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瘙痒性皮肤病5种真菌性皮肤病图谱及

瘙痒是皮肤病的主要症状,反复搔抓容易引起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尴尬和不便。

最近有不少留言,希望平台能多发点皮肤病的知识,所以小编又收集整理了一些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皮肤病和真菌性皮肤病图谱及诊疗建议,希望大家在平时诊疗过程中能用得上。

神经性皮炎

又称作慢性单纯性苔藓,中医称为“牛皮癣”,其瘙痒主要是阵发性剧痒,临床多见于成年人。

临床表现

根据皮疹特点,一般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神经皮炎。

1

局限性神经皮炎

图1

常发于肘窝、背部、眼睑,起病初自觉某一局部剧烈瘙痒,经搔抓后出现针尖至米粒大正常肤色或淡红色扁平丘疹(图1-A)。

丘疹密集融合成片,可形成典型的苔藓样改变(图1-B)。皮纹加深,皮嵴隆起,表面干燥,可出现少许鳞屑,经长期搔抓,皮损浸润肥厚,可变成淡褐色,伴有抓痕及血痂。

2

播散性神经皮炎

图2

除局限性皮损以外,躯干、四肢均可出现皮疹(图2),表现为密集丘疹融合成片,呈苔藓样改变,患者瘙痒以夜间为主,多见于老年年人,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

治疗建议

1、全身治疗睡前口服盐酸赛庚啶片2-4mg,白天服用西替利嗪或盐酸依匹斯汀片10-20mg。

2、局部治疗各种皮质类固醇类乳膏,如丙酸氯倍他索霜、卤米松乳膏,眼脸部可选用丁酸氢化可的松霜,1-2/d,非激素类,如乙氧苯柳胺乳膏、复方樟脑乳膏均可选用,与激素类交替外涂有较好的效果。

3、局部封闭适宜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可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加利多卡因注射液(1:1)局部皮肤注射,每处皮损每次0.1-0.2ml,每周1次,连续3次次。

经验参考

曲安奈德注射液加利多卡因注射液(1:1)局部皮肤注射,每处皮损每次0.1-0.2ml,每周1次,连续3次,效果较好。

复发后再次注射同样有效,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皮肤萎缩,皮肤色素增加等。

瘙痒症

瘙痒症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病。

临床表现

常见的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症两大类。

1

全身性瘙痒症

图3

瘙痒最初起于一处,进而扩展到全身,呈阵发性,以夜间入睡时为重,经搔抓后皮肤可见抓痕、血痂,表现为条状剥脱(图3),可伴有色素沉着,老年性及冬季瘙痒症属此类。

2

局限性瘙痒症

瘙痒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肛周瘙痒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皮损分布于肛门及周围皮肤(图4),长期搔抓可见肛门肥厚、皲裂、浸渍。

图4

阴囊瘙痒症:阴囊皮肤肥厚(图5),可见少许脱屑,少数患者由于剧烈搔抓或热水烫洗后出现湿疹样改变。

图5

女阴瘙痒症:好发于大阴唇部,搔抓后表现为肥厚及灰白色浸渍(图6),少数可出现红肿及糜烂。

图6

治疗建议

1、排除诱发因素及病因

如应排除糖尿病、肝胆等系统性病症。

2、全身治疗

适用于全身瘙痒症,白天口服盐酸依匹斯汀片10mg,2/d。睡前可口服盐酸赛庚啶片2-4mg,必要时睡前给予艾司唑仑1mg口服。

3、局部治疗

复方樟脑软膏、多塞平霜、曲安奈德益康唑、卤米松乳膏均可选用。

外阴部应避免刺激性外用药物,慎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能长期使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经验参考

瘙痒症一定要排除内脏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时可口服多塞平12.5-25mg,3/d,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结节性痒疹

又被称作结节性苔藓,是伴有剧烈瘙痒的疣状结节性损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以双小腿伸侧多见(图7),腰、臀部也可发生。初发时为水肿性红丘疹,自觉瘙痒,逐渐消退后呈半球形绿豆大或更大的淡褐色结节,表面粗糙如疣状,数目不等,可成群分布。

图7

长期搔抓的情况下,结节性皮损表面可出现剥脱、出血及血痂,病程慢而难以根治。

治疗建议

1、局部治疗

丙酸氯倍他索霜外涂,2/d;乙氧苯柳胺如外涂,2/d;2%苯甲醇溶液皮损内注射,每周1次,共4次;曲安奈德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2-4次,肤疾宁贴外贴,适用于小面积皮损。

