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index.html刷酸,并不局限于刷子,纱布、棉签擦拭也可,这里的刷酸是一种治疗方式,他有个官方的名称:化学剥脱。人类的爱美之心就像岁月一样古老,在古埃及人们用动物油、盐和发酵的牛奶使皮肤变的更加光滑,罗马人则用富含芥末、硫磺和石灰石的提取物改善皱纹,吉普赛人的美颜秘术也在欧洲大地上代代传承,经久不息。古埃及剥脱术那段时期的刷酸主要以经验为主,从偶然事件发现问题,比如酒庄酿酒女的手部相对于面部看起来柔滑许多,人们就推测可能是牛奶作用的原因,后来就出现了牛奶浴。那个时候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无法弄明白牛奶焕肤背后的原理(其实是牛奶里面的活性成分乳酸的作用),对其治疗效果也缺乏数据上的严谨处理,用的只是一些朴素的观察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文献记录的最早开始尝试皮肤剥脱治疗的是维也纳皮肤病学家希伯拉(Hebra),此人是维也纳皮肤病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现代皮肤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刻的观察力。希伯拉于年出版了《皮肤病学图谱》,作为皮肤病学教材沿用半个世纪之久。在19世纪中期,体液理论还在影响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皮肤病也被认为是体液失衡导致的,是系统疾病的一种体现和附属。所以那时候并没有独立的皮肤科,对皮肤病的治疗也采用体液失衡的原理。比如认为脸上的色斑是血液黏稠所致,所以会采用放血疗法。而希伯拉则认为皮肤病的致病原因是局部的感染和刺激过敏引起的,他发现了疥疮的原因是疥螨叮咬皮肤,所以对皮肤病只需要对应的局部治疗就可以了。在希伯拉的时代,一副无暇、干净的面庞是爱美女士的追求,而作为白种人的欧洲人面临着一个比亚洲人更普遍的问题—雀斑。希伯拉发现反复局部应用碘酊可以使雀斑变淡。他还小心尝试把巴豆油、硫磺和醋酸混合涂抹于面部,4个小时后,皮肤起水疱,把水疱上面的皮去掉,覆盖上淀粉,最后面部结痂脱落后新生皮肤会使面部的色斑消失,皮肤细纹减少。这已经有化学剥脱术的雏形了:破坏皮肤,然后让表皮重建,新生的皮肤会让面部焕然一新。只是所用的混合物的浓度和量不宜控制,效果不稳定,也给患者带来了风险。19世纪的祛斑广告年有学者在柳叶刀上发文阐述了苯酚的消毒抗菌作用[1],他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外科消毒技术的发明者李斯特。可能是受到李的研究结果的鼓舞,英国皮肤病医生蒂伯里·福克斯将苯酚作为抗菌剂作用于面部,意外地发现了苯酚的剥脱作用,并将20%作为剥脱的安全浓度。苯酚是一种从煤焦油里面提取出的物质,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化学剥脱已经开始了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时代。年,希伯拉的学生PaulGersonUnna首次提到了水杨酸的剥脱作用[2],年的雷锁辛、三氯乙酸相继应用于化学剥脱。实际上19世纪也是分析化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化学剥脱能够具有更多的选择性,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支撑。随着刷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围绕着他的研究就越来越多。例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剥脱治疗后的皮肤组织学的变化,统计学的随机对照方法比较临床上的治疗效果[3],基础的实验技术可以对剥脱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由此开始进入了一个科学的刷酸时代,化学剥脱更加具有了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属性。李斯特给病人涂抹苯酚α-羟基酸(AHA)就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属性的化学物质。AHA又名果酸,也是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刷酸形式,最为常用的是甘醇酸,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发现了AHA在角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剥脱特性,除此之外AHA还具有强大的保养功效,防晒、抗氧化、改善真皮胶原等,果酸的加入使化学剥脱的应用变的更加的广泛和深入,也为爱美人士多了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执笔:孙培宏审校:吴严
参考文献
1.ListerJ.Onanewmethodoftreat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