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关于帕金森历史沿革治疗帕金森最有效的药原来是它
帕金森(Parkinsonsdisease),又称为“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是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元动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中医学对帕金森的认识和治疗源远流长,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群患病率的不断增长(根据我国北京,上海,西安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是继脑血管之后,和痴呆并列成为中老年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学在对帕金森已有认识的的基础上,又不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本文着重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两个方面对关于帕金森认识历史发展变化进行一下简要概括和整理,以期在今后中医药治疗和预防帕金森的道路上提供一些依据。
一、传统中医对帕金森的认识帕金森属于中医学的“颤证”范畴,历代文献对此病有丰富详实的记载,如“振掉”、“振栗”、“颤振”、“颤抖”、“手颤”、“足颤”、“身震摇”、“虚颤”、“痉病”、“肝风”等相关描述,为现代医家治疗帕金森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一)对帕金森症状的认识中国古代关于帕金森症状的有关描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强直归属于痉的范畴。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灵枢●邪客篇》则指出:“邪(恶血,因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仲,故拘挛也”[2]。《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凹。即精神疲倦,头倾肩垂,弯腰曲背,膝部屈伸困难,转腰不能,走路颤摇,不能久立。生动地描绘出患者震颤、强直、活动受限和姿势障碍,与我们现代所见的帕金森患者极其相似。
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加以阐发,对帕金森的认识日渐深刻。六朝《华氏中臧经●论筋痹第三十七》说:“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国所谓行步奔急,不能舒缓,恰如帕金森病的慌张步态。唐《千金要方》中有“金牙酒”,治疗“积年八风五痉,举身蝉曳,不得转侧,行步破磷、不能收摄”[4)等病,这些特征都类似于帕金森临床所出现的动作迟缓和步态障11唐宋以后,人们对本病有了更加明确的详细论述。明代的孙一奎尤为杰出。他首次在《赤水玄珠》一书中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证,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在鉴别震颤和寒颤时说:“夫颤振,乃兼木’(而言,手足肘前战动,外无凛剽之状”。他又分震颤为“头动而手足不动”和“手足动而头不动”两种临床类型。并对颤振的起病年龄和预后情况,亦有科学的论述,说“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肾火,极为难治”[5]。明清时期,张璐在《张氏医通》一书中鉴别颤振和瘛疯谈到:“颤振与瘛疝相类似,瘛疚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王肯堂提出“颤振”病名,他在《证治准绳》中详细阐述“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历代医家对帕金森症状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浅显到深刻的过程,为帕金森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对帕金森病因病机的认识1.从肝风论:首见于《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风气通于肝”,“风胜则动”叫,肝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风阳均主动。外邪可引动肝风,如六淫等邪气侵入人体,均可从其类,化而成风,即为外风。《五指筋李不能屈伸候》说:“筋挛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李缩,不得伸也。筋得风热则刚纵,得风冷则孪急”[8]。说明风、热、寒、湿皆可引起肝风变动。也有内风为之者也,如清代《顾松园医镜卷四乐集病机》中日:“肝主筋,其化风,故属风,非外来虚风八风之谓。内风多燥,若与风剂则益燥,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论。”[凹]指出颤症之风由血而起,当属内风。2.从气血论:老年者,脏腑气血阴液损耗,气血不足,阳无以制,虚风内动而发为震颤。《医宗己任编●颤振》认为:“大抵’(血俱虚,不能濡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强调气血亏虚是震额的主要原因。《医碥卷四杂证颤振》曰:“颤,摇也,振,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也,由水虚而然,水主静,虚则风火内生,而动摇矣”[10]。明确指出阴虚风动导致该病的发生。