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生初心信仰如磐革命本色不变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32.html

写在前面的话:

好友席雪涛曾谈起文水上河头村三老舅——刘连生参加革命的故事,觉得这位老革命平凡实在但人格魅力引人。“回家的路有多长,一边连着儿女,一边连着爹娘……”老人在年去世时一直念叨:想回老家看看,想回老家……令人心酸。本来约好和专注于家乡革命资料整理收集的刘五一先生一起赴西安搜集采访,但一直未能成行。5月30日,决定和席雪涛拜访老舅的老伴儿(三老妗)及家人,在党的华诞来临之际,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

初夏的古城西安,处处夏意浓浓热烈奔放,我们在老人的女儿刘晓莉、女婿张坚的热情接待下来到家中,见到刘连生爱人——86岁的王引老人,熟悉的家乡口音顿时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一生从事教师的她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老头子生前不爱说他以前的事,在我们家人印象中,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人民解放军干部,始终不忘党的教育培养恩,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和所有的老党员老革命一样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身体力行引导教育子女弘扬革命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少小虽贫苦却有革命志

年,刘连生出生于文水县上河头村一户贫农家庭。父亲在一家粮店当伙计,做工送货、筛谷簸粮是行家好手,母亲勤快善良、心灵手巧,裁衣缝补干家务整洁利落。家里贫寒但处处收拾得干干净净,父母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成长。家里兄弟姐妹9人,刘连生排行老三,那年代没房子住,他就住在村里李家祠堂。

解放战争中,地处晋中平川与吕梁山脉连接地的文水属晋绥八分区管辖。晋绥是延安的屏障,文水又是八分区的前哨。年10月,我驻文水主力部队根据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部署,调往晋西南作战。上河头村受八分区进步思想影响,群众基础好。此时,村里部分青年积极参加革命。12月,刘连生和本村的李春柱(小名二毛毛)在父母的鼓励下和革命同志的带动下,参加驻文水的我方部队,从此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和兄弟姐妹,走上了革命生涯。

年4月,刘连生担任了二纵独立四旅十团一营营部通讯员。第二纵队的独立第四旅隶属西北野战兵团,是非常能打的部队,虽然是主力,但不是老部队,而是由地方武装整编过来的野战军主力,旅长是顿星云将军,曾是贺龙军团长的警卫副官,有着“贺龙手下有个赵子龙”的美称。独立四旅的精神和战绩让他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撵上了大部队再不掉队

年,有段时间在中条山白天晚上都在行军,并随时投入战斗,没有一丝休息的空儿。年纪不大的他走得太累了,路上竟然睡着了。醒来后发现部队走远了,就剩下他一人。“决不能当逃兵,决不能给独立四旅丢脸。”慌乱中他镇定了下来:循着痕迹快跑肯定能撵上大部队。有了这个信念,刘连生拼了命赶路,终于撵上了队伍归了队。“从此以后,再累再困我也不再合一下眼。”王引老人想起丈夫当年的话就很佩服,“他说到做到,当兵就不能掉队。”

在中条山时刘连生曾害上疥疮,皮肤剧烈瘙痒,晚上尤为明显,无法忍受。作为通讯员,很多情况就是随时传达首长和上级的命令,得时刻跑着传达。走到村里,老乡们帮着弄点花椒豆腐配成草药,稍微涂抹一下,减轻瘙痒继续工作。“尽管他又瘦又小,身上还带着疥疮,却没有落下一次任务,都能保证完成。”王引老人回忆起老伴,充满了敬佩和自豪。

失去同乡战友成一生的痛

刘连生参加了保卫延安的几次战役。其中就有沙家店战役和蟠龙战役。年8月,彭德怀司令员指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腰斩胡宗南的主力第36师,当时,毛泽东主席就在离沙家店不足30里的梁家岔指挥作战。20日拂晓,沙家店战斗全面打响。教导旅和新编第四旅把企图向西救援的一二三旅包围在常高山附近并展开攻击,至此,国民党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部及两个整编旅被西野在两地团团包围。西北野战军指战员情绪激昂,勇气倍增,冲杀追击更加勇猛顽强。战至黄昏,除敌师长钟松带少数人落荒逃窜外,其余余人全部被歼。沙家店战斗实现了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在这次战斗中,独立第四旅在顿星云将军的指挥下表现特别突出。这是刘连生一生都难忘的战斗。而蟠龙战役却带给他一生的痛苦。蟠龙战役中,西北野战部队对蟠龙守军突然发起攻击,24时内攻克蟠龙镇,全歼守军余人。在蟠龙战斗中,敌人凭借外围高地和坚固工事抗击,曾把一个村的村口封住,和刘连生一块儿从上河头村出来的李春柱(小名二毛毛)在突围时不幸牺牲。“老头子最终冲出来保住了性命。他当年最牵挂的就是本村一块儿走出来的二毛毛,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王引老人想起老头子当年的讲述,难掩内心伤感,不住地抹泪。

年,刘连生还参加了2军4师1团的连洪镇战斗和西虎战役;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并随部队进军新疆。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三等工作模范1次。同年12月担任四师司令部任警卫员。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是对标的楷模

