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2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

同治帝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十九岁时就死去了。同治帝无子,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矛盾的焦点。据记载,同治帝在病中曾经秘密口授了一份遗嘱。但这份遗嘱被慈禧太后发现并撕毁了。两宫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决定,将醇亲王奕譞之子﹣﹣四岁的载湉立为皇子,继承皇位,就是光绪帝。

载湉之所以继承了皇位,一是因为他有双重高贵的血统,二是因为载湉才四岁,三是因为他的父亲奕譞便于控制。

载湉一当上皇帝,便决定了他的傀儡地位。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在位十三年,死时十九岁。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不得其解。大体有四种说法,一是梅毒说,二是天花说,三是疥疮说,四是梅毒加天花说。

以上四说,究竟孰是孰非?后人认为,同治帝应是死于梅毒。

患了梅毒症的同治帝自知病将不治,便在生前安排后事,留下了一个遗诏。必须说明的是,正史中有一个同治帝遗诏。《清穆宗实录》载有此文,清楚标明是《大清皇帝遗诏》。但这个遗诏是在同治帝死后按照慈禧的旨意撰写的,体现的是慈禧不可更改的意图。我们说的不是这个遗诏,而是另一个只在野史中记载的秘密遗诏。

据野史载,这个遗诏是同治帝在屏退众人的情况下,单独亲自口授给他的师傅、军机大臣李鸿藻的。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咸丰进士,授编修。同治元年(),四十二岁擢为侍讲,担任同治帝的师傅。三年(),四十四岁升为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副部长)。四年(),四十五岁受命任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五年(),四十六岁晋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十一年(),五十岁任武英殿总裁,升工部尚书(部长)。同年,加太子少保衔。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至八日,同治帝病情严重,不能上朝处理政务时,曾把阅折批折权先是交给了李鸿藻,后又交给了李鸿藻和奕?。这足以说明同治帝对李鸿藻是非常信任的。因为阅折批折权是皇权的集中体现,把这个权力交给谁,就等于部分地交出了皇权。

据说,同治帝是在寝宫单独召见军机大臣李鸿藻的。李鸿藻不知何事,诚惶诚恐地来觐见同治帝。他受命打开门帘,弯腰低眉地走进寝宫。

此时,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正在病榻旁侍候病人,看到突然进来的李鸿藻,急忙想躲开。然而,同治帝却示意阻止她离开,并说:"不必了。师傅是先帝的老臣,论辈你应该是门生媳妇。待一会儿我有重要的话说,你应该听听,何必躲开呢?"阿鲁特皇后听这么说,也就留了下来。

李鸿藻进得屋来,突见皇后在旁,吓得急忙摘下帽子,跪倒在地。毫无思想准备的同治帝见状,慌忙阻止道:"师傅快快请起,这种非常之时,哪里是讲礼节的时候啊!"于是同治帝紧紧拉着李鸿藻的手,伤感且失望地说道:"朕的病是治不好了!"李鸿藻闻听此言,失声痛哭,皇后也啜泣起来。同治帝一看此情此景,忙又制止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啊!"于是看着皇后,凄切地说:"朕倘若真的不在了,必然要先立个继位的皇子,你认为谁最合适,可快先说给我听听。"阿鲁特皇后胸中无数,不能马上指出何人,但有一点她是明确的,于是侃侃答道:"国家的兴衰依靠年长的国君。我实在不愿意担个太后的虚名,抱一个没成年的幼子。如果这样,就会给祖宗社稷带来无穷的祸患。"同治帝听到皇后通情达理的话,知道阿鲁特皇后同意不立小孩子为帝,微笑着说:"你懂得这个礼数,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于是,就放下心来同他信任的师傅重臣李鸿藻密商,最后决定以成年的贝勒载澍(shu)为继承人。同治帝当即口授遗诏,命李鸿藻在病榻旁记下,一共一千余字。谕旨一挥而就,同治帝索来细阅,然后对李鸿藻说道:"写得很好,把它留下吧。师傅暂时休息,明天也可能再见一面!"