明●张三锡和清●高鼓峰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气血两虚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因气血盈少亏多,遂失却滋养,筋脉失荣而虚风内动,发为颤振。3.从痰凝、淤血论:《明医指掌卷三痰证三》有曰:“风谷消磨气血成,滋荣脉络,壮元精,七情四’(时冲逆,脾胃旋伤懒运行,胃口从此留宿饮,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却是痰涎滞在经,风痫瘛手孪急..”叫"。明确指出痰凝阻滞经络,导致手足李急瘛纵。《灵枢●邪客》有日:“邪’(恶血,不得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说明淤血阻滞,经脉不通也是导致帕金森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4.从脾肾虚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则会出现动作迟缓。肾者属水,肾虚则水不涵木,肝肝阳.上亢则肝风风内动导致“头摇”、“震颤”。何梦瑶在《医偏》中谓:“颤,摇也:振,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由水虚而然。风木盛则水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指出该病主要由于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土,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这进一步说明了帕金森属于本虚标实,即以肝、脾、肾三脏虚为本,风、火、痰为标。
(三)、对帕金森治疗的认识针对不通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从肝论治.者指出,帕金森主责之于肝,提出了镇肝熄风,舒筋止颤等疗法,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滕饮等:从气血论治者认为本病属于(血两虚,故提倡以补’(养血为主,如清代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篇》谓:“大抵气血俱虛不能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故“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从痰凝血瘀论治者则主张涤痰祛瘀。如《医学纲目》中日:“人常抽掣而战掉,至于盏物不举,以治痰获荃丸服之立愈”。又如《赤水玄珠》中提出以清上补下之法并创制了摧肝丸以“镇火平肝,消痰定颤”。从脾肾虚论治者指出治疗本病应以培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临床常用如左归丸,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膏等知名方剂。综上所述,祖国传统医学有关帕金森病的描述已有相当丰富的资料可循,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不外乎虚实两种,虚者以肝肾(血亏虚为主,实者以肝风、痰凝、血瘀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方药,这些详尽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为我们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疾病的认识和研究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的认识现代中医叫认为“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急、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导致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在脑,病变脏器重在肝,涉及于脾肾。证属本虚标实,虚以。
肝脾肾三脏为主,实则与风、火、痰、淤有关。
(一)对帕金森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对帕金森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古代医家的观点发展而来的,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不同的医家根据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研究,也提出了相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现举例如下:胡建华认为帕金森以中老年居多,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内风暗动、痰瘀互结为重要的病理因素,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颜德馨认为颤证多由瘀血作崇,多属筋脉病变。其病机或因情志不遂,肝(郁滞,气滞血瘀,引动内风发为颤证:或因风痰胶阻,脉络壅滞,内生瘀血,筋脉失濡发为颤证;或因饮食不慎,脾胃受损,助湿生痰,日久致瘀,筋脉失养而成:或因年老久病,肝肾精血亏虚,血涩致瘀,风阳内动,筋脉失濡,而成颤证:或因外伤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虚风内动,清窍受扰,筋脉失养,发为颤证。王永炎“认为帕金森的病位在脑,与脑髓有关,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虛、髓海不足、气虚痰结、血瘀动风。倡导填精补髓、健脾益治疗法则。马云枝认为脾虚湿盛、痰热动风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该病的主要病机,脾虚贯穿颤证发展的全过程,提倡从脾论治,健脾益气、化痰通络熄风。