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巴初印象
乘坐包机,经过了15个小时长途飞行,当地时间年8月19日下午,中国(安徽)第八批援南苏丹医疗队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南苏丹位于非洲东部,靠近撒哈拉沙漠,常年温度40摄氏度以上,环境十分恶劣。虽然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是,当飞机降落在朱巴国际机场时,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大家吃了一惊。“没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即便市中心最繁华地段,也都是低矮破旧的砖瓦房子。道路坑坑洼洼,车子一过,尘土飞扬,路边三三两两的居民也多是赤脚光膀,不时还有持枪的人员经过......”时隔一年多,援南苏丹医疗队员、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吴永军向记者描述着对南苏丹的初印象。国家给予医疗队的后勤保障还是不错的,大家被安排在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酒店——朱巴北京大院,那里有独立封闭的院落,大门24小时有保安执勤,老板是中国人,在沟通方面更顺畅,环境也相对更安全些。入住安排妥当,必要的隔离让队员们有了相应的休整时间,除了要克服时差、水土不服带来的皮肤过敏、口腔溃疡、肠胃功能紊乱等身体不适,还要适应晚上突如其来的枪声,“晚上开灯时要紧闭窗帘、防止被流弹误伤,不要单独出门,安全始终是第一位,感染疟疾、黄热病甚至艾滋病的风险是在当地行医的隐患......”交接时,上一批医疗队员给出了忠告。朱巴虽然是首都,但基础设施滞后,没有统一的市政供电、供水及网络系统,医疗队医院医院,可是医疗水平跟国内相比差距仍较大。没有规范的查房、交接班、疑难病例讨论,缺少像样的检查设备,不少科室甚至没有独立诊室......如此简陋的条件,队员们都是第一次见到,“甚至还不如国内的乡镇卫生院。”当地的疫情状况也不容乐观。当时,随医疗队一起抵达的还有中国援南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当地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居民防控意识缺乏,即使确诊的病人,也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困境中坚守
生活与环境的不适与支援任务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经过与上一批医疗队的简短交接,第八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全面接手工作。对于大家来说,“在那里,只有一个目标——在现有条件下,尽己所能,做好工作,救治病患。”南苏丹是战乱国家,作为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经常遇到枪伤、刀伤、车祸伤等病人。然而,面对急需手术的情况,队员们最常听到的话却是“nopower,nolight”(没有电,没有灯)。“医院仅给我们每周一半天的手术时间,还得等到上午10点后统一供电,供电时间不超过2小时。”吴永军无奈地说。为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所有的手术外围工作队员们都要提前做好,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支持每周1-2台规模较小的手术。遇到病情复杂、需要手术的情况,医院条件不允许,只能无奈和病人家属沟通解释,“心里着急,但一身劲使不上,那感觉真的很难受。”吴永军说。接手工作不久,吴永军和队友就遇到了一名巨大腹外疝患者。这是一名老妇人,有17年病史,一直没得到有效治疗,得知这里有中国医生,就赶紧找来,想要中国医生给她做手术。缺少疝补片、没有好的麻醉机、无法顺利实施全麻......手术的开展也是几经周折,好在最终,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顺利施术,为老妇人解除了病痛。在南苏丹,平均每6人中就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手术时唯一的防护措施就是裹严实了。”回想之前救治的一名艾滋病人,吴永军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后怕,“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做好手术,不任由病情发展下去。”所以,当得知病人艾滋病检测呈阳性时,他和队友交换了个眼神,平静地表示“手术继续”。南苏丹整个国家只有一百多名注册医生,专业麻醉师更是紧缺,作为医疗队唯一的麻醉医生,来自医院麻醉科的谢海燕除了负责医疗队所有手术的麻醉,还要为当地外科医生的手术提供麻醉服务。在仪器短缺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她只能通过目测来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一会查看瞳孔,一会加强补液,一会增加麻药剂量,一会增开静脉通道......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多次参加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尤其在为重症新冠患者寻求呼吸支持方面,展现了良好的专业技能。由于特殊的气候,在南苏丹皮肤病多发。