李鸿藻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防备慈禧。而像如此重大的举动,慈禧早晚会知道的,到那时自己遭逢的必然是杀身之祸。

深谙宫廷内幕和官场故技的李鸿藻出得寝宫外,抹了抹头上渗出的冷汗,越想越感到后怕,止不住浑身颤抖起来。后来慢慢冷静下来,他立刻前往储秀宫,要求觐见慈禧。慈禧不知何故,立刻予以接见。见面之后,李鸿藻急忙把上谕的底稿从袖简里取出来,献了上去。慈禧阅毕,怒不可遏,把上谕撕了个粉碎,然后斥退李鸿藻。

这是在野史上关于同治帝口授密诏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最全面的记载。

有人说,同治帝临终前神志不清,不可能口授遗诏。

但据《翁同稣日记》记载,在临死前三天,同治帝神志清醒,毫不糊涂。而且,作为亲政的十九岁的皇帝,不会不考虑为自己确定继承人。由于惧怕慈禧太后,密传既是师傅又是军机大臣的李鸿藻,安排继承人,是极有可能的。

为什么慈禧对立载澍为皇位继承人愤怒异常呢?这是因为载澍是成年人。载澍原是奕瞻之子,后来过继给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为子,袭贝勒爵位。载澍和同治帝同辈,且是"载"字辈中年龄最长者,当时已是成年人。如他继位,慈禧就不能垂帘,皇权自然他属了。这是慈禧绝对不能容忍的。正因为如此,慈禧才毫不留情地撕碎了同治帝口授的秘密遗诏。

但是,宫廷秘闱,神秘莫测。是否真的有这个密诏,已经不可考了。这里为文艺家提供了艺术想象的余地。如果确有这个遗诏,我们便可以窥知同治帝的真正意图了。

关于同治帝之死,《清穆宗实录》记道:

"(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甲戌(初五日),上疾增剧……上疾大渐。酉刻(午后五时至七时),崩于养心殿东暖阁。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御养心殿西暖阁,召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详,贝勒载治、载瀓,公奕谟,御前大臣伯彦讷祜谟、奕劻、景寿,军机大臣宝鋆(yun)、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贵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庆祺,南书房行走黄钰、潘祖荫、孙诒经、徐郁、张家骧入,钦奉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同治帝病逝后一个多小时,两宫太后便急匆匆驾临养心殿西暖阁。

为避免权力真空现象的出现,必须马上为同治帝确立继承人。两宫太后急忙召见诸位王公大臣。被召见的有: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详,贝勒载治、载瀓(cheng),公奕谟,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hu)、奕劻、景寿,军机大臣宝鋆(yun)、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贵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庆祺,南书房行走黄钰、潘祖荫、孙治经、徐郙、张家骧。

以上亲王、郡王、贝勒、公,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大臣,弘德殿行走、南书房行走共二十九位,参加了御前会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这一干贵胃重臣心事重重地晋见两宫皇太后。他们知道,此次召见是为了商议确定皇位继承人。慈禧太后因住过紫禁城西六宫的长春宫,习称西太后;慈安太后因住过紫禁城东六宫的钟粹宫,习称东太后。

同治帝病逝,无子继位。按照清朝祖宗家法,应该在皇族近支晚一辈中选一人,作为死去皇帝的继承人。清圣祖康熙帝以后,宗室子孙命名时辈分排行用字是:永、绵、奕、载、溥、毓、恒、启。同治帝载淳属"载"字辈,其晚一辈的应为"溥"字辈。同治帝死,按照清朝祖制家法,应该在"溥"字辈中选一人来接替载淳的皇位。如果真的这样,慈禧便因孙辈为帝而被尊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虽尊而疏",就不能实行垂帘而治、重握皇权了。因此,选谁为继承人干系甚大。

