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对《慢性瘙痒》1、概述;
2、分类;
3、发病机制;
4、阶梯性治疗及临床实例。
1、定义:
慢性瘙痒:根据国际瘙痒研究会的定义:指持续性皮肤瘙痒超过6周。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2、分类:
(1)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
分类
疾病
炎症性皮肤病
(最常见)
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干皮症、钱币状湿疹、汗疱疹、扁平苔藓、硬化性苔藓、玫瑰糠疹、多形性日光疹、银屑病、grover病(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肤病)、肥大细胞增生症和荨麻疹
瘙痒性皮肤病
皮肤瘙痒症、痒疹、结节性痒疹、慢性单纯性苔藓
感染性皮肤病
浅部真菌病、细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疥疮、虱病、昆虫叮咬、毛囊炎
自身免疫性皮病
大疱性皮肤病,特别是疱疹性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
遗传性皮肤病
鱼鳞病、毛囊角化病(Darier病)、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病)
妊娠皮肤病
妊娠期多形疹(最常见)、妊娠疱疹
肿瘤
皮肤T细胞淋巴瘤
(2)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瘙痒:
分类
疾病
慢性肝肾疾病
慢性肾功不全、慢性肝病、胆汁郁积症
代谢内分泌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铁缺乏症
血液病及恶性肿瘤
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移植物抗宿主病、淋巴瘤,特别是何杰金氏病、内脏实体恶性肿瘤及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感染性疾病
AIDS、寄生虫病
(2)神经疾病引起的慢性瘙痒:
带状疱疹后瘙痒症(post-herpeticpruritus);
Nerveentrapmentdisorders;
多发性硬化;
脑部肿瘤;
肱桡瘙痒症;
感觉异常性背痛(notalgiaparesthetica)。
3、发病机制:
(1)参与瘙痒的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
(2)导致瘙痒的机制:组胺(Hist)、P物质(SP)、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蛋白(NT-3、NT-4)、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BDNF)、IL-31
4、阶梯性治疗:
(1)保湿疗法:因为皮肤干燥是瘙痒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保湿是瘙痒最基础的治疗。
保湿的目的:恢复或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
主要适应症:1、任何皮肤干燥情况;2、AD;3、变应性接触性皮炎;4、银屑病;5、鱼鳞病等。
避免诱因:1、药物:B-受体阻滞剂、氯喹、别嘌林醇、烟酸、羟乙基淀粉;2、食物:辛辣、饮酒、海鲜、芒果;3、精神因素;4、内衣:羊毛、化纤、和丝绸内衣;5、避免搔抓和烫洗。
(2)初步对症治疗:1、非镇静类H1抗组胺药
2、外用糖皮质激素
3、快速缓解瘙痒:外用薄荷醇、外用聚多卡醇、外用水杨酸制剂
外用激素是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一线外用药;但对非炎症性慢性瘙痒的疗效不佳。中至超强效激素:用于四肢和躯干/三周内;弱效激素:用于面部及间擦部位。用封包疗法能阻断瘙痒-搔抓循环。
(3)局部治疗:
1、辣椒素霜:特别适应神经性瘙痒(感觉异常性背痛及肱桡瘙痒症),也适用于结节性痒疹、水源性瘙痒和慢性肾病皮肤瘙痒。
每天用3-6次,并需要逐渐增加浓度效果更佳(0.~0.05%to0.~0.1%)。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对炎症性皮肤病的瘙痒效果较好,对外用激素无效时仍能发挥作用。
对特应性皮炎、手部湿疹、痒疹、硬化性苔藓和外阴瘙痒效果较好。
3、大麻素类激动剂:局部外用大麻素类受体激动剂能缓解以下疾病的瘙痒:特应性皮炎、单纯性苔藓、结节性瘙疹、慢性肾病瘙痒症。
4、局部麻醉剂:1%普莫卡因、5%利多卡因和2.5%丙胺卡因-2.5%利多卡因均有良好的止痒效果,特别是神经性瘙痒。
普莫卡因洗剂对尿毒症患者的瘙痒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4)系统性治疗:
抗组胺药、抗抑郁药、阿片类激动剂和拮抗剂、神经松弛剂、P物质拮抗剂、免疫抑制剂——详见老师讲课PPT。
(5)光疗-UVA、UVB:
可单独使用或联合局部或系统性疗法,但不宜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对系统性药物无效的难治性瘙痒可做全身性光疗;
可用于对系统性药物禁忌的患者,如晚期妊娠和老年性瘙痒症。
摘自—张堂德sir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