张灿灼等叫从老年病角度出发认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在帕金森的发病中不具特殊性。导致帕金森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标的出现。袁灿兴等认为肝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帕金森之本;风火痰瘀毒互结,蕴塞脑窍为其标。强调内风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并提出内风有内风旋动和内风暗煽之别。帕金森深难治是因虚实夹杂,诸邪胶结难去,损伤脑窍,认为风、痰、火、瘀皆为毒。何建成认为,帕金森发病尚有“毒”之因素,提出本虚为肝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标实为风、瘀、痰、毒互结,蕴塞脑窍。李军艳等认为病位在脑,当以肾虚为本,瘀血阻滞脑络为标。肝脾虚皆由肾虚而起。并提出提出肾虚髓空是帕金森发生的内在条件,血瘀则是发病的必然因素,肾虚血瘀是帕金森的基本病机
(二)对帕金森治疗的认识基于对帕金森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现代众多学者对帕金森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李军艳21-23]在综合年后的相关文献后指出临床最常见的是将此病分为3型或4型。分3型多是肝肾亏虚型、气血虚弱型、痰浊阻络型或痰热动风型,分4型则加上气滞血瘀型。根据此辨证分型,临床治疗选取适当的方剂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肝肾不足型多选用大定风珠、大补阴丸、六味地黄汤B25、一贯煎[P6]等;气血两虚型多选用人参养荣汤D3-25]、八珍汤-27]、十全大补汤28]等;痰湿阻络或痰热动风型多选用导汤;肾虚血瘀者选用补肾活血方药抑颤汤等。也有学者根据帕金森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期,确立各期的治则治法。如李彦杰91等总结赵国华治疗帕金森经验,提出发病1年之内者为初期,2~3年者为中期,3年以上者为后期。初期平肝息风以治标,健脾益(以治本;中期豁痰化瘀以治标,滋补肝肾以治本;后期补益精f血以治损,临床疗效满意。沈晓明[30按病情将帕金森病分为稳定期、波动期、进展期3期进行辨治。稳定期治从脾肾入手:波动期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进展期肝、脾、肾三脏并治,尤重视肾精的亏虚,常选用益智仁、菟丝子、炒杜仲、桑寄生等补肾之品。此外,在临床治疗上,也出现了不少专方治疗帕金森的报道,如定颤丸治疗震颤麻痹34例,总有效率为98.1%31。抗震止痉I号冲剂治疗帕金森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0%]。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复方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如坎离丸3可明显改善于部功能、书写障碍、颈肩僵直、上肢协调不能、震颤等症状;补肾止颤汤34可明显改善震颤、僵硬、便秘等症状。关于帕金森的现代中医药治疗,无论是分期论治还是专方专治,临床上都为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疗效。这些都为以后临床上治疗帕金森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结语基于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再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我认为本病病位主在脑,病机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肾虚为本,风、火痰、淤为标: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髓海失允加之风火痰淤这些致病因素的作用,故临床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由于脑为髓海,又称精明之海,与神志密切相关,所以髓海失充,患者除了会出现以上症状之外,还多伴有其他一些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下降,精神抑郁等。对于帕金森的治疗,重点在于辩证施治,关于分期论治专方专治也有相关报导,但还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实践研究,不过也可以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思路。本文重点从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两个角度对有关帕金森的认识进行了总结,虽然中医学对帕金森的认识己由来已久,但在治疗上还无法治愈,我们所做的只是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减缓了疾病的发展进程,而无法起到根治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患病痛苦。
治疗帕金森最有效的药原来是它
一种活络除颤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制备活络除颤汤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络除颤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制备的活络除颤汤。
