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果為助
中醫飲食講究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所謂助,就是吃完飯菜以後幫助消化,所以水果絕對不是主角,它只是個配角。但是很多人現在是本末倒置,把水果當飯吃,反而把主食棄之不用,這從大方向上就錯了。這麼吃的結果,就會使自己的精血、精氣得不到補充、滋養,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先傷精、後傷氣,最後傷神,會出現嚴重的厭食或者抑鬱傾向。
水果本身雖然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糖類、大量的纖維素,但是說到根上,水果是果不是實。水果的果肉并不是植物裡面最精華的東西,植物最精華的東西都在它的種子裡面,也就是果核裡面。少量吃水果可以滋陰,滋補自己的體液,吃多了就會導致比較嚴重的腹瀉,會把自己本身的營養成分、沒來得及消化的食物、體液排出體外。所以很多人吃了水果以後會造成營養流失。很多人說吃水果能減肥,那只是暫時的,短期有益,長期有害。這就是我們對水果的一個總體的認識和評價。
西瓜西瓜不僅有很好的清暑、解渴的食用價值,而且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中醫把西瓜稱為“天生白虎湯”。什麼叫白虎湯呢?這是一個清熱、生津、潤燥的方子。它專門治療“四大”的症狀,就是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這個方子裡我們用的藥物有生石膏、知母和甘草、粳米。如果您身邊不湊手,沒有這些中藥,可以用天生的白虎湯來治療,其實就是去吃西瓜,吃完以後就會熱退、津生、汗收,脈也能夠得到平復。很多人說吃西瓜容易上火,這種說法應該說沒錯,但它和我們之前說的清熱、潤燥的功效並不矛盾。因為西瓜本身是甘甜的,甘甜的食物有利尿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吃完西瓜就不停地小便,小便過多就會傷到津液,產生了一種陰虛火旺的症狀,就是反而出現嗓子乾、鼻子出血。這其實是西瓜吃多了的一種副作用。那麼怎麼避免這種情況呢?一個就是適當地吃西瓜,另外可以在西瓜上面微微灑點鹽。因為中醫認為咸能入腎,吃特別甘甜的東西容易傷腎,產生漏、尿。吃西瓜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千萬不要吃冰鎮西瓜。因為冰鎮造成很重的寒氣,滲透到西瓜裡面,你再把這種本身寒性的西瓜吃到胃裡面,就是更大地加重胃腸負擔,傷害到胃腸功能,也就傷到了人體自身的陽氣。這樣吃西瓜開始可能傷的是胃,以後就會傷到肺,人就會出現很多過敏的症狀,流稀鼻涕、打噴嚏,甚至會出現皮膚瘙癢。所以我是堅決反對夏天過度吹空調,一回到家裡打開冰箱拿出冰鎮西瓜就吃的這種行為。當然也有人說,西瓜在外面曬得那麼熱,不冰鎮口感不好,其實很簡單,大家可以把西瓜放在我們普通的自來水裡面泡一泡,翻翻個兒,讓它均勻受些涼。這種自來水的涼人體還能夠接受,這樣切出的西瓜本身又很水靈,又能保鮮,所以我們建議大家這樣吃西瓜。給大家再推薦一個常用中藥——西瓜翠衣,就是西瓜皮。不是西瓜的外皮,是西瓜瓤和西瓜外皮中間的那部分,綠色的瓜條。把它曬乾入藥煎,能起到清熱解暑的效果。其實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很好的涼菜。吃完西瓜以後,把外面那層硬的綠皮削掉,內側紅色的瓤刮乾淨,然後把它切成細絲,用鹽殺一下,殺完以後把水擠乾淨。再調點醋,放點蒜,一拌,就是一道很好的爽口、解暑、清熱的涼菜。大家可以試試。荔枝
荔枝,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南方水果,因其風味絕佳,深受人們喜愛,被稱為水果之王。荔枝古名“離枝”,意為離枝即食。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說法,因此保存起來非常困難。現代人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選易於保存的品種,以低溫高濕保存。
中醫認為荔枝果肉味甘、酸,性溫熱,入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升陽助火、溫中止痛、安神之功效,尤其適合產婦、老人、脾虛久瀉、氣虛胃寒、體質虛弱者、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研究也發現,荔枝所含的天然葡萄糖特別多,天然的葡萄糖對補血健脾有特殊功效,對血液循環、產溫機能有特殊的促進作用。荔枝還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可促進微細血管的血液循環,防止雀斑的發生,令皮膚更加光滑。
因為荔枝屬濕熱之品,民間有“一顆荔枝三把火”的說法。大量食用鮮荔枝,會導致人體血糖下降、口渴、出汗、頭暈、腹瀉、皮膚過敏甚至出現昏迷和循環衰竭等,醫學上成為“荔枝病”,即低血糖症。