2、全身治疗

盐酸依匹斯汀胶囊,10mg,白天2次,口服;盐酸赛庚啶片2-4mg,睡前口服。

经验参考

尿素乳膏加卤米松软膏(1:1)混合封包皮疹,1/d,每次10-12h。

疥疮

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患者发病时自觉瘙痒,以夜间为主。

临床表现

皮损主要分布于皮肤薄嫩处(手指缝、腋窝、腰围、腹股沟、生殖器等部位,见图8),表现为丘疹、丘疱疹、水疱、结节。搔抓后可继发抓痕、血痂。

图8

男性阴囊部位可出现淡红或淡褐色绿豆大半球形结节,伴剧痒,称疥疮结节。

婴幼儿腋窝、掌心多为好发部位,易误诊为“湿疹”。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疥疮会传染,属于接触感染,湿疹多因过敏或捂热导致,也可因遗传引起。

治疗建议

1、10%硫磺软膏

全身涂抹,有皮疹部位多涂,早晚各1次,连涂3-4d,涂药期间不洗澡。勤换衣服、被褥,并对衣服、被褥进行消毒,2周后未治愈者可重复开始第2个疗程。

治疗期间,家庭及集体宿舍有患病者应同时治疗,防止再次被传染。

2、1%林丹霜

自颈部到足部全身涂抹,2/d,24h后洗澡,换衣服、被褥,连续外涂3-4d,妊娠和哺乳期禁用。

3、单方验方

百部g,白酒ml,浸泡1周后外搽;

茵陈50-g,煎水外洗,30min/次,2/d。

经验参考

男性疥疮一定要检查阴囊,婴儿疥疮须询问家长患病情况。有些疥疮患者治疗结束后局部仍有瘙痒,可局部外涂硫磺软膏。

疥疮结节治愈较慢,必要时可外涂少量糖皮质激素类软膏。

手足癣

最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以足癣为多见,人群患病率高达30%~70%,俗称“脚气”,手癣大多数由足癣感染到手所致。

根据致病菌和体质差异,临床上通常将足癣分为三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也可以某一种为主。

1、水疱型足癣

夏季多见,表现为足底及足边缘出现水疱,水疱位置较深,有时疱液澄清或略显黄白色,伴瘙痒,常继发感染成黄色脓疱。

2、趾间糜烂型足癣

夏重冬轻,主要表现在足第三、四趾间和四、五趾间出现渍浸发白,呈腐皮状,伴剧烈瘙痒,经搔抓后出现红色糜烂及裂隙,常引起淋巴管炎或丹毒。

3、鳞屑角化型足癣

好发于冬季,表现为足跟、足底及足侧缘出现暗红色斑片,其上有粗糙增厚的表皮,可出现脱屑、干裂,在夏季时又出现水疱。

4、手癣

临床表现与足癣相似,但皮损多发于一侧手掌,表现为小水疱,边缘出现脱屑,有时出现明显环形损害。

治疗建议

1、外用药

(1)水疱型:复方水杨酸或复方间苯二酚搽剂外涂,2/d。

(2)趾间糜烂型:醋酸铅粉4g,加-1ml温水溶解水泡洗,20min/次,1/d或10%聚维酮碘溶液用纱布浸湿后湿敷20-30min/次,2/d,待糜烂干燥后,改用1%特比萘芬膏或咪康唑软膏外涂,2/d。

(3)鳞屑角化型:3%水杨酸软膏,1%特比萘芬膏,1%联苯苄唑霜外涂,2/d。

2、口服药

适用于严重足癣或伴有甲癣的患者,可在使用外用药的同时口服伊曲康唑mg/d,连服1-2周,或特比萘芬mg/d,连服1-2周。

3、经验参考

手足癣平常用白醋加水泡手足,治疗好后还需经常涂治癣药膏,防止复发。

甲癣

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的疾病,其中甲真菌病是指由任何真菌所致的甲感染,手足癣患者约50%患有甲真菌病。