活络除颤汤背景技术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疾病.是由于分泌多巴胺介质减少导致震颤、肌张力增高及运动障碍等症状。该病常见于老年人,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震颤、强直。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多从—侧上肢的近端开始,逐渐蔓延到远端、对侧以及全身;面肌强直会使表情动作减少;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运动减少;患者随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精细动作差,书写困难;往往并发言语不利、智能障碍。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和蓝斑内含色素的神经细胞变性、空泡形成、脱失;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性的玻璃样同心形包涵体。震颤后期患者町能出现言语障碍、反应迟钝,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震颤麻痹大多采用西药(如美多芭、溴隐亭等),其治疗途径多以采用抗震颤麻痹药治疗,主要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活性,使纹状体内DA与Ach消长倾向相对平衡;或提高黑质DA神经元活性,促进纹状体神经末梢释放DA。实践证明,这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虽能缓解病症,但需要长期服用,而且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活络除颤汤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以使用该组合物制备活络除颤汤的方法。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第一组分45.3~91份:包括羚羊角粉0.3~1份、天麻10~30份、龙骨15~30份以及生牡蛎20~30份;
第二组分30~83份:全蝎5~15份、蜈蚣5~18份、白僵蚕10~30份、水蛭10~20份;
第三组分,为红花5~15份或西红花1~3份;
第四组分97~份:包括天花粉30~40份、葛根20~30份、桂枝12~20份、羌活15~25份、防风15~30份以及秦艽15~30份;
第五组分~份:包括白芍20~30份、干姜10~20份、大枣6~25份、地黄30~50份、生晒参20~30份、鳖甲20~35份、石菖蒲20~30份、远志10~20份、酸枣仁10~20份、珍珠母20~30份、炒白术20~30份、枳壳5~10份、胆南星5~15份以及三七粉3~6份。
第一组分清热平肝、重镇潜阳,从而熄风止颤;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联用,破血逐淤、通经活络,从而止痉、止痛、除僵;第四组分解表,第五组分调理。上述成分联合使用,具有清热平肝、镇肝息风、重镇安神、活血通经、止痉除僵等功效,能有效缓解多种抖动、抽动、震颤症状。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57.5~81.8份:包括羚羊角粉0.5~0.8份、天麻15~25份、龙骨20~28份以及生牡蛎22~28份;
第二组分42~70份:全蝎7~12份、蜈蚣8~15份、白僵蚕15~25份、水蛭12~18份;
第三组分,为红花8~12份或西红花1.5~2.5份;
第四组分~份:包括天花粉33~38份、葛根22~27份、桂枝15~18份、羌活18~22份、防风20~28份以及秦艽18~26份;
第五组分~.5份:包括白芍23~28份、干姜12~17份、大枣10~20份、地黄35~45份、生晒参21~26份、鳖甲24~32份、石菖蒲22~28份、远志14~18份、酸枣仁12~16份、珍珠母21~28份、炒白术23~27份、枳壳6~9份、胆南星8~12份以及三七粉4~5.5份。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71.6份:包括羚羊角粉0.6份、天麻20份、龙骨25份以及生牡蛎26份;
第二组分57份:全蝎10份、蜈蚣12份、白僵蚕20份、水蛭15份;
第三组分,为红花10份或西红花2份;
第四组分份:包括天花粉35份、葛根25份、桂枝16份、羌活20份、防风24份以及秦艽22份;
第五组分份:包括白芍25份、干姜15份、大枣15份、地黄40份、生晒参24份、鳖甲28份、石菖蒲25份、远志16份、酸枣仁15份、珍珠母23份、炒白术25份、枳壳8份、胆南星10份以及三七粉5份。
上述配比为最优化配比,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应用上述组合物制备活络除颤汤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先五种组分分别没入冷水中,浸泡30~60min;
S2:将所述第一组分、所述第二组分、所述第三组分以及所述第五组分与所述冷水一起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20~35min;然后加入所述第四组分,继续煎15~20min;
S3:煎煮结束后,弃去药液,加入所述组合物总重2~3倍重量的热水,继续煎煮20~30分钟,过滤去除药渣,即得到所述活络除颤汤。
上述方法可以使其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并保留药物活性,从而大大提高有效成分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分需事先混合、研磨成粉。
动物成分研成粉末使用,可以在避免有效成分损失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吸收率和利用率;并且粉末的状态更便于不同有效成分混合均匀,从而便于控制给药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分中的龙骨和生牡蛎需事先煎煮,所述煎煮的方法如下:
称取龙骨和生牡蛎没入凉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效果保持微沸状态,煎煮15~20min,弃去药液即可。
先煎后下的处理方式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组分中的珍珠母需事先煎煮,所述煎煮的方法如下:
称取珍珠母没入凉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效果保持微沸状态,煎煮15~20min,弃去药液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具有清热平肝、镇肝息风、重镇安神、活血通经、止痉除僵等功效,能有效缓解多种抖动、抽动、震颤症状,并且不易复发,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本发明还提供了应用该组合物制备活络除颤汤的方法,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并保留药物活性,从而大大提高有效成分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动物成分研成粉末使用,可以在避免有效成分损失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吸收和利用率;并且粉末的状态更便于不同有效成分混合均匀,从而便于控制给药量、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活络除颤汤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文实施例中给出的剂量均为成年人一剂药物的份量,且默认为蜈蚣1条重5~6g、大枣1个重3~5g,因此每副药中使用蜈蚣1~3条、大枣3~5枚。
实施例1
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45.3g:包括羚羊角粉0.3g、天麻10g、龙骨15g以及生牡蛎20g;
第二组分30g:全蝎5g、蜈蚣1条、白僵蚕10g、水蛭10g;
第三组分,为红花5g;
第四组分97g:包括天花粉30g、葛根20g、桂枝12g、羌活15g、防风15g以及秦艽15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0g、干姜10g、大枣3个、地黄30g、生晒参20g、鳖甲20g、石菖蒲20g、远志10g、酸枣仁10g、珍珠母20g、炒白术20g、枳壳5g、胆南星5g以及三七粉3g。
实施例2
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91g:包括羚羊角粉1g、天麻30g、龙骨30g以及生牡蛎30g;
第二组分83g:全蝎15g、蜈蚣3条、白僵蚕30g、水蛭20g;
第三组分,为西红花3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40g、葛根30g、桂枝20g、羌活25g、防风30g以及秦艽30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30g、干姜20g、大枣5个、地黄50g、生晒参30g、鳖甲35g、石菖蒲30g、远志20g、酸枣仁20g、珍珠母30g、炒白术30g、枳壳10g、胆南星15g以及三七粉6g。
实施例3
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57.5g:包括羚羊角粉0.5g、天麻15g、龙骨2g以及生牡蛎22g;
第二组分42g:全蝎7g、蜈蚣2条、白僵蚕15g、水蛭12g;
第三组分,为红花12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3g、葛根22g、桂枝15g、羌活18g、防风20g以及秦艽18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3g、干姜12g、大枣3个、地黄35g、生晒参21g、鳖甲24g、石菖蒲22g、远志14g、酸枣仁12g、珍珠母21g、炒白术23g、枳壳6g、胆南星8g以及三七粉4g。
实施例4
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81.8g:包括羚羊角0.8g、天麻25g、龙骨28g以及生牡蛎28g;
第二组分70g:全蝎12g、蜈蚣3条、白僵蚕25g、水蛭18g;
第三组分,西红花1.5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8g、葛根27g、桂枝18g、羌活22g、防风28g以及秦艽26g;
第五组分.5g:包括白芍28g、干姜17g、大枣4个、地黄45g、生晒参26g、鳖甲32g、石菖蒲28g、远志18g、酸枣仁16g、珍珠母28g、炒白术27g、枳壳9g、胆南星12g以及三七粉5.5g。
实施例5
一种活络除颤的组合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71.6g:包括羚羊角粉0.6g、天麻20g、龙骨25g以及生牡蛎26g;
第二组分57g:全蝎10g、蜈蚣2条、白僵蚕20g、水蛭15g;
第三组分,为西红花2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5g、葛根25g、桂枝16g、羌活20g、防风24g以及秦艽22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5g、干姜15g、大枣4个、地黄40g、生晒参24g、鳖甲28g、石菖蒲25g、远志16g、酸枣仁15g、珍珠母23g、炒白术25g、枳壳8g、胆南星10g以及三七粉5g。
实施例6
一种应用实施例1提供的组合物制备的活络除颤汤,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先五种组分分别没入冷水中,浸泡30min;
S2: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以及第五组分与冷水一起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20min;然后加入第四组分,继续煎15min;