另外,吃荔枝要講究方法。首先,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外皮表面。其次,注意一次食量不要太多,一般不超過五顆,也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再次,如果吃的稍微多點,可以吧荔枝殼煎湯煮水喝,用來平衡荔枝的熱性。
荔枝在中藥中的應用是荔枝核,其味甘、微苦,性溫,可以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用於治療寒疝腹痛、睪丸腫痛;還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的食療佳品。
荔枝蜜是上等蜂蜜,顏色為琥珀色,芳香馥郁,帶有濃烈的荔枝花香味,味甘甜,微帶荔枝果酸味,既有蜂蜜之清潤,又因為蜜蜂釀蜜時添加了各種蜜蜂自己特有的成分,故無荔枝之燥熱,因其特殊的生津、益血、理氣功效,成為嶺南特有的蜜種。
龍眼
金秋時節,桂圓陸續上市。因它的外形渾圓,宛如“龍”的眼珠,所以它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叫龍眼。桂圓肉又叫龍眼肉。
龍眼鮮品味道甜美,還有很多吃法,一般可以生吃、蒸煮和泡茶。生吃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但是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脹;和其他補品一起蒸煮食用,不僅味道鮮美,還可以提高補益的效力;第三種方法就是泡茶,需要長期食用者一般採用此法。
中醫認為,龍眼肉無論是乾果還是鮮果,味甘性溫,主入脾胃經,能溫補氣血,生肌長肉,安魂定志,是治療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導致的虛損證的良藥。
在食療方面,適量的龍眼配合枸杞、紅棗、粳米煮粥,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血等功效。龍眼和大棗燉甲魚則滋陰生血。
清代中醫王孟英就曾經用“集中神品、老弱宜之”來形容龍眼,認為它可以提高人們的記憶力,對神經和腦組織有很高的營養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治療外傷,有很好的止血止痛功效。龍眼和荔枝、紅棗相比,在補血益智方面,還是龍眼略勝一籌。
我們再來說一說龍眼核,龍眼核是龍眼樹成熟果實的內核種子,有止血、理氣、止痛之功。單用龍眼核烘乾研末外用可治癬疥瘡毒、創傷腫痛、水火燙傷;單用龍眼核10~15克水煎服可治胃寒冷痛及寒凝腹痛。
龍眼殼也是一位中藥,它是龍眼樹成熟果實的外殼,性溫,味甘澀,有收斂、止瀉、止咳作用。單味龍眼殼10~15克水煎服,可治久咳、久瀉。
龍眼雖然具備較高的醫藥價值,但也不可隨意多食,一般每天食用鮮龍眼不宜超過五顆。因為龍眼屬溫熱食物,多食易滯氣。另外,龍眼具有斂邪的作用,使邪不外達,所以溫病初期患者和有上火發炎症狀患者不宜食用。這些都是我國歷代中醫根據臨床實踐得出的寶貴經驗,需要我們在食用時多加注意。
石榴
石榴是一種落葉灌木或者是小喬木,原產於中亞,也就是現在的伊朗、阿富汗一帶,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傳入我國。
石榴一般在陽曆的五到六月開花,石榴花色彩鮮艷,紅得像火一樣,是夏季非常好的觀賞花木。石榴花的顏色也跟中國的服飾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梁元帝在《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的填詞,古代女性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出來的。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輕未婚女子的代稱。男人被女性的魅力所征服,我們經常說拜倒在石榴裙下。
中醫把乾燥的石榴花研成細末,留著備用,碰到急性出血,比如鼻衄、女子崩漏等情況服用,能夠快速止血。急性燙傷,用石榴花末調上香油塗抹患處,能促進傷口愈合,不留瘢痕。
石榴的果實在秋天成熟,因為它色彩鮮艷,籽多飽滿,經常被我們用到喜慶的場合,象征著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家族興旺。而石榴成熟的時候,正逢陰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和國慶節,所以,石榴也是我們秋天經常食用的水果。