这是参加御前会议的王公大臣们都明了于心的。

御前会议的真实情况正史无详细记载。

稗史中有的记载比较可信。据说,两宫皇太后见到跪满一地的诸位王公大臣,悲伤地哽咽道:"皇帝病已不治,继承人没定,谁担当继承人最合适呢?"有的人建议溥伦最合适。溥伦是道光帝之皇长子隐志郡王奕纬的长孙,由他来继承皇位是比较合适的。但是,溥伦的父亲载治不是奕纬的亲生子,而是从旁支过继来的继承子,血统较疏不能视为近支宗室,所以很有发言权的惇亲王奕誴认为"疏属不可"而否认了这一提议。这正合了两宫皇太后,尤其是慈禧的本意。因为慈禧不想在"溥"字辈中挑选继承人。她不想当那个有名无实的太皇太后。

正史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清穆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等。据参加御前会议、当时任弘德殿行走的翁同龢的记载,会议内容简洁,没有任何争论。会议一开始,慈禧便直截了当地提出,以后继续实行垂帘听政体制如何?枢臣中有的提出"请择贤而立",但是并没有多说什么,众王公大臣只是一味地"悬乞垂帘"。也就是说,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得到众王公大臣的一致赞同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议立皇位继承人,老于世故并明哲保身的王公大臣们纷纷缄默其口,不知慈禧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在一再推辞后,慈禧终于亮出了底牌:"咸丰皇帝只有同治帝这么一个皇子,再没有皇子了。现在同治帝不幸病故,在数字辈中找一个年长的人,我们实在不愿意,因为不好教育。只有年幼者,才好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们二人是同一想法,你们听好。我们决定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咸丰皇帝之子,继承皇位。"

《清穆宗实录》记道:"钦奉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一决定,如晴天霹雳,不知所以,"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奕譞这种极为反常的表现,正反衬出他是一位颇为成熟的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亲儿子当了皇帝,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大祸临头,这怎能让人们理解呢!

两宫太后命军机大臣撰写懿旨,并当即宣布:"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同时命军机大臣撰写大行皇帝同治帝的遗诏,也立即宣布,此遗诏进一步认可载湉为咸丰帝的嗣皇帝。

关于同治帝遗诏,《清穆宗实录》记道:

"奉大行皇帝遗诏曰:联蒙皇考文宗显皇帝(咸丰帝)覆载隆恩,付界神器,冲龄践祚,寅绍丕基。临御以来,仰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宵肝优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政,仰维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自维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十余年来,秉承慈训,勤求上理,虽幸官军所至,粤捻各逆,次第削平。滇黔关陇,苗匪回匪,分别则抚,俱臻安靖。而兵燹之余,吾民疮痍未复。每一念及,寤寐难安。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蠲请赈,无不立沛恩施。深宫兢惕之怀,当为中外臣民所共见。朕体气素强,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摄。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顾念统绪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讓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特谕。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钦承付托。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忧勤惕励,于以知人安民,永葆我不不基,并孝养两宫皇太后,仰慰慈怀。兼愿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至隆之治,则朕怀藉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这个遗诏,主要强调了两点:其一,肯定了同治帝的一生是"敬天法祖"的,是"勤政爱民"的。其二,重申了两宫皇太后的懿旨是正确的,是及时的。

但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嗣皇帝载湉和同治帝载淳是何关系。为了弥补这一漏洞,又颁布了两宫皇太后的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活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皇帝的训谕,称谕旨;太后的训谕,称懿旨;储贰,又称储副、储君,即太子,指已确定为继承皇位的人;龙驭上宾,意思是乘龙升天,做天帝的嘉宾去了。过去用作皇帝死时的专用语。

这就是说,因为已死的同治帝没有皇子,无法为他安排皇位继承人。只好把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作为嗣皇帝继承咸丰帝的皇位。等到将来载湉有了皇子,再继承已死的同治帝的皇位。言外之意,慈禧皇太后仍然是皇太后,因为载湉是咸丰帝的嗣皇帝,而不是同治帝的嗣皇帝。这样,最高的皇权就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慈禧的手中。

载湉一继位,便决定了他傀儡的命运。

慈禧为什么选中载湉为咸丰帝的嗣皇帝呢?