S3:煎煮结束后,弃去药液,加入g热水,继续煎煮20分钟,过滤去除药渣,即得到所述活络除颤汤。
实施例7
一种应用实施例2提供的组合物制备的活络除颤汤,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第二组分事先混合、研磨成粉;将五种组分分别没入冷水中,浸泡60min;
S2: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以及第五组分与冷水一起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35min;然后加入第四组分,继续煎20min;
S3:煎煮结束后,弃去药液,加入g热水,继续煎煮30分钟,过滤去除药渣,即得到所述活络除颤汤。
实施例8
一种应用实施例3提供的组合物制备的活络除颤汤,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先称取龙骨和生牡蛎没入凉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效果保持微沸状态,煎煮15~20min,弃去药液备用;将五种组分分别没入冷水中,浸泡30~60min;
S2: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以及第五组分与冷水一起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20~35min;然后加入第四组分,继续煎15~20min;
S3:煎煮结束后,弃去药液,加入g热水,继续煎煮20~30分钟,过滤去除药渣,即得到所述活络除颤汤。
实施例9
一种应用实施例4提供的组合物制备的活络除颤汤,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先称取珍珠母没入凉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效果保持微沸状态,煎煮15~20min,弃去药液备用;将五种组分分别没入冷水中,浸泡30~60min;
S2: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以及第五组分与冷水一起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20~35min;然后加入第四组分,继续煎15~20min;
S3:煎煮结束后,弃去药液,加入g热水,继续煎煮20~30分钟,过滤去除药渣,即得到所述活络除颤汤。
实施例10
一种应用实施例5提供的组合物制备的活络除颤汤,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第二组分事先混合、研磨成粉;先称取龙骨和生牡蛎没入凉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效果保持微沸状态,煎煮15~20min,弃去药液备用;再称取珍珠母没入凉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效果保持微沸状态,煎煮15~20min,弃去药液备用;将五种组分分别没入冷水中,浸泡30~60min;
S2: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以及第五组分与冷水一起用大火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20~35min;然后加入第四组分,继续煎15~20min;
S3:煎煮结束后,弃去药液,加入g热水,继续煎煮20~30分钟,过滤去除药渣,即得到所述活络除颤汤。
对照例1
一种应用实施例10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药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
第一组分71.6g:包括羚羊角粉0.6g、天麻20g、龙骨25g以及生牡蛎26g;
第二组分57g:全蝎10g、蜈蚣2条、白僵蚕20g、水蛭15g;
第三组分,为西红花2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5g、葛根25g、桂枝16g、羌活20g、防风24g以及秦艽22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5g、干姜15g、大枣4个、地黄40g、生晒参24g、鳖甲28g、石菖蒲25g、远志16g、酸枣仁15g、珍珠母23g、炒白术25g、枳壳8g、胆南星10g以及三七粉5g。
对照例2
一种应用实施例10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药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
第一组分45.6g:包括羚羊角粉0.6g、天麻20g以及龙骨25g;
第二组分45g:全蝎10g、白僵蚕20g、水蛭15g;
第三组分,为西红花2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5g、葛根25g、桂枝16g、羌活20g、防风24g以及秦艽22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5g、干姜15g、大枣4个、地黄40g、生晒参24g、鳖甲28g、石菖蒲25g、远志16g、酸枣仁15g、珍珠母23g、炒白术25g、枳壳8g、胆南星10g以及三七粉5g。
对照例3
一种应用实施例10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药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
第一组分71.6g:包括羚羊角粉0.6g、天麻20g、龙骨25g以及生牡蛎26g;