成熟的石榴體色鮮紅或粉紅,經常裂開,露出寶石一般晶瑩剔透的籽粒。好的石榴顆粒大,核小,酸甜多汁,雖然吃起來有點麻煩,但是那種鮮美是回味無窮的。石榴籽的果汁有非常好的滋陰潤燥的功效。中醫認為石榴的性質不像梨和蘋果那麼涼,因為它開花在夏季,花色又鮮紅,加上味道酸甜,所以,脾胃虛寒,吃一般水果容易拉肚子的人,倒是可以適量吃些石榴。另外,石榴雖然味美,但是其性質屬溫性,吃多了容易助火生痰,所以要適量食用,不可貪多,正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我們中醫用石榴,主要是用它的皮,也就是包裹這些籽粒的石榴皮,有時也用石榴樹的根皮、樹皮。中醫認為,石榴皮性溫,味道酸澀,有很好的收斂、固澀的作用,甚至能起到止瀉、止血和殺蟲的效果。所以,石榴皮經常被中醫用於長期腹瀉、慢性腹瀉,或者長期慢性的咳嗽、上氣不接下氣,便血以及女性的崩漏、大量出血或者少量的淋漓不斷的出血等病症。
有關石榴皮的內服和外用的使用方法有很多,我們一般磨成粉或者煎湯服用。對於長期腹瀉的病人,一般用石榴皮15克,加點生薑、紅糖或者白糖,飯前喝;有時候,還可以把新鮮的石榴皮搗碎搗爛,敷在肚臍上,用膠布固定,一般連續敷24小時,可以治療成人或者兒童的腹瀉。對於便血的人,我們一般把石榴皮炒干研末,溫開水送服,有的時候,還會把石榴皮炒到有些焦黑,炭化以後加紅糖服用,或者裝膠囊吞服。對於那些老拉肚子,中氣不足,甚至出現脫肛的人,一般用石榴皮加上五倍子煎湯熏洗患處。對於女性出現白帶過多的,一般用石榴皮磨成粉,裝膠囊吞服。我們還用石榴皮煎湯外系治療一些神經性皮炎或者牛皮癬等皮膚病。石榴皮以及石榴樹根皮均含有皮碱,對人體的寄生蟲有麻醉作用,在古代可以驅蟲殺蟲,尤其對絛蟲的殺滅作用更強,可用於治療蟲積腹痛、癤癬。
蘋果
我小時候吃的主要是國產的叫做“國光”的蘋果,個頭很小,酸且甜。現在人們吃的蘋果都個頭偏大,品種也有很多。
中醫認為蘋果味酸、甘,性偏寒涼,吃適量的蘋果可以生津、止渴、潤燥。平常喝燒酒或白酒吃點蘋果,可以緩解或平衡酒的熱毒;如果少吃蘋果,發揮它酸性而不是寒性,那蘋果還有止瀉作用;但是如果吃得太多,或者吃的不得當,就會導致嚴重的腹瀉。現在很多人盲目學外國人,外國人說每天一個蘋果可以健康長壽,這是很錯誤的。人種不一樣,飲食習慣不一樣。如果我們不考慮自身的情況,盲目照搬西方飲食模式,天天吃一個蘋果,很容易先傷到胃,再傷到小腸和大腸,最後傷害到整個身體。
蘋果的酸味有一個收澀、收斂的作用。收斂的作用能夠平衡、緩解辛辣給胃腸道帶來的刺激。我們都知道韓國人愛吃辣的泡菜,但是要記住韓國人做的泡菜裡面除了有很多辣椒以外,還有用來平衡辛辣味道的新鮮的蘋果絲。所以對那些肝火旺盛或者是血壓很高、易怒的人,或者那些飲酒過度的人,用蘋果汁或者嚼一些蘋果都能起到很好的緩和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把蘋果切碎、搗爛、絞汁,熬成稠膏,加點蜂蜜服用,能夠緩解、脾胃、肺和大腸陰液不足導致的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症狀。
橘子
橘子,有人把它簡寫成“桔”,字不同,說的是同一個東西。橘子原產於我國,是芸香科柑橘屬常綠喬木,因為它對溫度、濕度和土壤環境要求比較高,所以主要產自長江中下游和長江以南地區。一般說來橘子都是紅色和金黃色,而綠色的、黃色的多屬於柑類。柑橘相近,皮肉容易分離,皮肉中間有橘絡,而橙子則不是這樣。
中醫認為,橘子性溫,味酸甘,適量進食能滋補脾肺津液;過多食用則會上火生痰,引起口角糜爛,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舌苔增厚,痰聲轆轆,大便乾結,小便色黃。酸斂過重還會誘發結節、腫瘤。橘子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如果一次吃得過量或連續攝入過多,血液中胡蘿蔔素濃度過高將會導致皮膚發黃。
橘子可謂全身都是寶;不僅果肉的藥用價值較高,其皮、核、絡、葉都是“地道藥材”。
橘皮入藥稱為陳皮,是中醫常用藥物之一。橘皮刮掉白色的內層,單留表皮稱為“橘紅”,主入肺經,具有理肺氣、祛痰等功效,臨床多用於治療咳嗽、喘憋等症。完整的橘皮兼入脾胃經,能治療食積、痰飲導致的嗽。所以說橘皮是既能治咳,又能治嗽。
陳皮最地道的產地在廣東新會,所以,中藥裡面常用新會皮來代指陳皮。存放得當的陳皮,年頭越久藥用價值越高。在廣東,陳皮用途最多的是食療,大家日常煲湯、燉肉、做菜都會放陳皮,用得就是陳皮的芬芳、理氣、消食的功效。
橘葉氣味芬芳,具有舒肝理氣、消腫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脅痛、乳痛。橘子的果核叫“橘核”,有散結、止痛的功效,臨床常用來治療疝氣腹痛、睾丸脹痛、乳腺炎引起的腫痛等症。茴香橘核丸在藥店一般都能買到。橘皮和果肉之間的網狀橘絡,有通絡化痰、順氣散結之功效,除了常用於治療痰滞咳嗽以外,還用於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高血脂、脂肪瘤和神經纖維瘤。橘絡治病的主要原理是能疏通經絡、稀釋黏稠的血液和體液,消解鬱結。除了煎藥服用以外,我們還建議患者每天用橘絡泡水代茶飲,效果明顯。
整理自“徐文兵”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