医院的刘芳是皮肤科医生,也是整个朱巴唯一的皮肤科专科医生,她告诉记者,“最忙时一天接诊了70多个病人,湿疹、皮炎、过敏、虫咬伤、疥疮是常见病,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也不少见。”由于缺少专业检查设备,也就意味着看诊需要依靠医者的临床经验,为了对患者负责,刘芳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当地疾病特点,进一步提升了皮肤病的治疗效果。一名不足7月龄、体重仅克的医院出生后生命垂危。在仅能供氧、且只有少量糖水和简单抗生素的基础下,来自医院普儿科的朱长龙和新生儿科的江长龙为患儿成功进行了复苏和抢救,在南苏丹整个国家创造了奇迹,改善了此类患儿放弃救治的现状。此外,在南苏丹,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也得到了肯定。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马坦坦将针灸、推拿、拔罐、物理治疗等疗法运用到慢性颈肩腰腿痛、肌肉损伤、脊髓外伤术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失眠、呃逆、头晕头痛等的医治中,效果明显,在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当地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前来“拜师学艺”。接力“传帮带”
医疗援外,不仅“输血”,也在“造血”。培训医疗人才、更新医疗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有这样才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此,队员们在积极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对当地医护人员的培训上,通过授课、教学指导、业务查房等方式,讨论疑难病例、分享诊疗知识,并从医疗管理、流程规范等方面带动提升素质。施行南苏丹首例开放性颅脑外科手术,完成巨大腹壁疝的修补、腹膜后包块的切除、面部毁损伤的整形修复、枪伤患者的探查抢救,以及全麻镇静、深静脉置管等许多技术的一一开展,填补了朱巴乃至整个南苏丹的空白。针对当地常见病、特色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国相关疾病的诊疗经验,医疗队制定出更为优化、更符合当地特色的相关疾病诊疗常规。没有规范的病例,大家就凭借良好的英语水平,指导撰写医疗文书,包括病例书写、手术记录单、病情告知单等,医院的管理规范高效。医疗队还先后组织人员赴朱巴—伦拜克道路项目沿线的拉杜县和特里卡卡县开展巡回义诊,为缺医少药的当地民众带去了巨大帮助。援外期间,不少队员还承担了朱巴健康科学研究院的相关课程带教任务,真正把一专多能发挥到极致。为医院合作建设项目,医疗队在驻南苏丹大使馆和安徽省卫健委领导下,积极协调资源,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有医院影像人员短缺难题;持续发挥宫颈疾病筛查中心作用,医院合作机制建设,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由于基本的防疫物资缺乏,当地疫情控制并不理想。在大使馆的组织领导下,医疗队积极落实“春苗行动”,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分别于去年6月和7月为在南中国公民顺利进行了国产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并在当地居民中开展健康宣教,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南苏丹百姓也对中国医生非常敬重,有些病人还会用塑料珠子串成手链送给中国医生,“这可能是他们最昂贵的礼物。”由于朱巴的安全状况不乐观,队员们下班后的生活基本局限在2万平米的朱巴北京大院里,每月一次到当地孤儿院看望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是他们除义诊外唯一的外出时间。尽管生活单一,尽管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但大家仍然感叹收获良多。在援助南苏丹一年多的时间里,第八批医疗队共诊治门诊病人人次,收治住院病人人次,施行各类手术台次,抢救危重病人人次,施行中医诊疗人次,开展电子胃镜检查人次。同时,面对新冠疫情,年,队员们还多次深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救治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2名重症患者,为南苏丹疫情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回国后,大家严格执行相关的隔离政策,“在多次隔离排查的日子,有的时候醒来会感觉恍惚,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当地人民对中国医疗队的依赖和信任,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不单为自己能够学有所用而自豪,更为自己身后有个强大的祖国而自豪。”吴永军如是说。实际上,中国(安徽)援南苏丹第八批医疗队,仅是多年来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的2万多名援非医疗大军中的小部分。中国从年开始向南苏丹派遣医疗队,到目前为止共派出9批队伍参与南苏丹医疗援助。来源:李珊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