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湖北地区草鱼ldquo溃烂症r

三月中旬至今,湖北地区草鱼出现大规模死亡,体表出现溃烂症状,以10亩池塘为例,每天的死亡量在几条至几十条不等,严重的一周左右死亡过半,使用消杀方案效果也不明显,有时甚至会加重死亡。

我们综合了浠水、鄂州、武汉、仙桃和荆州等地的发病案例,总结如下:

1症状

死亡以草鱼为主,也包含鲫鱼和花白鲢(图1-3);

嘴部、眼眶及周边、尾炳、尾鳍等处出现发红或溃烂(图4、7),有的伴随水霉继发感染;

肌肉由内向外出现“疥疮”症状(图5、8);

鳃部有时可见大量寄生虫(斜管虫、车轮虫)感染;

肠道脂肪大量堆积,多伴有代谢障碍症状(肝胆问题和烂鳍条)(图6、9);

年前有放苗、拉网等操作的池塘,发病严重些,且更难以控制。

2分析

我们认为:这场来势汹汹的死亡潮,是气候、环境、机体和人为管理共同导致的,属于“多因一果、多病一症”。

?首先是行情,鱼价持续在成本线以下运行,导致存塘量大,池塘密度高,环境恶化;也导致部分养殖投入不到位,例如常规外用改底、解毒、消毒和内服保健调理等。甚至少数养殖户投喂质量不合规的饲料(营养失衡或霉变酸败),开年后也没有及时投料和进行开春保健。

?其次是气候,去年年底到今年开春的连续2个多月的阴雨,使得原本就难熬的冬天和早春更加光照不足,池塘整体光合作用水平低下,产氧不足,加之囤鱼负荷重和冬季的水体分层,底部有机质积累,氧债得不到消耗囤积在池底。3月初的连续晴天导致短时间内的急速升温,打破了水体分层,底部氧债上翻,累积的有毒物质(如硫化氢、氨氮等)造成鱼体表的急性或慢性损伤,表现为体表蛋白质的变性,形成头部和眼睛表面的白色膜状物(如图10)——急性损伤,或者体表腐蚀溃烂——慢性损伤,在细菌活动加剧的作用下,形成感染(特别是在没有鳞片覆盖保护的头部),部分体质较弱的鱼也会有内部感染的现象,出现“疥疮“和溃疡(图5、8),有的也附带有水霉症状。

3月中下旬的一场寒潮,气温骤降,表层水降温下沉,再次搅动整个水体和底部,使得底泥中的氧债和有毒物质再次释放,同时加剧了鱼体的应激反应,更加削弱了鱼体体质,致使疾病爆发。

?然后是避不开的管理问题。低鱼价致使大量存塘鱼没卖,有的养殖户在年前低价收购囤鱼待价,或者转塘集中饲养,或多或少引起了一定的机械损伤和体质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越冬后鱼体质最差的水温波动期一起显露出来,表现为年前动了网的池塘疾病和死亡更加难以控制。同时,部分养殖户受鱼价影响,很多日常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比如该做的改底、解毒、消毒和越冬前期保健等,开春后的饲料投喂也没有及时跟上,开口期保健更是没有开展。所以,现在池塘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偿还以前欠下的债。

?再是体质问题。上述种种因素,致使鱼类(特别是池塘主养的草鱼)体质下降,出现代谢障碍综合征的表现(肝胆综合症、脂肪代谢障碍、鳍条和鳃丝末端的坏死等)。另外,鱼类的先天性免疫力,受密度(拥挤胁迫)和溶氧(吞噬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的影响较大。在高密度和高氧债的作用下,加上骤升骤降的温度应激,发生疾病也就“理所当然”了。

?最后,才是病原的作用。囤鱼和低收益,使得大部分池子没有进行清池和晒塘,加上池塘底部有机质重和大幅度变化的温度(适宜各种病原滋生的温度都有出现),各种病原(细菌、寄生虫)容易爆发,而且高密度加速了个体间的相互传播,所以出现了细菌、真菌、寄生虫的集中出现。庆幸的是去年冬天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暖冬”,出现了几场降雪,否则死亡高峰可能来得更早、更凶猛。

?综上所述,在气候和行情的影响下,由于环境、机体和病原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疾病的发生,而管理的缺失,使得病情雪上加霜。

3建议

强化改底、解毒。消除底部氧债,防止问题反复出现和治疗不断根;

消杀到位。这里说的“到位”是及时、适当和足量,而不是盲目和过量,特别是即将到来的清明“两虫一菌”更加不能偷工减料;

及时肥水。稳定水体环境、增加水体溶氧、抑制水体病原;

做好开春保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及时修复体质(肝、肠、鳃),提升免疫力,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4方案

华驰水宝(3亩/袋)连用两天,第二遍后2小时,全池外泼解毒清+泼洒Vc(一组用2亩);

两虫一菌,华驰虫消(4-5亩/瓶),强效车轮清(2亩/瓶),复合碘+真菌清(1+3,管4亩);

及时肥水。酵素多肽(8-10亩/桶),优良的藻相能稳定水体,提高水体溶氧,有利于机体的恢复,避免出现死亡不断根;

内保健是重中之重。保肝灵+益肠健内服7天,修复肝脏和肠道。有大量死亡和细菌感染的池塘,可采用保肝灵+三黄散+恩诺沙星溶液的方案,内服3天,间隔1天后再用内保健方案巩固效果。

5写在最后的话

?文中分析的是结合湖北多地区发病症状的总和,具有概括性,个别地区和池塘可能并不包含全部因素,例如有些池塘密度并不特别高,水质、底质环境还算可以,鱼体检查也没有发现寄生虫,但一样出现大规模“溃烂症“死亡现象。一方面个体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体现整体的趋势,整体趋势有时也不能完全兼顾个体的自身特点,这是和考察的样本量有关的;另一方面,池塘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建立和打破和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因素相关,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发生质变之前,量变的累积看似无关紧要,一旦质变发生,想通过改变量变的进程控制质变也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例如池塘在前期缺少了一两次必要的改底和解毒,看似对环境影响不大,其实量变在累积,而水质底质恶化后死亡开始发生了,想通过一两次改底解毒就完全改善环境控制死亡,难度也是很大的。

?我们在这里给出的是整体解决方案,而在针对特定池塘选择治疗方案时,我们的建议是“急治标缓治本“,也就是说死亡量大,上升速度快时,针对症状用药,在本次发病中,表现为有虫先杀虫,再内服保肝灵+三黄散+恩诺沙星溶液;死亡量不大(通常每亩每天死亡数量少于1条),没有急速上升趋势时,针对病因用药,比如对外改底解毒肥水,内服保肝护肠调理。

?行情不好、鱼价低迷时,破罐破摔是无能,节衣缩食是本能,积极想办法保量增产才是本事。

?池塘里的“钱“未必是你的,只有真正装到口袋里的钱才实打实是你的。行情低迷是我们所有水产人都在面对的严峻问题,消极怠工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方式积极抗灾保量才能度过难关。

图文/夏露

编辑/王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4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