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忠ldquo龙抬头rdquo

“龙抬头”的故事

·文·洪仁忠

讲“龙抬头”的故事,当然要先说说龙。

早在上古炎黄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确信有“龙”这种神异动物存在,把龙作为各个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在先人们心目中,龙能力非凡,能兴云播雨、调节水旱、消灾降福、决定人类命运。而且非常神秘,平常难以见到,即使显现了也是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龙只要一出现,就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看作普天之下第一吉祥物。先人们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将龙雕刻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上,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后来,龙逐渐演变成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来源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很有限,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每天抬头观察太阳和月亮运行,夜晚仰望星空,渐渐掌握了一些规律,并同季节变换、风雨水旱、农事活动、粮食收成等联系起来,创造了古老的天文学、气候学、历法等知识。先人们将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称为“黄道”,将一年中黄道及两边的星象划分为28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取名叫“二十八宿”,作为天象观测和季节判断的依据。这“二十八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块,产生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四象”。“宿”的本义是住宿,在这里是指天空特定区域中星的组合。纵观月亮的运行规律,差不多是每天入住一个“星宿”,28“宿”轮流住完,一个月也基本上过去了。

跟“龙抬头”相关联的是东方7宿,名字分别叫:角、亢、氐、房、心、尾、箕,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因此被称作“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心,“尾宿”“箕宿”代表龙尾。“角宿”又称“龙角星”,由“角宿一”和“角宿二”两颗星组成,代表龙的两只角。每年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是看不到的,人们认为此时龙跟蛇、青蛙、蚯蚓等动物一样,正在进行冬眠,也就是“入蛰”了。一旦惊蛰到来,农历的二月初二日前后,每当黄昏来临,“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冒出来,而苍龙的身子还看不见,先人们认为,龙的头抬起来了,于是“二月二,龙抬头”就诞生了。

人们企盼和敬祝“龙抬头”,有什么目的呢?

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时令上已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节,要全面开始春耕播种了。先人们坚信龙能呼风唤雨,把龙崇拜得舒服了,就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全年的丰收也就有望了。因此二月二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二是借助神龙镇压害虫。先人们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本领高强,能有效震慑其它鳞虫。惊蛰过后,蛰伏一冬天的百虫都复苏了,毒蛇、蝎子、蜈蚣等危害人的毒虫和田地间为害庄稼的害虫纷纷出来活动。人们期望神龙出世,镇住这些有害的坏蛋,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和庄稼的丰产丰收。因而二月二也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

人们庆祝“龙抬头”,举行哪些活动呢?

一曰“金豆开花救玉龙”。传说当年武则天篡夺大唐江山,自称皇帝。天上玉帝闻听大怒,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以示惩罚。于是从立夏到寒露多天滴雨未降,旱得老百姓生路断绝,到处哭声震天。众雨神都不敢违抗玉帝旨意,唯有管理天河的玉龙忍不住违反天规擅自给人间降了雨。玉帝知道后大怒,命太白金星将玉龙囚禁,并规定:只有金豆开花才能释放。此事传到人间,百姓们觉得黄玉米像金豆,就在二月二这天相约一齐炒玉米,让玉米开花。太白金星老眼昏花,以为真的是金豆开花了,就释放了玉龙。此后,这一习俗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有的地方把炒玉米改为炒黄豆。后来,人们利用二月二炒玉米和黄豆来验证种子的质量,从种子中取出少量上锅炒,只有炸裂的才是好种子,炒不炸裂的说明受潮变质或虫咬坏了,种下去也出不了苗,只能另选种子了。

二曰“吃龙食”。我国节日民俗大都讲究一个“吃”字,二月二当然也不例外,既然是“龙抬头”的日子,饮食上肯定与“龙”相关。在北方广大地区,吃春饼叫做“吃龙鳞”,吃面条叫做“扶龙须”,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谓之“吃龙耳”,吃米饭取名“吃龙子”,吃团子则是“吃龙蛋”等。天津一带流行吃“煎龙鳞”,又名“煎焖子”,有点像凉粉、粉皮类食品,切成银白色的扁块状,排在一起就像龙的鳞片。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神龙,祈求它保佑人间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天津的“煎龙鳞”则是意在惩罚“懒龙”,督促它出来呼风唤雨,为人间带来丰收。