一是载湉为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与同治帝载淳同属"载"字辈的兄弟。奕譞的福晋又是慈禧的亲妹妹。这样,慈禧既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姨妈,具有双重血统关系,可谓亲上加亲。现在继承咸丰帝的皇位,作为咸丰帝皇后的慈禧自然就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太后了。二是载湉年仅四岁,慈禧仍可垂帘多年。而载湉年幼,易于管教,便于驾驭。

三是奕譞比奕?容易控制,而其亲妹妹在辛酉政变中"居间传语,厥功甚伟",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

因此,慈禧选择了载湉。

当夜,四岁的载湉便被请进了皇宫,继承了皇位。改元光绪,"意谓绩道光之绪也",就是继承发扬道光皇帝的统绪。

慈禧太后的这个决策,突破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家法,是对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重大变更。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如果从努尔哈赤算起,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八大贝勒共同议定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八大贝勒共同议定皇八子皇太极继位,称天聪汗。

第二种形式是幼子继位,老臣辅政。皇太极死,六岁的顺治帝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二王辅政;顺治帝死,八岁的康熙帝玄烨继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臣辅政;咸丰帝死,五岁的同治帝载淳继位,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臣辅政。就都是这种政权形式。

第三种形式是公开立储。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曾实行公开立储。他二废二立皇太子,深受公开立储之苦。直到临死前,他才确立储君为皇四子胤禛。

第四种形式是秘密建储。雍正帝胤禛总结了历朝及本朝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秘密建储法。以后几朝,如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采用了这个聪明的方法。

而慈禧太后由于遇到了同治帝无子的特殊情况,她只能从宗室近支寻找一个继承人。她最终实行的就是幼子继位、两宫垂帘的政治体制。这是一个不同于清朝前四种继承制度的新的继承制度。这是慈禧太后对清朝祖制的一个重大变更。

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被封为嘉顺皇后。嘉顺皇后之死,是一桩历史之谜。同治帝死后,嘉顺皇后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因嘉顺无子,她当不了皇太后。同治帝载淳的堂弟光绪帝载湉继位,慈禧和慈安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两宫皇太后。

这样,嘉顺就没有了人间的位置。她只有走向自戕之途。

同治帝载淳死后,他的皇后阿鲁特氏也死去了。阿鲁特氏之死,是个历史之谜。

阿鲁特氏是户部尚书崇绮之女。

崇绮(?-),字文山,大学士赛尚阿之子。同治三年()中状元。同治十一年()其女被选为皇后。他被封为三等恩承公。自此,官运亨通,升任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官职。以后历任热河都统、盛京将军及户部尚书等。

同治帝死,光绪帝继位,两宫太后懿旨,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年3月27日),不料嘉顺皇后突然死去,年仅十九岁。

关于她的死,当时便有种种传闻。有的说是吞金,有的说是绝食,有的说是服毒。《越鳗堂国事日记》说:

"后(阿鲁特氏)即服金屑,欲自杀以殉,救之而解。"《李鸿藻先生年谱》记当时人说:"其后(阿鲁特氏)之崩,盖绝食也。"《德宗继统私纪》说:"又以孝钦(慈禧)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以寡嫂居宫中,滋不适,乃仰药殉焉。"

嘉顺皇后之死确是一桩疑案。她死得很突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慈禧不喜欢嘉顺皇后,"不得太后(慈禧)欢"。据说,慈禧爱看戏,皇后陪侍左右,演到不甚雅观的内容时,皇后转过脸去不看,引起慈禧的不满。

皇后身边的人看出点问题,提醒皇后要注意搞好同慈禧的关系,否则恐怕于己不利。但年轻且不谙世事的皇后却骄傲地说:"让我去尊敬她,可以;让我去谄媚她,办不到。我是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堂堂正正地迎进来的,不是谁能轻易动摇得了的。"有的人将这个话密告慈禧,慈禧由此更加切齿痛恨于她。慈禧认为皇后是在讥讽自己不是由大清门迎入的,而是由贵人一级级爬上来的。这是自尊心极强的慈禧所不能容忍的。