在刘连生入伍后的职历中有这样的三处记载:年12月——年3月的履职证明人一栏中,赫然标注着“杨秀山”的名字,但他生前却很少谈起这段经历。他当通讯员直接服务的首长就是我们熟知的共和国开国中将杨秀山,曾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代理旅长,率部转战大西北,先后参加中阳、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沙家店、宜川、运城、瓦子街、宝鸡、永丰、荔北、扶眉和河西等战役战斗。新华社记者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介绍的就是第四师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战斗场面,其中原独四旅旅长陈兴允就是顿星云,政委杨克文就是杨秀山的原型。服务“大首长”的经历他后来几乎很少提及。年1月,他随首长赴南京军事学院任警卫排长,圆满完成警卫任务后返回原部队,继续从事战备和部队建设工作。在刘连生的心里,只有好好工作才是对首长的敬重。

从普通战士到通讯员、警卫员,刘连生传承了母亲的干净利落和父亲诚恳实在的家风,加上人勤快从不多言多语,受到首长的肯定。据女婿张坚介绍,岳父一生学习的榜样就是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张思德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中,牺牲时年仅29岁。张思德牺牲后,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家人说他一辈子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实事求是,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对升迁上没任何要求,党的宗旨和信仰在平凡工作岗位熠熠生辉。

年,在陕西军区干校四队和军区第一速成小学、第一速成中学学习时,他勤学苦练细心钻研,曾多次立功受奖,由入伍时的一字不识到学习成绩优异,被同志们一致评为“功模”。立功材料上有这样的记录:……刘连生同志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体贴和帮助别人。如他经常打扫寝室、饭场的地段,出公差、勤务等抢着多干活,给同志们多腾出些时间让大家学习。不但如此,他每月总要拿出自己的两条肥皂,帮助同志们洗被单衣服等,他在组里的威望也相当高,在他的影响下,他们组的学习、工作、公差、勤务和团结各方面都走在前列……

在文水老家养成爱干净的习惯一直陪伴了他一生。不管到那个单位工作,都主动打扫办公室,早早到岗提水、打开水,清理卫生间。直到老年时住干休所,楼道和卫生间亲自收拾得干干净净。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他。工作后,不管是在长安兵役局任助理员、长安县武装部任助理员、训练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还是在任西安军分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西安碑林区武装部副部长等,每个基层他都要跑到,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向上级首长及时反映做科学决策。“在长安县武装部,一度时期只有一辆旧自行车,他会让给其他老同志,自己步行下基层,当时西安市周围东边北边都是长安县管辖,比现在的长安区范围大得多,上山下乡没交通工具只能步行……他的工作作风就是想到脚到自己看到。他就是爱干实事,不谋着当官,年离休时才是个正团职。”王引老人平和深情地谈着丈夫的往事。

总是聚少离多愧对家人

刘连生工作忙,总是聚少离多。年,妻子王引随军来到了长安,后一直在学校任教直到退休。她平时呆在学校,即使放了假也很少相聚,因为丈夫的工作照常不误。有一年放假,本来可以相聚,但赶上学校发生流感,两口子商量后,他还是告诉妻子留在学校,一来可以帮着学校做点事,二来能降低流感风险。年妻子王引从教师岗位休息后,刘连生在家帮忙老伴做好多家务,就像当年的当通讯员一样干净利落,无声无息地表达对家的亏欠之意。

女儿刘晓莉16岁参军,学着父亲的样子走进军旅,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兢兢业业,对邻居对战友经常帮忙,很有亲和力。儿子在西安市公交公司长安分公司工作,他说,父亲教育孩子不惹事不打架,他下乡组织民兵打靶,带回家弹壳就是父亲给自己的礼物。可惜由于眼晴不太好,没当成像父亲一样的兵,成为刘立斌的遗憾。小女儿刘晓军在父亲母亲的影响下考入大学,现在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女婿张坚对老岳父感情很深:老人从不浪费从不讲排场,很和蔼,我21岁就来到家,40年了一直把我当亲儿子对待。记得有一次战友相聚,喝了点酒打了个小牌,在别人看起来这不算什么,可是岳父却严厉批评我,说部队是有纪律的,任何人不能违反,这种现象以后不能再出现。张坚很孝顺两位老人,年新房刚盖好,就接来岳父岳母居住,还为老人购置了自动床,方便起居。

自从走上革命道路,特殊的年代,回家看看就成了一种奢望。刘连生离开家乡后回老家的次数很少。母亲去世时,因工作忙没回去送老人一程,他内疚了多年。当时工资很低,他省吃俭用攒够30元就寄回家,再困难也要攒够寄回去,算是一点补偿。刘连生喜欢家乡的老陈醋,爱吃黄米油糕和面条,病危时还想着吃面条。年,他和家人回文水老家,带回老家亲戚送的“揭篦儿”(文水方言,意思是用高粱穗下端细长无节的部分扎成的摆放饺子和油糕专用的器物),每到包饺子时,老人都会拿出来摆用,成为对家乡的一种朴素的念想。王引老人讲述时,笑着笑着就流出了眼泪……

刘连生在年5月2日去世,走时念叨:想回老家看看,想回老家……

家国紧相连,忠孝两难全。刘连生等许许多多的老革命就是我们党的一面面旗帜,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不会忘记,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不会改变,红色就是我们新时代祖国最亮的色!

回家的路有多长,一边连着儿女,一边连着爹娘……(马智勇、席雪涛)

|来源:吕梁日报

你在看就戳这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ff/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