三曰“拜龙护龙”。先人们信奉神龙能保佑丰收和平安,当然要祭拜龙神。从塞北到江南许多地区,二月二这天一大早,人们有的来到龙神庙焚香祭祀,有的到江河湖畔对水祭拜。一些地方乡民用灶灰从门外一路洒到屋内,尤其是引入厨房,在水缸四周绕圈子,意为把龙引进家门,美其名曰“引钱龙”;有的人家在场院上用灶灰圈出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在圈中,叫“打囤”或“填仓”,大人小孩嘴里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祈求神龙保佑五谷丰登、囤满仓盈。不少地方流行“护龙”习俗,如天亮前不能到江河挑水,也不能从井中打水,以防伤害“龙身”;太阳出来后,虽然可以从井中打水,但水桶不能碰到井帮,否则会碰伤“龙头”;妇女此日不能做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妇女们也不能在屋里梳头,更不能用长头绳,以防屋上掉长虫(即蛇)、蝎子、蜈蚣等;还有些地区禁忌动石磨子,目的也是护龙。

四曰“剃龙头”。有句流传很广的民谚:“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古代,二月二这天理发师傅从早忙到晚,人们赶在这一天剃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据说这一天理了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一年都顺风顺水。因此儿童理发叫剃“喜头”,祝愿其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祈祷新的一年好运连连。二是因正月里不作兴剃头,民谚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传说“死舅”其实应是“思旧”,在清朝成立早期,北方不少汉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明说,就故意用谐音“死舅”,创造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习俗,一代代流传下来,又推动了“二月二剃龙头”这一习俗的形成。

五曰“接姑娘”。此俗在南北广大地区颇为流行,笔者家乡苏北地区就很盛行,有民谣为证:“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已出嫁女儿回家的急切心情。为何二月二要把女儿接回娘家呢?原来旧俗规定,正月里媳妇必须住在婆家,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住;而且春节期间媳妇们非常繁忙,腊月加正月忙下来很劳累,需要接到娘家休息休息、轻松轻松;也趁机诉诉在婆家的苦楚和委屈,以得到娘家人安慰,把思想工作做好。

六曰“行收徒礼和开笔礼”。传说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菩萨诞辰日,过去私塾先生在前一天、即二月二收学生,举行收徒典礼,谓之“占鳌头”,先生教孩子们口里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二月初三日,要举行“开笔礼”,先生为孩子们正衣冠、点朱砂,意为启蒙明智,让孩子心明眼亮,然后教孩子开笔写字,祝愿他们学习顺利、学业有成、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学识丰富的有用之材。收徒礼和开笔礼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次大礼,预示着学习启蒙的开始,在孩子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七曰“庆祝‘土地诞’”。在古代以农耕为主的时代,土地神是先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神,因为其主管地产丰歉、人畜平安,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安危冷暖,所以受到人们特别的敬仰。在南方广大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自古以来民间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神生日,称为“土地诞”,各地要举行唱戏、唱歌、杀猪等活动拜祭土地神。如广东湛江市一些村庄盛行演白戏、演粤剧、做黎歌等,仪式结束后,还要按照户数分“社肉”、“社钱”,此风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八曰“驱除害虫”。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如前所述,二月二正处于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开始出来活动。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乡民们举行一些敲敲打打的活动,以驱逐害虫,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毒蛇、蝎子、老鼠、蜈蚣等害虫,有时还边打边念:“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东北一些地区家家户户以长竿敲击房梁,叫“敲龙头”,意在把龙唤醒,“龙头老大”醒了,害虫们肯定纷纷逃跑了。在北京地区民间,流行二月二点蜡烛照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害虫一见亮光就会掉下来被消灭掉,有民谚为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温州民间有一习俗较为奇异,二月二流行吃芥菜饭,据说“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且此俗源自当年乾隆皇帝到浙南微服私访,当地一贫困书生以芥菜饭接待,得到平时吃惯山珍海味的乾隆赞扬,从此流传成俗。在今天看来,芥菜对治疗和预防疥疮等皮肤病的确有一定好处,难怪民间流行二月二吃芥菜饭了。

投稿邮箱slzj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ff/6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