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湘中的资江上游。在湖南湘资沅澧四水之中,资江以滩险水急著称,两岸山高林茂,风光旖旎。
资江北上将汇入洞庭湖时,流经一个富庶而美丽的县,此地在民国时期因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窝》传唱神州大地而被国人熟知,甚至名闻日本和南洋。歌词唱道: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
词曲作者黎锦晖先生曾回忆道:“桃花江美人多是事实,是我亲眼目睹的。那里的男子英俊,女子天生丽质,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近日,这个县又出名了,原因却非美人而是病人。11月25日,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发布疫情通报称:经继续复查和主动筛查,截至年11月24日20时30分,桃江县第四中学共报告肺结核确诊病例81例、疑似病例7例。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共报告肺结核确诊病例9例、疑似病例3例。
在卫生、医疗水平与三、四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一个县的学校里如此高密集地爆发这种“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委实让人惊讶。这一事件可检讨、反思之处很多,教育、卫生防疫、基层治理等诸方面都应该总结教训。
这些反思就交给有关部门吧,作为这些患病孩子父母的同龄人,此事促使我回想起我在读高中时乡村学校的卫生条件以及传染病的威胁。
我上高中的上世纪80年代末,在我的故乡,长期让乡村人“谈痨色变”的肺结核的大面积传染被控制住了。我认识的长辈中,有几位患过肺结核而被治愈的人,他们的生活、工作与常人无异。但在一些老人眼中,他们仍然是需要尽量避开的“老痨病”。在盘林西尼发明之前,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肺结核是“白色瘟疫”,患上此病的人几乎被判了死刑,人们对其就像防范麻风病患者一样。因为肺结核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与别人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将结核菌排到排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就可能感染患病。
年后中共建政后,卫生健康方面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建立起遍及城乡、较为完备的防疫体系,这和中共基层政权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放不开的,加上疫苗的推广和抗生素的使用,年前杀人无数的脑膜炎、天花、肺结核、霍乱、疟疾的流行基本上被遏制住了。
在家族长辈的闲谈中,我得知故乡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烈性传染病流行是抗战胜利后不久疟疾在湖湘大地的横行。我所在的村庄,青壮年几乎减员一半,直至死尸无人敢去埋葬。我的曾祖父无所畏惧,为死者净身收敛,因此被当地乡亲敬服。后来我查史料,证实了老辈人的口述。
衡阳一县年2至4月全县患疟疾的20万人,病死饿死的达9万人。池塘里、河流里到处漂流着无名的死尸。邵阳桃花坪(今属隆回县)一地,疟疾猖獗,平均每日死15人,致死尸无人掩埋。年8月截止,不到一年,湖南全省死于疫病和饥饿的人,数以百万计。
在我读高中时,学生们最苦恼的是疥疮的流行。疥疮的流行,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的卫生条件普遍较差。
在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中,疥螨这样的寄生虫和虱子、跳蚤一样,很容易繁殖。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可以说不仅仅底层人即便是上层社会,公共卫生和私人卫生是相当糟糕的,我不至在一篇史料中看过清末紫禁城内粪便遍地、污水横流的记载。《续晋阳秋》云:
咸阳王猛被缊袍而诣桓温,一见面谈当时之事,猛摸虱而言,傍若无人,温察而奇之。
东晋的王猛去谒见当时的第一权臣桓温,边谈话边从身上捉虱子,竟然被传为佳话。无独有偶,宋代王安石做了大官后,依然不注意个人卫生,满身虱子。同事司马光看不惯,专门写了一首诗《和王介甫烘虱》,劝讽他“但思努力自洁清”。
我念那所高中,位于资江一条支流边上的小镇上,同学十有八九是农村户口,大多数住校。那时候学校的住宿、饮食、洗浴条件之差,和现在的年轻人说起来恐怕很难让其相信。
据说我们学校的住宿条件在几所县立高中里算比较好的,每宿舍8个学生,没有高低床,两人共一铺挤在4张红砖水泥加木板搭建的床铺上,而其他高中的学生多数睡在大通铺上,床单下面垫的是从家里挑来的干稻草。学生们每周从自家背大米来学校,用一个土钵子(条件好的学生有一个铝饭盒)盛上米放进学校食堂的木格子中蒸熟。家境殷实的学生交钱给学校在食堂里吃菜,多数学生下饭的菜,只是每周从家里带来的酸菜、剁辣椒,一吃就是一周,三顿都是如此。
学校没有自来水,用水来自一口大井。食堂的校工把井水抽到一个水泥池子里面,每天晚自习后学生们拿着铁皮水桶提一桶水进宿舍,洗脸、刷牙和饮用水都来自这桶水。夏天,学生提着凉水在食堂旁边一个四面漏风的浴室冲洗一下。冬天湖南天气阴冷,可以说冷到骨髓,多数学生只能每周回家洗一次澡。在这样的条件下,寄生虫和细菌容易滋生,又加上年轻人挤在一起,一个人患上了疥疮,很快全寝室的人都会传染上,进而整个班的男生。——女生多数讲卫生,似乎得疥疮的不多。
虽不是心腹之患,而是癣疥之疾,但得上这类皮肤病,是非常难受的。首先是瘙痒无比。疥螨常寄生于皮肤较薄而柔软的部位,如指缝及其两侧、肘窝、腋窝、脐周、腰部、下腹部、生殖器、腹股沟及股上部内侧。夜间剧痒,常常醒来用手抓挠,抓得血糊糊的一片。几天过去,就遍布抓痕和血痂。白天也痒,比晚上略好些,有时候一个班大半学生边听课边将手伸到裤腰带里面抓挠,台上的老师熟视无睹,即便周围坐着女生,患病的男生也顾不得形象了。
治疗疥疮除了严重者打针吃药外,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在患处涂上含有硫磺的药膏。在校园里一个同学如果从身旁经过,闻到一股硫磺味,那他一定是患上疥疮了。患过疥疮的学生,其内衣内裤不管洗多少次,仍然存留硫磺味道。甚至可以说,硫磺味是那个时代中学生的青春记忆。
笔者本人在中学时患过疥疮么?当然没能幸免,在那个环境下不得疥疮无意话人生呀。
今天中国乡村的生活水准和卫生条件比二、三十年前大有改善,乡村中学的公共卫生状况和学生的个人卫生状况,也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跳蚤、虱子和疥疮这样难堪的小生物和皮肤病基本上消失了。可是谁能想到在公共视野中已多年不被重视的肺结核大面积传染竟然在学校里死灰复燃?
这是自然界对健忘者的惩罚。以往在基层建立起来的防痨网在预防结核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彼时一旦患者得了结核病医院监控起来治疗。但“谈痨色变”已成了往昔的回忆,今天的人对肺结核的畏惧感在下降,缺乏必要的警觉,这一预防措施遭到破坏。
桃江这两期事件或许能给已习惯了明亮、干净环境的国人一个警醒:不要忘却曾经以无数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
内容转载自北京中科曝光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