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二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疮疡化脓时,临床常见的疼痛性质是

A、阵发痛

B、游走痛

C、烧灼痛

D、胀裂痛

E、鸡啄痛

2、寒痛的特点是

A、游走性,痛无定处

B、阵发性,攻痛无常

C、木痛,得热缓解

D、酸痛,得热缓解

E、持续性固定性胀痛

3、痒的常见病因是

A、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B、风胜、热胜、湿胜、阴虚、血虚

C、风胜、湿胜、热胜、燥胜、阴虚

D、风胜、热胜、湿胜、虫淫、阴虚

E、风胜、湿胜、热胜、血虚、火胜

4、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

5、痰肿的临床特点是

A、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B、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C、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

D、皮紧内软,喜怒有变

E、皮肤漫肿,其色青紫

答案与解析

1、E

答案解析: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2、D

答案解析: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3、A

答案解析: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因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4、C

答案解析:确认成脓的方法:(1)按触法;(2)透光法;(3)点压法;(4)穿刺法;(5)B超。而切开法是对已化脓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此本题答案选C。

5、C

答案解析: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而肿势的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锨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松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8.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9.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要点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内容物。

要点三辨痛

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疼痛增剧与减轻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

1.热痛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2.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3.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4.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5.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6.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7.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8.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要点四辨痒

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因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1.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疤、瘾疹等。

2.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3.热胜

皮肤瘾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4.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6.肿疡

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7.渍疡

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要点五辨脓

脓是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及时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的部位深浅,进行适当的处理;依据脓液性质、色泽、气味等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疾病的预后顺逆。

1.成脓的特点

(1)疼痛

阳证脓疡,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

阳证脓疡,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

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

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波动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

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方向检查。

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两侧,以右手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

(2)透光法

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不同部位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内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

(3)点压法

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的情况。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轻轻点压患部,如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4)穿刺法

适用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者。穿刺法不仅可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

(5)B超

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3.辨脓的部位

深浅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1)浅部脓疡

如阳证脓疡,患部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掀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4.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

宜稠不宜清。

(2)脓的色泽

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

脓液一般略带腥味。腥秽恶臭者多为逆证。

要点六辨溃疡

1.辨溃疡色泽

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

2.辨溃疡形态

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脚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见于褥疮。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要点七辨出血

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

编辑:刘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ff/4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