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柑桔疮痂病俗称疥疮疤、癞头疤、麻壳,是柑桔重要真菌型病害之一,在中国的柑桔种植区都有发生,尤以江浙等省的产区发生严重。
柑橘疮痂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尤其易侵染幼嫩组织。叶片染病,初生蜡黄色油溃状小斑点,后渐扩大,形成灰白色至暗褐色圆锥状疮痂,后病斑木质化凸起,叶背突出,叶面凹陷,病斑不穿透叶片,散生或连片,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新梢染病,与叶片症状相似,枝梢与正常枝相比较为短小,有扭曲状。幼果染病,果面密生茶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近成熟果实发病,病斑小不明显。
Sphacelomafawcettii称柑橘痴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15-23℃,最高温度为28-32℃。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阴雨多湿,病菌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嫩叶,约10天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为害新梢、幼果。果实通常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感病。以春梢、幼龄树受害较重。在柑橘感病时期雨水越多,发病越重。通常新抽出的幼叶尚未展开前及谢花后不久的幼果期最易发病。
不同柑橘类型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宽皮柑橘和柠檬类比较容易感病,杂柑和柚类次之,甜橙类则很抗病。在我国栽培的柑橘品种中,最易感病的有温州蜜柑、早橘、本地早、南丰蜜橘、福橘、衢橘、乳橘、柠檬、柠檬及天草等;其次是椪柑、蕉柑、枸头橙、小红橙等;比较抗病的有柚类、梗橘和大多数杂柑类品种;甜橙类品种在我国表现高度抗病。但在阿根廷、美国等地已发现另一种疮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类品种严重发病。
疮痂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初抽出来的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及刚落花后的幼果最易感病,随着组织的老熟,感病性也随之下降。
温度和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流行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为20~28℃。在浙江等橘区,疮痂病以对幼果的为害最重,春梢的发病情况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温度偏低是限制春梢发病程度的关键因素。
1、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
2、控制肥水,促使新梢柚发整齐;
3、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对外来苗木实行严格检疫或将新苗木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多菌灵可湿胜粉剂倍液浸30分钟。
在每次抽梢开始时及幼果期均要喷药保护。在春梢与幼果时各喷l次药,共喷2次即可。第1次在春芽萌动长至1-2mm时,保护新梢;第2次是在落花2/3时,以保护幼果。
可选用的药剂有:
吉裕绿护(多抗+四霉素)倍液;75%百菌清可湿比粉剂-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倍液;80%硫磺水分散粒剂-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倍液;50%多菌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14%络氨铜水剂-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在新叶和幼果生长初期,可喷施下列药剂:68.75%恶唑菌酮?代森锰锌可分散粒剂-1倍液;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0倍液;25%溴菌腈微乳剂1-2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0倍液;20%噻菌铜胶悬剂-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倍液;25%咪鲜胺乳油-1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0倍液;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倍液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