根据发病部位及程度,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1、白色浅表型

主要表现为甲板表面出现点状浑浊区或雾状白色浑浊,甲板脆弱易破损,多发于甲面中央靠近新月区,多由须癣毛癣菌所致。

2、远端侧位甲下型

主要表现为甲前缘和侧缘出现甲下浑浊、增厚、甲板与甲床分离,其前端蛀空,表现为凹凸不平状,常由皮肤癣菌引起。

3、近端甲下型

主要表现为甲板出现白斑和表面不平,感染从甲板近端开始,多发于手指,可合并甲沟炎,常由念珠菌引起。

4、全甲毁坏型

常为以上各型最终发展的结果,表现为全甲变质、膨起松脆、表面疣状、凹凸不平,脱落后留下异常增厚的甲床。

治疗建议

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受累面积小,感染甲个数少,以外用药为主;近端甲下型和全甲毁坏型以内用药为主,外用药为辅。

1、外用药物

5%阿莫罗乐,2次/周,连续用3-6个月(孕妇及准备怀孕者禁用);40%尿素封包病甲;30%冰醋酸溶液外涂,1-2/d,3个月为1个疗程。

2、内服药物

特比萘芬片0.25g/d,连续服用3个月;伊曲康唑g/d,连续服用7d,停21d,再进行第2个疗程,指甲2个疗程,趾甲3个疗程。

3、经验参考

单个病甲可放进3%碘酊溶液内浸泡,1/d,15-20min/次,甲癣可采用3%水杨酸软膏外涂,外涂前用手术刀刮薄病甲,晚上涂后可用创可贴包扎,次日早晨撕去,直至长出新甲。

股癣

股癣是指皮肤癣菌感染腹股沟内侧、会阴、肛周及臀部皮肤的浅部真菌病,实际上就是体癣。

图1

图2

好发于一侧或双侧大腿内侧皮肤,5-10月易发,男性多见。初起为小丘疹或红斑,自觉瘙痒,逐渐向周边扩散或边缘清楚的癣屑斑片,呈环状或半球状,见图1。

中心可自愈脱屑留有色素沉着斑,边缘稍高起成圈状,由红斑、丘疹水疱及脱屑组成,病程长者可发生浸润增厚,严重者可涉及阴囊及臀部,见图2。

治疗建议

1、局部用药

2%咪康唑霜,1%特比萘芬霜,2/d,连续2d,皮疹愈后再巩固使用14d;对于炎症明显的皮疹,可先用含皮质激素的复方抗真菌药膏,如复方益康唑软膏/复方曲安奈德软膏,待炎症控制后再改为单纯抗真菌药膏。

2、全身用药

针对顽固性、皮疹面积较大的股癣可应用抗真菌药,如口服伊曲康唑胶囊mg,1/d,连续1-2周或特比萘芬片mg,1/d,连续1-2周。

3、经验参考

碱性复红涂剂(碱性复红3g,硼酸10g,液化酚50g,雷锁锌g,丙酮50g,乙醇ml,蒸馏水加至0ml),涂用时从皮损边缘开始由外向内环形涂搽。

花斑癣

俗称“汗斑”,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好发于15-35岁青中年人。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及多汗部位,如胸、背、颈、腋窝。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

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

治疗建议

1.外用药物

先搽40%硫代硫酸钠溶液,稍干后再搽4%稀盐酸溶液,2/d,连用2~4周,1%特比萘芬乳膏,2/d,连用2~4周;2%酮康唑洗剂,涂在皮损部位3-5min后用水冲洗,1/d,连用2周。上述方法任选一种或用2%酮康唑洗剂冲洗后再涂药。

2、口服药物

皮损面积较大,严重而单独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mg/d,1/d,连服1~2周,特比萘芬片因不能经汗腺分泌,故口服制剂对花斑癣无效。

3、经验参考

治愈后,须常用2%酮康唑洗剂当作沐浴露外洗,减少复发。

马拉色素毛囊炎

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素感染引起的毛囊性真菌病,多发于30岁左右的中青年,皮疹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如前胸、后背、双肩等部位。

表现为毛囊性半球形红色小丘疹,直径2-4mm,其间有脓疱性小丘疹,表面有光泽,周围有红晕,多成批出现,互不融合,大小基本一致。

治疗建议

1、局部用药

1%特比萘芬乳膏外涂,2/d;2%咪康唑乳膏外涂,2/d,疗程2-4周。2%酮康唑洗剂,涂洗皮损3-5min后用水冲净,1/d,连用5次为1个疗程。

2、口服用药

伊曲康唑胶囊mg,1/d,餐后服药,疗程4周;氟康唑50mg,1/d,连服1-2周。

3、经验参考

2%酮康唑洗剂每天洗1次后用2%水杨酸酊点涂皮疹,2/d,连用2-3周,有较好效果。

温馨提醒









































中科发布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中科发布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eguoe.com/jcff/2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