第二组分57g:全蝎10g、蜈蚣2条、白僵蚕20g、水蛭15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5g、葛根25g、桂枝16g、羌活20g、防风24g以及秦艽22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5g、干姜15g、大枣4个、地黄40g、生晒参24g、鳖甲28g、石菖蒲25g、远志16g、酸枣仁15g、珍珠母23g、炒白术25g、枳壳8g、胆南星10g以及三七粉5g。
对照例4
一种应用实施例10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药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55.6g:包括羚羊角粉0.6g、天麻20g、龙骨25g以及钩藤10g;
第二组分57g:全蝎20g、蜈蚣2条、白僵蚕20g、水蛭15g;
第三组分,为西红花2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5g、葛根25g、桂枝16g、羌活20g、防风24g以及秦艽22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5g、干姜15g、大枣4个、地黄40g、生晒参24g、鳖甲28g、石菖蒲25g、远志16g、酸枣仁15g、珍珠母23g、炒白术25g、枳壳8g、胆南星10g以及三七粉5g。
对照例5
一种应用实施例10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药物,由如下成分组成:
第一组分71.6g:包括羚羊角粉0.6g、天麻20g、龙骨15g、毛豆10g以及生牡蛎26g;
第二组分67g:全蝎10g、蜈蚣2条、白僵蚕20g、水蛭15g以及莪术10g;
第三组分,为西红花2g;
第四组分g:包括天花粉35g、葛根25g、桂枝16g、羌活20g、防风24g以及秦艽22g;
第五组分g:包括白芍25g、干姜15g、大枣4个、地黄40g、生晒参24g、鳖甲28g、石菖蒲25g、远志16g、酸枣仁15g、珍珠母23g、炒白术25g、枳壳8g、胆南星10g以及三七粉5g。
实验例1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以实施例6~10提供的活络除颤汤作为实验组1~5,以对照例4、5提供的药物作为对照组1~2,选择80只健康的昆明种小鼠(每只体重20±2g),随机分成8组、每组10只。其中7组分别喂给实验组1~5和对照组1~2提供的药物,将上述药物分别减压浓缩至约5ml,给药剂量约为0.5ml/天;第8组为空白对照、喂给等量的灭菌去离子水;其余喂食喂水情况各组均相同。连续给药10天,对小鼠的存活情况进行统计。
表1各组小鼠存活情况
实验组别
发病数量
死亡数量
异常比例(%)
实验组1
0
0
0
实验组2
0
0
0
实验组3
0
0
0
实验组4
0
0
0
实验组5
0
0
0
对照组1
1
0
10
对照组2
1
1
20
空白对照
0
0
0
由表1可知,实验组各组小鼠均未出现发病或死亡的情况,而对照组各组小鼠均出现了发病的情况。给药结束后,实验组小鼠未出现行动迟缓、毛发无光泽、饮食减少、明显消瘦等表现;对实验组小鼠进行颈椎脱臼处死,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结果显示小鼠心、肝、脾、肺、肾、胃等主要脏器均未出现颜色或形态学上的异常改变。由此表明,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不会对小鼠产生毒理学伤害。
本实验例中,小鼠每日给药剂量约0.1副药,相当于人体每日给药38.8副,远远超过正常人体给药剂量。由此可以认为,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在正常使用时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实验例2
帕金森症大鼠模型药物干预实验
以实施例6~10提供的组合物作为实验组1~5,以对照例1、3、5提供的组合物作为对照组1~3。选择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10组、每组10只。其中9组制作帕金森症模型,1~8组分别喂给实验组1~5和对照组1~3提供的组合物,将上述药物分别减压浓缩至约ml,给药剂量均为1ml/天;第10组为空白对照,与第9组同样喂给等量的灭菌去离子水;其余喂食喂水情况各组均相同。连续给药28天。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对脑中DA(多巴胺)的代谢产物DOPAC(二羟苯乙酸)、MOA-B(单胺氧化酶-B)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氧合震颤素引起大鼠震颤、统计大鼠的震颤时间和震颤幅度。
表2各组小鼠给药前后体征变化情况
实验组别
DOPAC(pg/mg脑重)
MOA-B
(U/h/mgprot)
震颤时间
(min)
震颤幅度
(mm)
实验组1
.8
0.
22.86
9.45
实验组2
.1
0.
23.71
10.02
实验组3
.0
0.
22.40
9.16
实验组4
.6
0.
19.18
8.84
实验组5
.5
0.
16.30
6.91
对照组1
.6
0.
24.13
12.24
对照组2
.2
0.
25.30
11.57
对照组3
.4
0.
25.06
12.88
模型组
.7
0.
28.70
15.23
空白对照
.2
0.
-
-
由表2可知,用药的各组小鼠在给药后脑部DOPAC和MOA-B均显著降低、能达到甚至超过正常水平,震颤总时长和震颤幅度也有显著降低,并且实验组各组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表明本发明提供的药物对大鼠帕金森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以实验组5的降低幅度最大、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表明实验组5提供的组合物(即实施例10制备的活络除颤汤)的治疗效果最好。
由于大鼠的神经组织结构与人体相似度极高,因此可以认为上述药物对帕金森症(或其他神经性抽搐疾病)的人类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