以后,慈禧对皇后便百般挑剔。同治帝患病,皇后不敢去待奉,慈禧就大骂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帝弥留之际,皇后哭着前往探视,并且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大骂:"妖婢,此时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

慈禧为什么这么仇恨皇后呢?一方面,是因为慈禧在为同治帝选皇后时就不喜欢她;另一方面,是因为皇后不善逢迎。但最主要的是未来的皇权之争,这是问题的实质。

对此野史有记载,可供我们参考。《清朝野史大观》记道:

"及帝弥留之际,后不待召,哭而往,问有遗旨否,且手为拭脓血。帝力疾书一纸与之。尚未阅竟,忽慈禧至,见后悲惨,手拭帝秽,大骂曰: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皇帝与尔何物,可与我。"

又有记载说:

"及上(同治帝)崩,德宗(光绪帝)立,毅皇后(阿鲁特氏)以与所草之遗诏不符,剧悲痛。事为那拉氏(慈禧)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颊曰:尔既害吾子,尚思做皇太后耶?毅皇后跪于地,泣不止,久之,始还宫,益痛不欲生。"

仔细品味这些记载,都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几乎都围绕一个皇权继承问题。慈禧与嘉顺之争,决不是一般的婆媳不和,而是更深层次的皇权归属之争。初出茅庐的嘉顺皇后哪里是久经沙场的慈禧太后的对手。光绪帝继位后,两宫皇太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嘉顺皇后便处于十分难堪的地位。她本应是太后,但做不了太后。做皇后吧,将来光绪帝亲政后必然要立个皇后。就是说,阳间已经没有了她的位置。

于是,就把她逼上了绝路。其父崇绮关心自己的女儿,入宫探视,分析情况。他很有政治头脑,上奏折问慈禧怎么办,慈禧明确地答道:"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还没有下葬,叫大行皇帝。据说嘉顺皇后在走投无路时,问计于其父崇绮,崇绮狠狠心,批了个"死"字。死,也许是嘉顺皇后最好的解脱。父亲崇绮这样做也是不得已的。

关于她的死,除野史外,正史亦有记载。《清史稿》记道:

"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户部尚书崇绮女。同治十一年九月,立为皇后。十三年十二月,穆宗崩,德宗即位,以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戊子,崩,梓宫暂安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早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陨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

关于嘉顺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亦有较详细记载,文曰:

"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父崇绮。同治十一年,帝行大婚礼,纳为后。封崇绮三等恩承公,族入满洲镶黄旗。明年十二月,穆宗崩,德宗立,后居储秀宫,号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崩。帝谕曰内阁:嘉顺皇后作配大行,侍奉两宫,孝敬无违,壶仪足式。痛经大故,过甚毁伤,遂抱沉疴,遽尔崩逝,哀痛实深。丧仪其命礼亲王世锋恭理,典礼如例。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明年御史潘敦俨因旱陈言,请更定谥号谓:后之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悲伤致疾,或云绝粒陨生。以母仪天下之德,而有首阳之风,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斥其言谬妄,罪之。后谥竟如故。光绪三十四年,今上即位,加上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无论《清史稿》,还是《清列朝后妃传稿》,都没有提到嘉顺皇后是自杀而亡的。潘敦俨御史的奏折里透露出的信息是明确的,即嘉顺皇后是绝食而亡。奏折直指慈禧太后。

慈禧绝对不允许有人公开攻讦自己。她毫不犹豫地降旨处分了大胆的潘御史:"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罢了潘御史的官,也就封了抱不平者的嘴。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嘉顺皇后确实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戕的。

虽然载湉继承了皇位,但到底继承的是谁的皇位,似乎不十分明确。是继承咸丰帝的,还是继承同治帝的,还是继承他们二人的?吏部主事吴可读想要考究明白,想要为同治帝立嗣,并因此而自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ss/10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