,为周边广大地区物资集散的一处场地,商贸活动一度相当繁荣,曾有“小上海”的称谓。可教育这块十分落后,远远赶不上商贸活动的热闹。整个集镇仅有一所完全小学,镇上和乡下好多地方还是封建时代诞袭下来的私塾学馆,加上日本侵略者多年糟蹋,连仅有的一点学校教育也变的十分肃条了。

镇里镇外的一些小学毕业生迫切要求继续升学深造,渴望多学些文化科学知识,而这里却没有中学可上;大部分学生拿到了小学毕业证书,也就永远结束了校园学习生活。部分学生要继续求学,只能长途跋涉到商丘,甚至到江苏场山、安徽毫州(如涡北中学)等一些地方。商丘县第二小学(现虞城实验小学前身)校长张瑞麟(虞城县城郊乡田庙村人,生于年,卒于年)面对求知若渴的毕业学生,忧心如焚,深感在家乡创办一所初级中学是太必要了,实在是刻不容缓,便积极联络褚继雯(豫东著名书法家,字西樵,号道磷,虞城县城关镇人,但祖籍睢州,生于年,卒于年)等地方知名人士共同谋划教育的这件大事。经多方联络,反复酝酿,组成了以张瑞麟为会长,有储继雯、许敬远、任时英、张新仲等人(多为商丘县儒学会会员)参加的校董事会,具体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

经多次商讨,校董会会议定了如下建校准备事宜:

一、由于马牧集东边3里多地的罗庄村西地有座灵古寺(后称东大寺、寺东南有古银杏树一株,枝繁叶茂,非常壮观,20世纪80年代末烧毁于求神者的香火),定校名为灵古中学。

二、因无力购买学校用地,又没有校舍建设资金,定校区于马牧集小南门里路东。这里是曾为商丘县第二区区政府所在地的魁居庙(庙外东南面有魁星楼;魁居庙大致为现城关镇红旗小学校院),将其中现有的房室做了校舍。

三、办学经费的一小部分由学生负担(每人一学期交40斤小麦),大部分由校董事会多方筹集。

四、聘请热心教育事业并很有学养的知名人士孙爽秋(名肃正,字爽秋,虞城县城郊乡孙门楼村人,生于年,卒与年)为校长。

筹备建校当中,校董事会会长张瑞麟极为热心,四方奔走,上下联络,日夜操劳,是校董事会名副其实的核心人物。

校董会向商丘县政府呈送了申请办学报告,不久得到批复,准许建立民办初级中学,但不给任何经费补助。在此情况下,张瑞麟先生再次出面请示商丘县长蒋心亮,要求把没收归公的一个大汉奸在马牧集南夏之楼购买的亩土地划归学校所有。听了张瑞麟的反复陈述,县长终于答应了这个要求。亩公田的地租收入就成了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办学急需桌櫈等,校长张瑞麟先生又采取了应急措施。日本投降时候,马牧火车站还放着一堆原木和板材,属于日本侵略者抢占的物资,他及时让人运到小学校院里,拔出一大部分归中学使用。这样,打造桌登及其其他急需的木料问题才得到解决。

办学经费仍有困难,张瑞麟先生又當出母亲的50亩土地,把所得款项交学校使用,还拿出自己接管的何兴顺糕点铺的部分营利和自己的部分薪金资助学校。

在校董事会的积极筹备之下,,私立灵古中学(现虞城县高级中学前身)于年(民国三十五年)8月诞生了———豫东大地上的马牧集,西汉梁孝王放牧马的这片土地(有史料说,马牧集由此得名)上,破天荒站立起一所初级中学,小镇内外广大少年学生和家长以及各阶层人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第一期招收学生约80人,分甲乙两班,在校院靠北边的一座两层楼里上课,下为甲班,上为乙班。一列东屋里还带着两个小学班。年(民国三十六年)春节后又招收一个班,即丙班,秋天又招收一个丁班,两个班都在东边两口平房。

办学条件是极为简陋的。一座小楼,东西厢房,加上朝南的校门两边的几间南屋,总共不过30来间的十来口房子,就是这所中学的全部校舍。由于缺乏办公室,先后十来位教师,连个办公室都没有,仅西屋南头有一间供教师临时休息的房子,教师一般都是上罢课就走。没有固定的学生寝室,住校学生常常东搬西挪,常把课桌拼对起来将就着睡觉。有一段时间,长疥疮的学生就住在那座小楼的楼上教室后头。没有学生大伙,一些学生在几间南屋里自找炊事员起伙或自己做饭。有的是在街上自找房子起火。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器材,极为缺乏体育。没有音乐和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器材,一部风琴还是从小学借来的。校门外有一个比一个篮球场大不了多少的操场,在那里两根木柱子上头钉上木板,安上铁圈就成了篮球架子,这是学校唯一的体育活动设施。

教室劳动报酬和各种办公费用主要由公田租粮解决。种地户对于学校的资金需要和难处并非都有认识,租粮的收集很费周折,办学经费总是处于困难状态中。教师的报酬很底,一般每月一百三四十斤小麦,至多一百七八十斤;有的工友每月仅发给60斤小麦。

就在如此困难的办学条件之下,首任校长孙爽秋,带领先后聘任的训育主任吴廷赞,总务主任任洪烈、李玉峰、陈湘,教师耿雪亭、高广泉、李化南、刘运川、王安道、窦惠敏、孙绳武、杨梳战等十多位教职工,惨淡经营,认真管理,在将近二年当中,维持了教学工作的较好局面。

开设的课程有国语、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语、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历史、地理、体育等,当时开的课程还是比较齐全的。

校长孙爽秋常以为国家为人民的人生目的教育学生,要求他们努力攻读,求得真才实学,以期将来报效祖国,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对待学生,他和蔼可亲,情同父母,既循循善诱,又严格要求;对待教师同仁,既以认真教书,不可误人子弟要求,又以兄长般的态度多方关怀照顾。他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几门功课的教学都拿得起来,自己担任英语课之外,还随时代替请假的教师上课。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正规的。对学生有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学年总成绩一门不及格者补考,两们不及格者留级,三门不及格者即退学。早操、早晚自习都有明确的纪律要求,即便是走读的女生晚自习也不得缺课。尽管有夜里来校学习不太安全的问题,绝大多数女学生晚上还是坚持到校学习。第二学年还组织了学生纠察队,帮助教师检查学习秩序和生活纪律。

年(民国三十七年),在中华民国与人民共和国新旧政权交替的动荡之中,灵古中学的好多学生或结队或分散地下了江南(秋冬或次年春天大都返回),学生多有流失,一些外地教师和孙爽秋校长也相继离开学校。夏之楼的地租收入更难维持原状,继续办学更加困难。这年秋天,校董会会长张瑞麟兼任校长,组织彭通三、窦惠敏、郁慎之、田某某等教师继续维持上课,并召集校董会成员负责捐幕筹集一些粮食,暂时解决了教师的待遇问题。在经费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寒假前终于停下课来。

年春节后,校长张瑞麟和几位教师分别动员马牧镇及附近的中学生回校复课,把原来秋季班和春季班的学生编到一起合成一个三年级班,又开了学。接下来又招收一年级新生50来人。三年级一个班在楼上上课,一年级一个班在楼下上课,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时,校名称为私立马牧中学。

(推荐:韩宪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tp/4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